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建设勿忘教育为本

时间:2022-10-29 09:00:47

研究型大学建设勿忘教育为本

摘要:随着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不断推进,国内大学纷纷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在不断向海外输送高素质人才学习著名大学优秀经验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自身研究型发展方向的道路。在此转型过程中,科研项目建设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容易被轻视,或者被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作者认为“育人应始终为大学之本”,研究型大学定位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将所育之人作为回馈社会建设的主要成果。本文对现今国内研究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大学育人;“研究型”教学;师生比;长远规划

大学是探知真理、发现创新的重要场所,其主要作用是启迪和培育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青年人,使他们在社会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在我国不断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向西方借鉴的科研激励机制和人事评价体制被引入到大学管理的模式中来,这一方面增强了大学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探索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让大学育人为主的职能目标在实质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目标导向的科研项目让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大学中滋生蔓延,这让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内大学其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明显提高,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生产力水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单位,其思维模式和业务技能对社会建设的影响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因此,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模式如何定位,是值得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同行们进行深度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和主要任务

1.研究型大学的起源。一般认为,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这一时期出现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系和学院,开设规定的课程,实施正式的考试,聘请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1,2]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要求大学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联邦政府委托的科学研究项目,必须培养出一定数量的达到最高学位层次的人才,[3]这也是把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大学职能之一的一项重大变化。[4]而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学习建立美国式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纷纷被采纳为国内高等院校发展的方向。为了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增进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能力,国家近年来也大量选送、资助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赴海外学习交流,为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目标储备人才基础。[5]

2.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世界一些知名报纸和大学院校,如英国的《泰晤士报》、美国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中国的上海交通大学,在对世界大学进行评估排名的指标中,都把科研学术成果的评价和与之相关的学术名人(诺贝尔奖得主等)数量评比,放在重要的位置。[6]对于现代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内众多高校在响应国家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浪潮中,也常常把科学研究目标放在比教学工作更重要的位置以期早日转型成为研究型大学。然而,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始终承载者培育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重任。而科学研究则需要具备这些探索精神和创新兴趣的研究者在一定时间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完成。本科教育是所有大学包括研究型大学的任务基础和成功基石。[7]即使对于转型期的大学建设,科学研究工作的推进仍需建立在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高等教育是科学研究的基石。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启迪人的灵感,活跃人的思维,鼓励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才有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从而积极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深入研究。也只有立足高等教育,培养大批有创新活力的科研新力量,才能满足和维持科学研究的可延续性和长久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研究也为高等教育提供养料。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本科教育虽然大多强调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但随着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时代变换的日益加速,大学本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这就要求高校中承担基础教学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才能让学生的知识技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让学生的观念及时与先进的时念接轨,为更深入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所以,大学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工作,这也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必要性所在。总的说来,大学应以育人为本职,而借助科技引领社会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的产业化发展应当主要由公司企业等营利性机构承担,它们不应是大学建设的主要追逐方向。

二、高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国内大学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迅速转型过程中,其本科教育的职能受到较大影响,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源于中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经验较少,高水平的教研人员不足;另一方面也是高教工作者在转型期的自身定位模糊所致。如不及早地防范这些问题的出现,将对高校本科教育及科研产生不良影响。

1.重科研轻教学不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鼓励并支持青年学者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并且积极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模式。特别是科研激励机制的引入和人事聘用体制的改革,使得国内重点高校都在纷纷确立自己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目标。而与此同时,在社会经济建设狂热的背景下,高校追逐科研项目做大做强的目标制订显得有些跃进,在未充分考虑院校自身实际条件的情况下,容易把科研工作作为对教育工作者的主要考核指标,从而极易造成高等教育工作者忽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一大学基本职责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前提。科学研究本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它需要科研人员在专业领域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育和研究积累,而在急功近利的政策导向下,将导致科研工作差强人意,研究人员技术基础薄弱,无法实现研究型大学的真正转型。我国一些研究型建设走在前列的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拥有比较完善的本科教学体制,这也为他们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潜力的研究生打下了很好的人才基础。本科教育没办好,学校的科研、教师队伍、研究生质量都会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8,9]

2.教研人才数量不足影响研究型大学转型。随着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学校对高水平科研人员的数目需求不断上升,其表现为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通常比一般大学的师生比高。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内高等院校的学生多老师少,师生比大都比国外高等院校低很多。这就意味着,在师资力量不够的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往往要承担多门专业课程的教授工作。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教好一门专业课程,对教师课堂经验和研究积淀的要求更高,再加之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如课堂演示、课后练习、课外考察等,将会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此时教师自身的科研任务也同样繁重,那么一方面其科研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教授质量也难以保证。出现的后果往往是授课老师自身对课程的熟悉程度有限,而无法将课程在自己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艺术地演绎。另外,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创新”是一个被反复强调的概念,但教研工作者们对此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要“创新”,前提是要“更新”。如果大学的教师无法做到紧跟科学发展的前沿,视野并非放眼全球,很多所谓的创新工作可能只是其他国家的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前的重复工作,于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也会落后于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水平。所以,国内的高等院校如果师资有限,就一定要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方向,不可一味地强求“研究型”转型,从而造成创新有概念无实质。

3.“填鸭式”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教师传授的内容主要是知识技能本身,知识要点丰富、讲解清晰,但容易让学生逐渐丧失思考的空间,并且课程结束的考核方式也大多以卷面考核为主。这种模式与大学之前以考试定“未来”的方式一脉相承,但并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高等教育。它与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有较大差异。近几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倡导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授型”教学转变为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知识的探究中去;课堂以激发学生质疑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主观兴趣和科研潜力。这是对“填鸭式”教育模式的一种改变,也值得为高校教师所尝试和接纳。

三、对研究型大学教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国内高校在“研究型大学建设”起步阶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者对研究型大学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国内大学应该秉承“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科研促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的指导下办校,才能真正实现“研究型”的成功转型。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以供交流与探讨。

1.建立长远规划,规范制度建设。我国几十年来国力增强,经济建设得到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迅速变化。这其中,制度和观念也都在不断地适应和变化。对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思维的积淀的。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的思想无法创造和发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科学伟人爱因斯坦思考并创立狭义相对论用了7年时间,创立广义相对论更是花了9年时间。大学作为思想创造的集中场所,应以一种较为平稳的制度保证科学思想和技术探索的孕育时间。高等院校更应当用经过长远规划后的制度建设,保证高校师生的良好科研学习环境。在朝着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建设道路上,需要在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提出研究型建设的激励机制。如果制度过度偏向于科研项目建设,大学育人为本的基本职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学校的科研软环境。

2.以师为本,以生为重。以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来看,大学建设中的一线建设者是教师。保证他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是大学管理者首先应该推进的工作。对于许多长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主客观条件,保证其教学热情。若用科研指标强给他们制定工作要求,不仅可能打击优秀教师改善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也无法强求他们在短时间内产出科研成果。另外,科学工作的另一核心力量——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产品”,他们不仅将直接进入社会参与建设,也彰显着大学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服务好高校学生、传授他们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这些都与国内大环境以人为本的政策方向一致,是保证高质量教和学的前提,也是保证良好科研氛围的前提。

3.宽松环境,自由思想。北大前校长蔡元培曾以“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构建起北大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让各种思想在其中碰撞、争论,从而激发出新的思想和创造。[10]所以,在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中,创新是目标,而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必要的培养基。大学办学者应尽可能地提供师生使用大学资源的便利条件,老师需要鼓励探索、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学校需要提供自由选课、开放共享资源、丰富社团活动等,以此来创造创新的自由氛围,构建创新的培养基。“大学自主办学”应当成为追求自由宽松的教学研环境努力的方向,它需要大学管理者、老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研究型大学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而自由、探索、创新、创造,是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大学作为育人的场所,应该首先立足自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以教育养科研、科研促教育,才能在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5):89-93.

[2]蓝劲松.略论大学的起源[J].科学文化评论,2005,2(6):55-68.

[3]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罗嗣海,张和仕,彭央华,等.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及其界定[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5).

[5]2011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简章[EB/OL].(2011-12-13).

http:///Chuguo/9743413e16b74ed0ae67a0d89840

fa73.shtml.

[6]唐淑香,丁军强.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分析及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4):155-158.

[7]曾东梅,唐纪良.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8,12(4):63-68.

[8]胡弼成.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以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106-112.

[9]燕良轼.高等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0]杨锐,张权力.中国高等教育演化的若干启示——基于文化比较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7):9-17.

上一篇:基于地理学科新技术支撑下的理工科院校资源环... 下一篇:工科专业英语“课堂+网络”模式下分级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