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骚扰看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必要性

时间:2022-10-29 11:01:02

从商业骚扰看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必要性

[摘要] 近几年,消费领域侵害个人隐私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表现为商业性质的骚扰电话和骚扰短信。由于我国对隐私权保护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消费者隐私权受侵害时如何寻求司法救济成为维权难题。为了应对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骚扰,保护消费者权益, 营造和谐安全的消费环境,对隐私权立法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骚扰 商业骚扰 隐私 隐私权

近年来,由于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商家通过打消费者的电话或给其发短信进行电话营销或短信营销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消费者不断接到商品推销、房产、婚介、广告等各个服务类行业的电话。电话营销是以电话为主要沟通手段,借助网络、传真、短信、邮寄、递送等辅助方式与客户直接联系,并完成产品的推介、咨询、报价、保单条件确认等主要营销过程。这种营销方式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通过电话与老客户进行定期的回访联络可以密切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而且能节约上门回访的人力、交通等各种成本。一般而言,这种商业性质的电话或短信营销并不会干扰消费者正常的私生活安宁,也是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但是如果商家在未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不分时间和场合反复不停的给消费者打促销电话或是发促销短信,那么,商家的这种行为就已干扰了消费者的私生活安宁,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其促销电话则属于骚扰电话。

骚扰电话是骚扰者打给电话机主的、不受欢迎的、不请自来的电话或短信,根据其主观意图可分为非商业性质的和商业性质的。非商业性质的骚扰一般没有商业营利目的,大多处于无聊、报复、发泄等目的;而商业性质的骚扰只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反复不断地向机主推销商品或服务,最终达到使消费者购买以获取经济利益,而不考虑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接受程度。例如在上海、北京等一些城市,一些业主经常受到房地产中介公司电话和短信骚扰,不断地被询问是否需要卖房、出租房屋等。令业主不解的是,这些中介公司是如何知道自己的电话号码、所购房屋情况的?据一位房产中介公司老板透露,业主在买房时都会向开发商提供自己相关个人信息,开发商手中有十分详细的业主个人信息名录,包括业主姓名、联系电话,以及购买房屋的楼层、户型等。中介公司就是通过开发商的工作人员,购买到这些信息的。在一些医院,患者就诊后莫名的收到很多药品促销的电话或短信,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推销商竟然是从医生手中买来患者的个人信息。类似这样的电话和短信促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侵犯了消费者及患者的隐私权和私生活安宁权。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消费者的姓名、年龄、电话、家庭住址、婚姻、健康及财产等个人资料都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是经营者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不少商家不遗余力地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有的甚至将个人信息当作商业信息进行买卖,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正常生活,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对此,除了消费者自身需要增强保护自己隐私权的意识外,主要还靠国家立法对消费者的个人隐私进行必要的保护,在消费者隐私权受到侵害时给与必要的司法救济。

隐私,是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因此又称私人生活安宁或私生活秘密,主要包括自然人的姓名、电话、住址、身体状态、个人活动、财产状况、私人文件和数据等纯属于私人信息的一些内容。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保密权及个人隐私使用权。隐私权是一项为众多国际公约、多边条约确认与保护的基本权利,其立法宗旨在于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精神利益,所以对隐私的保护是维护自然人在市民社会里的资格和尊严所必需的。欧盟早在1998年10月就通过了《隐私保护条令》,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也相继通过立法对隐私权予以保护,尤其是美国较早的采取了对公民隐私权进行直接保护的方法,并制定了专门的《隐私法》和其他保护隐私权的法律进一步强化,成为国际上保护隐私权的典范。我国由于民事研究起步晚,加之受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影响,对隐私权立法保护不够重视,在我国《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都没有直接将隐私权写进法律条款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九项权益中,同样也没有关于消费者隐私权的相关规定。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公布、宣扬他人隐私,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但这只是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其保护力度和范围远不及直接保护,可见,目前我国法律尚不承认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当事人不能以侵犯隐私或隐私权为案由诉诸法院请求法律保护和救济,只能以侵害名誉为案由提讼。由于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陷,造成人们对隐私权的内容,以及是否侵犯隐私权问题认识模糊,因此消费者在隐私权遭受侵害时如何维权成为难题。

针对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滞后状态,特别是当前消费关系中存在的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的现象,当前应根据我国国情,在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有关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并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隐私权的保护在我国有基本的法律保障。

首先,隐私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利益,所以它是专属于自然人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因此,我国《宪法》和《民法》应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直接保护,让隐私权与其他人格权一样受到重视和尊重。同时,还应明确规定隐私权保护的具体内容与范围,这是对隐私权是否被侵害的界定,以利于人们了解隐私权内容与范围,减少隐私权的侵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隐私权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类型也在不断增多,所以在具体规定隐私权的内容和范围时应采取灵活的方法。

其次,应明确规定公开或出售他人隐私为侵权行为,隐私权受侵害可请求民事赔偿。公民享有保护私生活安宁与秘密的隐私权,任何人负有不侵害该合法权利的不作为义务,侵害他人隐私权是一种积极的作为行为,受害人一般没有直接财产损失,其主要损害后果是精神损害,这种精神损害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导致受害人出现疾病特别是精神方面的疾病而引起间接的财产损失,所以,很多国家立法都规定侵害他人隐私权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从我国立法对侵害隐私权的赔偿规定看,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损害的赔偿,二是对受害人因隐私权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其他损失的赔偿。

再次,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获知权、受尊重和监督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方式的变化,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消费者受到损害的权利已经超出了九项权利的范围,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权利是保护消费者的基本依据,由于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地位不均衡,消费者处于弱势的地位,国家应对消费者给予了特别的保护。因此,有必要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利的范围,增加保护消费者隐私权的规定。例如经营者不得要求消费者提供与消费无关的个人信息,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也不得将已知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向第三人披露,经营者对其合法取得的消费者隐私负有保密责任,禁止经营者非法获得消费者隐私或出售消费者隐私。对于确需知晓、接触消费者隐私的经营者,应制定相关的禁止性规定以及各不同行业对消费者隐私保护的标准和要求。

最后,应由信息产业部联合公安部门对商业电话和短信进行一定的规制。对此,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那就是在接受方不承担通信费用的情况下,接受者以适当的形式明确拒绝时(如发出“取消接收要求”),发送人不应继续发送这些信息,不得用欺骗手段让人必须看这些信息的内容,否则应当对发送者进行处罚。

综上所述,消费者权益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为保护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建立和谐安全的消费环境,在我国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立法,并对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内容、制裁措施做出具体规定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群众出版社,1997年4月

[2]王利明著:《民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3]张严方著:《消费者保护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

[4]梁慧星:《中国的消费者政策和消费者立法》[J].《法学》,2000年第5期

上一篇:浅析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 下一篇:绿色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