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环境角度探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时间:2022-10-29 08:55:40

从教学环境角度探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心理、道德、行为等种种问题表现,从教育环境的角度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解决对策,希冀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有效协调,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学环境;学校教学环境;社区教学环境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为改善家庭生计纷纷涌入城市务工,形成一股强大的民工潮。他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水平也为城市建设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也衍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2008年2月,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推断0-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②并且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继续推行,这一数据还将会继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的社会性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力量的通力合作去解决。

目前虽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较多,但从教学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文章仍然较少。所谓“教学坏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③

“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即从学校教学工作的角度看,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④本文主要从广义的教学环境即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来探讨留守儿童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实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业成绩、心理、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学业成绩表现

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明显发现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与其他同学相比更为糟糕,且更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出现辍学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若罔闻,认为学不学一个样,觉得读书无用,以后只要能挣钱就行。

(二)心理问题表现

“2009年,武汉市启动了建国以来首次精神疾病流行病调查,近日调查统计已经完成,对3000名6岁-14岁儿童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相关负责人、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钟宝亮介绍,初步调查结果显示,14%的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⑤通过观察发现,班级内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性格内向孤僻、害怕与人交流、不爱说话、怯懦被动消极等一系列表现。尤其孩子到了五六年级,正处于青春期,内心世界更为丰富敏感,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

(三)道德问题表现

班级内的学生更容易表现为言辞和人身上的攻击,如男女生之间骂粗口、互不尊重等等。我就曾听到班内一个男生和一位父母外出打工的小女生有了矛盾,那位男生竟然骂道:“有娘生没娘养的,……”我当时听到之后确实被“震撼”了。而此类现象也不是少数,男生之间则更会倾向以武力解决问题。

(四)行为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更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男生打耳洞、染头发、穿乞丐裤,带手机入课堂……他们普遍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管束,而父母则单纯认为他们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便弥补了平时对孩子缺失的爱。但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由于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经常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影响和引诱。

二、教学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

教学环境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家庭教学环境、学校教学环境、社区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教学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

(一)家庭教学环境

1.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是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首要原因和主要原因。聊城莘县辖14镇8乡,1168个自然村,1153个村民委员会,24万户,95.8万人口。农村人口86万人,占总人口的89.77%。农村劳动力3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4.2%。城镇人口10.4万人,占总人口的10.7%,是山东省30个欠发达县之一。许多家庭为改善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纷纷外出务工,由于父母本身在城市很难立足,生活困难,难以照顾孩子,所以造成很多孩子留守在家。

2.父母关爱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影响着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很多孩子难以感受家庭的温暖,平时与父母交流也只是打打电话。且家长每次询问孩子只注重孩子的学业和身体健康而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给予孩子足够的金钱和物质需要就可以满足孩子,进入了爱的误区。许多孩子的心理处于爱的“饥渴”状态,他们觉得自己与父母无法沟通交流,没有人理解他们,没有人关心他们,没有人会真正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极为的孤单无助和落寞。

3.监护人教育方式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生存方式主要包括父母单方监护、隔代监护、寄养监护和自我监护等类型。其中,由于外出打工的农民以男性居多,因此母亲监护型所占比例最高,达43.2%。其次为隔代监护型,即夫妻双双进城打工后,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承担起对其抚养、教育和监护的责任,占30.6%,是留守儿童中最主要的一种托管方式。此外,还包括母亲独自打工,由居家父亲一方管护的父亲监护型;父母共同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其他亲友或寄宿制学校看管的寄养监护型;父母外出务工后小孩无人照料,任其个人独立生活的自我监护型。”⑥

上一篇:语义与规约 下一篇:湖南大众网球运动发展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