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时间:2022-10-29 08:31:03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外部需求显著萎缩。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在60%左右,主要贸易伙伴需求萎缩对我国外贸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额增速下降伴随着绝对值同步下滑,对外贸易进入古典型增长周期

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我国出口连续13个月负增长,严重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我国外贸发展历程中,1995年11月起出口曾连续8个月负增长,1998年8月起连续9个月负增长。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贸易增幅变化与德日荷等主要顺差国家有所不同,我国是进口增长急刹车,下滑程度比出口更强烈,2008年11月、12月、2009年1月进口增幅较上年同期水平落差达43个、47个、70个百分点,直到2009年5月份,进口降幅才好于出口。2009年12月份,进口已连续两个月转为正增长,出口首次正增长17.7%。从单月贸易额看,2008年前10个月中有8个月份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这表明进出口迈上一个新的台阶。10月份以后,单月外贸值迅速回落,截至2009年7月份,才逐步恢复到同等水平。降幅明显收窄,环比增长明显。2009年四个季度外贸增长率分别为-24.9%、-22.1%、-16.5%、9.2%;截至2009年底,出口额环比已连续9个月正增长,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已连续8个月超过50%。顺差增幅大幅减缓。2009年全年顺差1960.7亿美元,同比下降34.2%,比上年减少近千亿美元。出口下降主要是出口量下降所致,进口下降主要是进口价格下降所致。2009年前10个月,出口价格累计下降6.4%,进口价格下降16.9%。主要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降幅超过两位数,前11个月,铁矿砂下降43.9%,大豆下降26.5%。

(二)两种贸易方式所占比重发生逆转,2008年成为一个“拐点”

1994年加工贸易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一直持续至2007年。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48.2%,比重首次超过加工贸易7.1个百分点。2009年,两者相差7个百分点。出口方面,2009年头5个月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6月份以后,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5870亿美元,同比下降13.1%,一般贸易出口5298亿美元,同比下降20.1%。进口方面,一般贸易表现明显好于加工贸易。2009年加工贸易进口额下降14.8%,一般贸易下降6.7%。截至2009年底,一般贸易进口已有4个月份转为正增长。过去几年我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部分连创新高,增值率2008年末达1.78,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增值率还是有所扩大,为1.82。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好于整体水平,初级产品进口降幅明显

我国大部分出口商品依赖传统发达市场,2008年,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261类产品中有103种30%以上的份额为美日德三国,其中22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出口市场是这三个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小,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轻纺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其他产品,前11个月,服装、箱包、鞋类、家具和玩具出口额分别下降11.6%、10.5%、6.1%、7.9%和11%,低于18.8%的整体出口降幅;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下降16.7%和13.2%,也好于总体出口情况。进口方面,2008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其中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SITC3)一跃成为第二大、三大类进口产品。2009年前11个月,初级产品降幅更为明显,原油、成品油、食用植物油、铁矿砂及其精矿分别下降37.5%、47.7%、32.7%和22.3%。

(四)国有企业受影响最大,私营企业表现较好

2009年前11个月,国有企业出口1702.2亿美元,同比下降28.5%,超过整体出口降幅9.7个百分点,5月份以来月度降幅都超过30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23.3%,超过整体进口降幅7.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波动程度基本上与整体水平相当。其他性质企业(民营企业为主)降幅明显低于整体贸易降幅。各种企业表现不同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显著上升。前11个月,国有企业出口占比15.9%,比2008年下降2.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口2559.1亿美元,占比28.7%,下降2.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所占比重上升3个百分点。

(五)传统市场份额上升,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难度加大

增速方面,2009年,出口美国220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出口日本979.1亿美元,下降15.7%,稍好于总体水平。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难度在加大,对韩出口536.8亿美元,下降27.4%,巴西下降24.9%,俄罗斯下降47.1%。保份额方面,据日本海关统计,2009年前10个月,日本自中国进口992.2亿美元,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3%,所占份额提高了3.9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2423.5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1%,提高3.5个百分点。前7个月,欧盟自中国进口1614.3亿美元,占欧盟进口总额的17.4%,上升2.9个百分点。但在某些新兴市场上,份额有所降低。

二、三次“大落”的异同

1995年11月起、1998年8月起、2008年11月至今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明显大落的三个时期。相同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出口下降对GDP影响很大。1996、1998年出口增幅低于GDP增长7个百分点左右,预计2009年增幅差距在25个百分点左右。2009年前三季度GDP7.7%的增幅中,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负3.6个百分点。二是在每次大落之前,都是国内面临经济过热的压力,进行了大范围的政策“强势调整”,再加上人民币币值波动、国际市场形势急剧变化等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外贸形势异常严峻。

不同点主要有:一是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目前远远高于1998年水平。1996、1998年外贸依存度为30%左右,2008年已提高至60%左右,国际市场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对我国产生极大的“蝴蝶效应”。二是1996、1998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超过50%,为历史最高水平,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开始占据主体地位。三是1998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47.8:48.7:3.5,2008年调整为23.9∶55.1∶21.1。当前,民营企业适应能力强,成为带动进出口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四是1998年我国对德日美进出口占总额的39.3%,2008年降低至27.9%,市场多元化战略继续推进。

上述外贸领域各种新的变化启示我们,下一步应该把调控重点逐步转移到一般贸易、民营企业和非传统市场上来。

三、调控成效及发展趋势

2008年以来,国家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在贸易、非贸易领域密集而频繁地出台了稳外需保份额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来看,调控取得了积极成效。

当前,我国外贸增长企稳回升势头明显,考虑到2009年贸易规模基数小,且鼓励外贸发展等政策措施正在产生效果,预计今年外贸将转为正增长。但是,还不能简单地把这种回升加快等同于实际运行状况出现了根本性改善,准确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必须认真研究以下5个因素:

一是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头号难题。今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预期总体好于2009年,但需求很难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复苏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短期内迅速复苏的可能性不大。二是融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贸易融资成本的上升和融资缺口。根据WTO报告,2008年年底全球贸易融资缺口为250亿美元。当前,我国贸易融资缺口也较大,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并未明显改善。三是贸易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综合出口退税率已上升至13.5%左右,进一步提高将给财政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此外,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我国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对出口持续快速增长明显不利。四是本币持续升值压力很大。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2005―2008年,本币分别比上年末升值2.56%、3.35%、6.9%、6.9%,这对部分中小企业出口影响比较大,对大量使用进口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行业和企业比较有利,但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缺乏大宗商品进口定价权,往往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买什么商品,什么商品价格就飞涨,这对我们极为不利。五是贸易保护主义肆虐。2009年前11个月,我国遭受10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约120亿美元。在我们高度关注发达国家对我国频频发起贸易争端的时候,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趟这潭浑水。比如,金融危机以来,印度成为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远远超出美国和欧盟。

四、政策建议

出口方面,短期内,应继续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可以适当微调出口关税率;对一部分生产成本上升明显的制成品出口,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对资源密集、土地密集、能源密集和高污染产品,降低或逐渐取消出口退税,从而达到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进一步修订或调整加工贸易禁止性、限制性目录,突出区域差别、行业差别,放松银行保证金台账要求,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成本负担。

中长期内,一是综合运用增加技改投入、信贷、税收等多种措施,鼓励企业提高质量、研发、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努力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优势。二是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小幅升值的走势。适当减缓升值节奏和力度,人民币汇率年度升值幅度保持1―3%较为适宜。三是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要结合目标市场需求规模、目标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在目标市场上占有率的增长幅度等因素,科学选定重要出口目标经济体,制定优先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动计划,下大力气开拓南亚、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四是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各部门要密切跟踪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好信息预报,防范相关国家以贸易技术壁垒限制我国商品出口,并引导和帮助企业合理利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

进口方面,要着力构建以下五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重要资源储备机制。抓住资源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回落的机会,适当增加石油、棉花、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的进口。同时,建立良好的、常规的采购机制,对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重点节能技术以及其他一些急需或必要的设备,集中大规模采购。二是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着力降低进口贸易成本,加快培育外汇市场,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继续磋商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三是建立促进民营企业扩大进口机制。充分利用民营企业从事一般贸易产业链长、经济拉动作用大的特点,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进口规模,对信誉良好、国际经验丰富的民营企业优先提供进出口信贷支持,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节约汇兑成本,推动我国外贸实现多种市场主体的均衡协调发展。四是进一步完善进口贸易自由化机制。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充分发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效应,尽可能“创造”进口贸易,“转移”进口来源,特别是进口转移到巨额贸易顺差国,以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遵循“互补性竞争”原则,有步骤、分阶段、多目标地选择自由贸易区磋商伙伴国家,将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与资源战略结合起来,与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结合起来,努力取得自由贸易区建设新的突破。五是建立健全促进进口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推动进口便利化等措施,扩大大宗商品进口。完善进口信息制度,加强进口宏观监测与管理,健全贸易救济制度,对那些缺乏效率、可能损害产业发展、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的进口,开展前瞻性研究,及时监测行业动态,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协议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适当地加以限制。着力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合作制度,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应科学分工和有效协作,建立健全应对贸易摩擦各项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京铁保险有限公司、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上一篇: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应用的研究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