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的纳税与规划

时间:2022-10-29 10:06:19

增值税的纳税与规划

通过实例论述了增值税的纳税与规划。

增值税纳税规划

增值税做为流转税的第一大税种,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渗透到了我们周围的点点滴滴。尤其现在,营改增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我们了解并使用它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在此,我简略地总结了几项增值税的规划,以便我们更好了解它。

一、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1、利用销售方式的筹划

在不同的销售方式下,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不同。应事前筹划,以合法合理地降低税负为原则,尽量采用商业折扣、销售折让的方式节税,减少实物折扣、现金折扣的发生概率,可以采用取满一定金额送折扣券的销售方式替代实物折扣、现金折扣。

2、利用结算方式的筹划

结算方式不同,增值税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也不同。由于增值税的纳税期限主要是按期(次)规定的,因此结算方式的选择对于增值税纳税人来说就显得非常有筹划意义。其筹划原则就是,否认是采用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还是采取内销、分期收款、预收货款、委托代销售等方式销售,在不影响企业信誊的前提下,尽量晚开发票和签订合同,以延迟纳税义务的发生,谋求合理的筹划效益。

3、选择供货单位的筹划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折扣税制,即购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若一般纳税人既可以从一般纳税人单位购货,又能从小规模纳税人单位购货,那么就需要斟酌哪类供货单位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更为有利。企业可以通过计算一般纳税人供货单位和小纳税人供应单位供货价格的临界比来选择。通常该临界比为86.79%%(一般纳税人税率为17%时),或90.24%(一般纳税人为13%时)。当从小规模纳税人单位购货的价格低于从一般纳税人单位购货价格的这个比例时,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货更划算。

4、购进生产设备的筹划

2009年我国实行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的增值税转为消费型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用于生产的的固定资产的进项可以抵扣。处于扩张阶段的一般纳税人应该合理利用这一利好政策,积极引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既增强了长足发展的能力,又能获得较好的抵税效应。

5、混合销售的筹划

增值税法规定,除建筑安装企业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要分别核算销售货物应纳的增值税和提供建筑劳务应纳的营业税以外,其他纳税人的混合销售以主业为主,全部了缴纳增值税或全部缴纳营业税。这就为除建筑安装企业以外的纳税人的混合销售提供了纳税筹划的空间。纳税人可以对混合销售计缴增值税或营业税进行测算,判断税负的高低,通过调节应税货物销售额或应税劳务的营业税额在总销售额(营业额)中的比例超过或低于50%,进行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的纳税筹划;或者将销售中的增值税业务与营业税业务予以分离从而达到筹划的目的。

6、包装物押金的筹划

增值税法规定,对于企业收取的包装物押金以逾期与否为标准,超过一年或一个周转期的要纳税,否则不纳税。企业为了降低税额,平时应加强对包装押金的管理,特别是对于即将逾期的包装物押金,要加大对客户返还包装物的催收力度,或办理退款手续重新签订新的合同,以免承担不必要的税款。

7、纳税人身份的筹划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的原理不同,税率也不同。当增值率高于平衡点时,一般纳税人的税负重于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可以筹划分立成为几个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以减轻税负;当增值税率低于平衡点时,一般纳税人税负小于小规模纳税人,若纳税企业年销售额达不到一般纳税人的标准,应尽量扩大产销规模,力争成为一般纳税人或合并成为一般纳税人企业,以降低纳税成本。当然,在筹划中要考虑税务风险,即分设为小规模纳税人合并为一般纳税人时,会发生相应的筹划成本。

二、实行出口退税“免、抵、退”税方法原理及纳税筹划

1、实行“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原理分析

实行免、抵、退税管理由于出口货物增值税实行零税率,在出口环节免征增值税外,还需要对为生产中产品所购进的项目已经缴纳的税款,即进项税额退还给出口企业等纳税人。因此,出口退税并不是退还“销项税额”,而是退还进项税额。如果一个企业完全是出口企业,商品没有内销则完全用“免”和“退”的方式,就不存在“抵”税的问题。采用“抵”税的方式其实是为了简化征管方式,即用本来要退给纳税人的退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缴纳的增值税税款。

2、出口免抵城建税处理

《财税〈2005〉25号》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的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自2010年12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适用国务院198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和1986年的《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如果出口退税抵免税额为17万,则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7万×(7%+3%+2%)=2.04万

3、外贸企业“先征后退”的计算办法

外贸企业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免征,其收购货物的成本部分,因外贸在支付收购货款的同时也支付了生产经营类商品的企业已纳税款,因此,在货物出口后按收购成本与退税税率计算退税退还给外贸企业,征、退税之差计入成本。

假设外贸企业收购货物的不含税价款为100万,退税率为13%。则应退税额=100万×13%=13万。

由于外贸公司采取“先征后退”的办法,按照进项税额来计算应退税款的,应退税额=外贸收购不含增值税的进项税额×退税税率,因此,其出口增值部分是不计算免抵税额的,自然不存在城建税问题,因此,对设有独立核算进出口贸易子公司的生产企业而言,其出口货物可以考虑由进出口外贸企业来出口。如果属于企业自营出口的,可以增设外贸企业出口。

4、实例分析

案例:假设某企业出口货物的销售额为1000万,本月购进货物的不含税的价格为500万,进项税额为85万,该企业的适用的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经加工后的货物成本为700万(其他成本支出为200万)

方案1.如果自营出口,计算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的营业利润及现金流。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或抵扣的税额=1000×(17%-13%)=40万(转营业成本);当期应纳税额=0-(85-40)=-45;出口货物免抵退税额=1000×13%=130万;当期退税额=45(因为小于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额=130-45=85万;当期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85×12%=10.2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1000-700-40-10.2=249.8万;现金流=1000-700-85(进项)+45(出口退税)-10.2=249.8万。

换种思路:如果生产企业另设一个有出口权的外贸企业,假设生产企业出售给外贸企业的的价格为出口货物价格的80%(不含税),本月生产企业购进货物的不含税的价格为500万,进项税额为85万,该企业的适用的税率为17%,经加工后的货物成本为700万(其他成本支出为200万),外贸出口销售额为1000万。

方案2:分别计算生产企业及外贸企业的营业利润及现金流,并与由生产企业出口的营业利润及现金流做对比。

生产企业:营业收入=1000×80%=800万;营业成本=700万;销项税额=800×17%=136;进项税额=500×17%=85;应纳税额=136-85=51;营业税金及附加=51×(7%+3%+2%)=6.12;营业利润=800-700-6.12=93.88;现金流=800-700-6.12=93.88(注:增值税应纳税款,假设当期缴纳)。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800×13%=104;营业成本=购进货物成本+征税差转营业成本=800+800×(17%-13%)=832;营业税金及附加=0;营业收入=1000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1000-832=168;现金流=1000-800×1.17+104(退税)=168。

两企业合计营业利润=93.88+168=261.88。合计现金流=163.88+168=261.88。

利用外贸公司出口及由生产企业自行出口相关营业利润差额=261.88-249.80= 12.08万。

得出结论如下列公式:对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而言,可以选择另设一家关联的有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从自营出口与另设外贸企业出口的营业利润及现金流分析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那就是选择另设外贸企业,则对集团公司而言,将增加税前利润为:(1-A%) (17%-B%+17%*C)* D。其中:A为转让定价率,B为退税率,C为附加税率,D为出口额。

增加的利润取决于征退税率差、转让定价率、出口额及附加税费率四个因素,如果征退税率差额越大、附加税税率越高、出口额越大、转让价越低采用以外贸企业形式出口获取的利润越多。

上一篇:论指示交付适用善于取得 下一篇:怎样培养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