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开放陆生赴台就学政策分析

时间:2022-10-29 09:18:28

台开放陆生赴台就学政策分析

一、台湾关于开放陆生赴台及学历采认政策沿革

1987年7月,台湾“”解除并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两岸长期紧张对峙得以“破冰”。1988年11月台湾公布《大陆杰出人士、海外学人及留学生来台参观访问审查原则》,开始有限制地开放大陆专业人士赴台访问,拉开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序幕。之后,随着两岸相继加入WTO,也为因应国际或区域性跨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两岸开始讨论相互开放高等教育、相互招生以及学历、学位互认等议题。但是,由于两岸敏感的政治关系,使得教育议题承载了太多的政治意蕴,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缺乏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根基。台湾对大陆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可谓起起落落,简单梳理如下:

1、李登辉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台湾各界已经开始讨论开放大陆人员赴台研修以及采认大陆学历等相关问题。1991年,李登辉表示“把两岸文化交流,列为最优先项目”。1992年台湾地区订定“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条文第22条规定了台湾地区人民与经许可在台湾地区定居之大陆地区人民,在大陆地区接受教育之学历检复及采认办法。这一“条例”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为两岸学历互认问题提供了“法源依据”。1994年12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初步确定对大专以上学历的认可将采取“采认”及“检核”两种方式。1997年10月,台湾教育部门正式公布《大陆学历采认与检核办法》,该办法计划承认73所大陆高校的学历。但就在这一办法即将合法化之时,1998年李登辉对大陆推行“戒急用忍”之政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便以相关配套措施不够齐全等为由全面搁置此决议,大陆学历采认政策遭遇暂停。

2、2000年,上台执政。两岸互信基础更是危机重重,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曾多次公开宣称不开放台湾高校到大陆招生,不承认大陆高校学历。2004年2月26日公布的“各级学校与大陆地区缔结联盟或为书面约定之合作行为审查要点”,以及2007年10月22日台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大陆地区学历检复及采认办法》,也显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已有基础架构,但受台湾当局意识形态影响,直至2008年5月,大陆学历采认问题停滞不前。

3、2008年5月,重新上台执政。台湾地区领导人曾表示希望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并实现交流与合作正常化,表明当局对大陆的高等教育政策正逐渐朝松绑、开放的方向推进。2010年2月4日,台湾教育部门公告“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修正草案”内容,草案第四条指出,“台湾地区人民于本办法修正生效后赴大陆地区高等学校或机构就读,并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者,始得申请高等教育学历采认”。并表示,拟承认大陆41所高校学历,但“不予追溯采认”,且“广义的医学学历”不予采认,这意味着,到大陆就读大学且具有正式学籍的1.5万左右台湾学生的大陆学历将不被台湾当局承认。

2010年8月19日,台湾“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即“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专科学校法”完成“三读”通过,台湾正式承认不包括医事学历在内的大陆41所高校学历,并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高等院校就学。大学招收大陆学生名额为总招生名额的1%,即每年陆生赴台就读人数限制在2000人以内。同时,根据台湾教育部门计划,台湾公立高校初步只能收硕士生、博士生,私立高校则不设限,可同时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2011年1月,迁延日久的陆生赴台办法终于出炉,明定大陆高等教育学历采认程序;2010年9月3日后于当学期或以后学期入学于大陆高校者,才可申请学历采认;明定不采认医事人员相关学历;1992年9月18日至2010年9月3日期间,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所取得的大陆学历可申请参加学历甄试,通过后可获台教育主管部门核发的“相当学历证明”。

从以上简单的政策脉象,我们不难看出,台湾在开放大陆学生赴台研修以及承认大陆学历、学位等问题上,始终受到台湾政治生态影响。

二、台湾地区关于陆生赴台就读相关细节限制

2011年4月,台湾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对招生范围等也作了相关的限制。

招生资格限制:①户籍只限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6省市的学生;②本科生只能进入私立学校,除了岛外的金门大学及澎湖科大两所公立大学;③硕士、博士只限制在台湾所采认的41所大陆高校的毕业生;④台湾高校不能进行调剂

其他限制:不加分优待;不得影响岛内招生名额;不提供申请奖学金;不提供健保;学费按最高收取(并提供约人民币10万元的财力证明);就学期间不得校外打工或兼职(也不允许帮老师做研究);不得参加助选活动;不得参加电视台的谈话性政论节目;不得报考台湾公职及专业技术护照;不得报考涉及台湾安全领域的专业;陆生若严重违反校规、情节重大行为,不排除退学遣返;毕业后不得留在台湾工作。

三、2011年台湾首次招收大陆学生情况及原因分析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4月10日公布了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2011年招收大陆学生规定及简章。简章分为《2011年大学校院硕士班博士班联合招收大陆地区学生简章》、《2011年大学校院学士班联合招收大陆地区学生简章》,此次一律实行网络报名。今年共有134所台湾院校计划招收2141名大陆学生,其中公立院校48所、私立院校86所。

(一)硕士生、博士生录取情况

今年完成缴件的研究生(即递交书面资料)仅385人,其中还有49人资格不符,最后有336人符合报考资格,最后只录取248位,缺额高达405名,达到6成多。硕士班有39所学校163个系所录取了220名大陆学生,博士班计有12所学校23个系所录取了28名大陆学生。录取最多大陆学生的学校为台湾大学,总共56人,其次为台湾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岛内共有80所高校可招大陆硕博士研究生,但41所交了白卷。

(二)本科生录取情况

据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简称“陆联会”)统计显示,此次大学部本科生总计可招收陆生1613名,有超过2016名陆生上网报名,选填6712个志愿,最后录取1015名,录取率约65%。其中普通大学录取770人,科技校院录取245人。87所私立院校中录取数量前三的分别是淡江大学100人、辅仁大学99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92人。大陆六省中,广东考取261人。浙江考取250人,福建考取241人。

金门大学作为唯一两所可招收陆生的公立大学之一,去年升格后马上受惠于“离岛大学陆生名额不受限”政策,本科收到10名陆生。岛内有87所私立大学可招收大陆本科生,但21所交了白卷。

(三)原因分析

台湾高校首次招收陆生,总计1905名陆生符合报名资格,录取1263人(硕士研究生220人、博士研究生28人、本科生1015人)。与计划招生的2141人相比,总缺额达4成多。与“陆生赴台”政策初出时的热烈期盼,这样的结局似乎有点冷。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综合各种因素,主要有:

1、首度招收陆生,准备不充分。今年是首度招收陆生,不少陆生不了解招生的细节,加上招生时间过急,宣传又不足,因此才会有陆生因为资格不符而无法报考。而且由于是首次在大陆招生,不少陆生还在观望。

2、招生资格过高,限制过严。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高校,如台湾大学、清华大学等都是台湾的第一流大学,师资以及科研能力都很强,在这些高校,将会得到很好的研修。不过由于台湾方面的层层限制以及对招生资格要求过高,户籍只限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6省市,且硕士、博士只限制在台湾所采认的41所大陆高校的毕业生内招生。

3、陆生理性面对台私立院校。2011年台湾方面针对大陆本科生的招生院校基本为私立院校,因此,遭遇冷门、填报志愿的时候门可罗雀等现象都是正常的。大部分大陆学生及家长们考虑的还是,以优异的成绩去台湾读个私立大学,还要花费高昂的学费,而以相同的成绩却能在大陆进入公立的甚至是重点高校就读,因此,学生选择的天平自然有所倾向。

4、“三限六不”让陆生望而却步。台湾教育界普遍认为,对陆生限制过于苛刻是招生不足的最大原因。

四、促进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制度化发展的建议

(一)台湾应该尽量开放、自由、公平对待大陆学生

在开放陆生赴台以及采认大陆学历问题上,太多的限制使得原本是惠及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美意大打折扣。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各国或地区都面临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奖学金制度来吸引留学生。在当前环境下,台湾对大陆学生采取的这些“特殊待遇”不能不说是一种非理性的歧视,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开放,实际上,大陆学生在台湾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二)要“去政治化”以促进长效机制建立

双方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和院校的自主性,减少政治干预,要从互补、双赢的视角去处理交流合作事务。通过建立互信、互利的双边学分学历互认政策协商机制,共同构建开放、竞争、选择性的、相互促进的两岸教育市场和交流环境。

(三)要“对等化”以推动实质深度合作

目前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动机是有差异的,政策也明显不对等,这必然制约高等教育的实质深度交流合作,这一点在首度招收陆生方面得到很好的证明。为此,两岸应当推动真正的对等化,以促双赢。

(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

上一篇:宋楚瑜参选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海峡两岸贸易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