浅谈《拿来主义》对议论文写作的五点启示

时间:2022-10-29 12:18:33

浅谈《拿来主义》对议论文写作的五点启示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著名的杂文。作者在文中批判了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堪称议论文写作的典范。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为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五点有益启示。

一、破与立

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正确”是指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鲜明”是指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拿来主义》是“破立结合”的典范。作者在第一部分着重批判“送去”;第二部分深入批判“送去”,着重批判“送去”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第三部分着重批判“送来”。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完整地提出了论点。第四部分,以立为主,立中有破,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

相比之下,学生作文往往只注重“立”而忽视了“破”。有时虽有“破”,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因此不能和“立”结合起来,形成很好的统一。更有甚者,有时通篇都是“破”,即批驳错误观点,却没有旗帜鲜明的“立”,看完文章,根本就不清楚作者要阐明什么观点。

二、因与果

议论文提出观点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开门见山,二是卒章显志。《拿来主义》的观点是怎样提出的呢?文章先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并指出其实质和危害:“闭关主义”的实质是“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送去主义”的实质是“投降”,导致“亡国灭种”“贻害子孙”。接着,文章论述“送来主义”的危害: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然后,文章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的思路是:因为闭关主义有害、送去主义有害、送来主义也有害,所以,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这就是因果论证。

《拿来主义》一文对因果论证的说理方法运用得非常成功,因为它的推理十分严密,可以说,无懈可击,让人信服。这种说理法能矫正学生作文中板着脸孔、空洞说教的错误,值得广大学生学习。

三、小与大

议论文一般从“大题小做”“小题大做”两种思路中彰显中心论点。可以说,《拿来主义》是“小中见大”的典范。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作者都采用了比喻说理。文章第四部分在阐述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时,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比喻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灯和烟枪”“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这些比喻都十分贴切,容易让人接受。

对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但由于作者能够就近取譬,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广大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可以借鉴《拿来主义》这种以小见大,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设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四、同与异

议论文为了达到论述的严密性,很多时候,要把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即对比;有些时候,又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即类比。《拿来主义》是“同中求异”的典范。作者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对比,揭示出三种“主义”不同的本质特征和危害。作者将面对“大宅子”的三种人“孱头”“昏蛋”“废物”进行对比,指出其不同:“孱头”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其本质是“逃避主义”;“昏蛋”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怒”“放一把火烧光”,其本质是“虚无主义”;“废物”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喜”“欣然接受一切”,其本质是“投降主义”。在论述“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时,作者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相比之下,学生作文总是喜欢从单一的角度去举例,且一举就是好几个例子。由于这些例子不能形成对比或类比,因而起不到充分地证明观点的作用;或者也懂得从不同角度举例,但由于对事例之间的共性没有挖掘,很难看出事例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所以,仍然没有什么说服力。可见,无论是“同中求异”,还是“异中求同”,关键是找出“同”和“异”之间的秘密通道。

五、正与反

议论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简洁,较高的要求有深刻、犀利等。鲁迅先生的杂文语言讽刺辛辣,妙趣横生,诙谐中见讥讽。《拿来主义》的语言是“正反”结合的典范。“正”就是正面说,“反”就是反语。文章在提出论点处使用了“正”说。在阐述什么是“拿来主义”时,直接亮出观点:“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论述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时,简洁明了地说:“他占有,挑选。”在谈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时,掷地有声地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文章在批驳错误做法时则较多地运用了反语。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拿来主义》写得轻灵活泼,语言犀利幽默,谈笑风生,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或正话正说,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又或正话反说,委婉批评错误观点,正反结合,相映成趣。鲁迅先生的杂文,犀利的语言,幽默讽刺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深刻敏锐的观察与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如果广大学生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不愁自己文章的语言没有生命力了。

(作者单位 安徽省岳西中学)

上一篇:让学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下一篇:个案研究在因材施教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