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10-29 06:16:04

【摘要】 目的 探讨观察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影响其治疗结果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45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均给予口服或经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分别观察第1疗程和第2疗程患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不同患儿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孕周、首日剂布洛芬应用时间、婴儿宫内发育以及动脉导管内径对布洛芬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45例患儿经第1疗程治疗后动脉导管关闭37例(82.2%),经2个疗程治疗,动脉导管关闭40例(88.9%);不同患儿的出生孕周、性别、宫内发育情况和动脉导管内径对布洛芬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日用药时间和出生体重对布洛芬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影响(P

【关键词】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布洛芬;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安全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82-0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早产儿的发病率极高,达到10%-15%,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引发颅内出血、慢性肺疾病以及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目前已经成为威胁患儿存活及其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吲哚美辛和布洛芬等环氧化酶抑制剂是临床治疗早产儿PDA的主要药物,由于吲哚美辛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使用受限,而静脉布洛芬的价格较昂贵,静脉制剂在国内市场较少见,临床应用亦少见。本文主要对45例PDA患儿给予口服或经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探讨布洛芬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症状性PDA早产儿45例,其中男婴30例,女婴15例;出生体重1300-2500g,平均体重为1940.6g左右;患儿胎龄在32周-37周,平均34周左右。病例入选标准:①患儿出生胎龄在37周以内,住院天数小于5周。②尿量检查>1ml/(kg.h),血肌酐100×109/L。③经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探测到从降主动脉经未闭动脉导管进入肺动脉的血流。④肝肾功能正常。⑤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活动性出血。病例排除标准:①出生3天内经颅脑超声诊断为III、IV级脑室内出血。②需要行换血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③合并有房间、室间隔缺损及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等其他心脏畸形。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用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以及血清胆红素等各项指标。均给予口服或经口管鼻饲布洛芬混悬液,共给药3次,首次给药剂量为10mg/kg,后继每间隔24h分别给药5mg/kg,连续治疗3d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5d,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复查患者动脉导管闭合状况,针对导管仍未关闭者继续进行重复进行第2疗程。

1.3 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糖、尿量、电解质、血清胆红素以及血压等各项指标变化,观察是否出现腹胀、少尿以及喂养不耐受等症状,应用腹部X线片检查腹胀患者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治疗结束后3d内复查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超声心动图及头颅B超等检查。记录不同患儿胎龄、体重、性别、婴儿宫内发育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的动脉导管闭合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相关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动脉导管关闭。再开放:经治疗后动脉导管关闭后,再次出现PDA相关临床症状,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动脉导管仍开放且有血液通过,需再次治疗。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2.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用χ2对两组间差异进行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影响布洛芬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P

2 结 果

2.1 治疗结果分析 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经第1疗程结束后,45例患儿中动脉导管关闭37例,治疗失败者8例,总有效率为82.2%;经2个疗程治疗,动脉导管关闭40例,治疗失败者5例,总有效率为(88.9%)。

2.2 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45例患儿均未出现出血倾向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不良反应,但有2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但之后可恢复正常。3例患儿尿量减少症状,3例患者出现腹胀、呕吐及胃潴留等消化道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

2.3 影响布洛芬治疗PDA结果因素分析 45例患儿经2个疗程治疗后,5例治疗失败,通过对比治疗成功和失败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孕周、首日剂布洛芬应用时间、动脉导管内径以及婴儿宫内发育等情况,发现患儿的出生孕周、性别、宫内发育情况和动脉导管内径对布洛芬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P>0.05),而首日用药时间和出生体重对布洛芬的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PDA是早产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动脉导管是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相互流通的一种异常先天性通道,会诱发进行性慢性肺疾病、心力衰竭以及颅内出血等疾病。早产儿PDA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早期患儿的各项机能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健全,动脉导管壁的平滑肌发育不成熟,管壁较薄且管内径偏大,肌肉组织较小,导致胎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无法在短时间内关闭。其次由于早产儿的肺功能不足,肺部膨胀不够且充气不完全,导致患儿在氧分压反应灵敏度较低,进而诱发酸中毒、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对于PDA早产儿的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儿存活率,改善预后。临床治疗中常用消炎痛是治疗PDA早产儿,据相关数据统计其PDA关闭率达到46%-89%,但消炎痛会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引起肾血管、脑膜及肠系膜等血管床的收缩[2],极易损伤患儿的肾功能,出现出血倾向、尿量减少、血尿氮素及血肌酐升高、低钠血症以及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布洛芬和消炎痛均属于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作用于PDA的关闭机制相似,均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循环合成过程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促进动脉导管平滑肌的收缩和闭合。徐春光,肖昕等研究发现,布洛芬在治疗PDA的疗效过程中,临床疗效与消炎痛相似,但布洛芬未降低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速度,患儿的脑供血、供氧量无明显下降,说明布洛芬对患儿的肾功能损害较小。本组通过对45例患儿均给予口服或经鼻饲布洛芬悬浮液治疗,2个疗程后的PDA关闭率达到88.9%,治疗后也并未发现有出血倾向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有2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之后可恢复正常。3例患儿尿量减少症状,3例患者出现腹胀、呕吐及胃潴留等消化道症状,证实了布洛芬的治疗PDA相当有效,也可有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本组对布洛芬治疗成功与治疗失败患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孕周、首日剂布洛芬应用时间、婴儿宫内发育等情况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出生孕周、婴儿宫内发育以及动脉导管内径对其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出生体重≤1800患儿的PDA关闭率(83.3%)明显低于>1800患儿(90.9%),首日用药时间≤40h的患儿PDA关闭率(93.1%)明显高于>40(81.3%),提示布洛芬的治疗效果与患儿的体重呈正相关,首次药剂应用时间越早,疗效越高。因此布洛芬治疗PDA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副作用较轻,患儿出生体重越重,其药效更佳,尽早使用布洛芬治疗,可提高关闭率。

参考文献

[1] 陈涵强,扬文庆,杨长仪.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24-27.

[2] 张淑娟,高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06).

上一篇:8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种植术的护... 下一篇: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