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出口”警惕反规避

时间:2022-10-29 06:06:28

“曲线出口”警惕反规避

规避是继2000年反倾销、2002年反吸收之后,中国遇到的最新“杀手锏”。

对于许多被反倾销申诉赶出国际市场的中国出口企业来说,接踵而来的反规避调查着实教人烦恼。

反规避是继2000年反倾销、2002年反吸收之后,中国遇到的最新“杀手锏”。由于之前的反倾销和反吸收,部分中国企业选择了到第三国投资办厂,从而继续开拓欧盟市场。而反规避调查正是冲着这些企业而来。正如反倾销调查是为了防止倾销行为而成为众多国家惯用的措施,反规避调查也是在越来越多的出口商采取各种方法以规避反倾销制裁的情势下应运而生。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屡屡遭到外国日趋严重的倾销指控,并且随着指控的屡屡得逞,中国的出口贸易遭到巨大的损失,对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中国彩电已长达10年不能对欧盟出口,中国自行车长期不能对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出口。

据悉,在2001年被反倾销之后,确实有不少中国企业借道第三国,继续开辟欧盟市场。这些企业,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投资办厂,也有部分企业,只是买一个证明文件,进行出口规避。如果所设立的海外企业仅仅是简单组装产品的、低成本的“改锥工厂”,那么,一旦被裁定存在规避反倾销的行为,则同样会被征收反倾销税,因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法中都有反倾销规避和反规避的内容。

中国的钢丝绳、氧化锌和草甘磷行业,也曾遭遇到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并被不同程度地征收反倾销税。这些行业的某些公司也曾采取了另一种手法来达到出口目的:在中国以外的第三国设立了一个壳公司,把自己的产品先出口到第三国的壳公司,然后再通过第三国向欧盟出口,从而达到规避欧盟关税的目的。这种做法通常被称为“规避”策略。不幸的是,欧盟很快发现中国企业的玩法,将反倾销措施延伸到第三国,并开展了反吸收和反规避调查,并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又把中国企业的吸收和规避措施封杀了。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前一阵中国彩电刚刚遭受美国、土耳其反倾销,现在又听到来自美加墨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企业的抵制声。一则来自墨西哥《经济学家报》的消息称,美加墨企业以钢材价差悬殊为由欲联合抵制中国机械产品如汽车、家电的进口。据了解,在美国对中国彩电进行“反倾销”制裁之后,康佳、创维等不少中国家电企业都在墨西哥设有彩电生产组装基地,将国内采购的元件在墨西哥组装成整机,再进入美国市场进行销售。但对此次来自美加墨三国企业的抵制举动,尤其是对于反倾销应诉失败的中国家电企业而言,试图绕道墨西哥“规避”反倾销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业内人士提醒这些意图“曲线出口”的企业,即使从中国采购零配件在墨西哥组装整机之后再出口美国,也必须满足墨西哥制定的“增值35%以上才能贴上‘墨西哥制造’牌子”的规定。否则,没有将“中国制造”变成“墨西哥制造”就出口美国,最终只会招致美国的反规避调查。

应当承认,国际反规避的法律制度经过上百年的“磨合”,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制度。我国企业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要研究它、熟悉它、利用它。对反倾销反规避的有关规定,既要遵守,更要会用。一方面要学会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对方的法律法规为自己争取利益,运用适当的规避方法进行合理的规避,使遭遇反倾销的产品重新打回国际市场,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出口商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利用反倾销来保护自己,在受到对方产品规避打压下,通过积极申请反规避措施,“以其之盾,防其之矛”。反倾销中经常存在规避问题,应该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国内申请企业应注意研究反倾销中出现的各种规避形式和方式,一旦有证据可确定国外企业某些进口措施为规避行为,就要按照相关规定提请调查机关调查和采取反规避措施。

背景资料:

反规避是反倾销的一种延伸,且反规避“威力”更大。反规避措施是指为了防止被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产品出口商利用海关税则的规定将其产品拆解或改头换面或采取其他措施继续向出口国出口,以图逃避反倾销制裁,而将正在生效阶段的反倾销救济措施扩大适用于倾销产品的零部件或经改装后的产品。

就目前国际贸易的实践来看,出口商规避反倾销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进口国境内组装规避。出口商将征税产品的零配件出口到进口国,并在进口国组装销售。这种规避方法主要是利用零配件与制成品在不同国家的税则上往往属于不同分类,从而规避反倾销税的征收。

美国商务部在决定是否将组装件纳入被征反倾销税的产品的范围时,主要审查在美组装销售的制成品的价值同进口的组装件或原材料之间的差额是否“小”,若属于小即可纳入,若不属于“小”则不纳入。美国商务部在做此决定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出口企业与美国的组装企业是否存在股份和资金等联系;二是来自被征反倾销税的制成品的国家的组装件或原材料的进口量是否在进口的制成品被征反倾销税后出现了增加;三是进口的制成品与在美国组装的制成品是否属于同种或同类。相对于美国的反规避措施是对原出口国的被征收反倾销税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征收反倾销税,欧盟征税的对象则是在欧盟用原出口国的零部件组装成的制成品。

第三国境内组装规避。出口商将征税产品的制成阶段转移到第三国进行,然后将制成品以第三国产品的身份出口到进口国。这种规避方法主要是因为在认定倾销的情况下,进口国当局只对来自认定出口国的出口商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产品的轻度改变规避。出口商对征税产品进行非功能改造,如:外观、形状的改变等,这些改变不影响产品的最终用途、物理特性和消费者购买的选择。这种规避方法使产品有别于那些根据进口国当局反倾销税令所描述确定的征税对象,从而规避反倾销税。只要美国商务部认定产品的轻微改变是为了规避反倾销税,则无论改变后的产品是否与原产品属于同一海关关税的分类范围,都可以将其纳入原反倾销税令。

产品的后期开发规避。出口商使用新技术对征税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改造,使其成为在原反倾销调查期间并不存在的新产品。这种规避方法的原理与产品轻度改变大致相同。美国的《综合贸易与竞争法》规定,如果后期发展产品符合下列五项条件,即可纳入原反倾销税令:一是后期产品与被征税产品在一般物理性能上相同;二是消费者对两种产品的期待相同;三是两种产品的最终使用目的相同;四是后期产品通过相同的渠道销售;五是后期产品的宣传广告及展示的方式与被征税的产品相同。这些规定给出口商带来巨大风险,给海外直接投资也带来严重障碍。

另外,欧盟反规避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判断规避行为的标准。一是时间要求:在对出口商的制成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之日起或即将发起调查前,才开始或迅速扩大在欧盟或第三国的组装经营,所用的零配件全部或部分来自这个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国家。二是零配件的价值:来自被征收反倾销税的制成品国家的零配件或原材料必须超过组装或生产的产品所用的全部零配件价值的60%。但如果这些零配件在组装过程中实现的增值超过生产成本的25%,则不被列为规避行为。三是实际后果:这些组装的产品正在破坏反倾销税在相似产品的价格、数量方面的补救效果,并且原来确定该类相似产品倾销的证据依然存在。同时,欧盟反规避措施还扩大了规避行为的主体。即使和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的出口商没有任何联系的企业,只要符合欧盟判断规避行为的条件,也可能成为反规避措施的适用对象。

上一篇:产品“附加值”的“钢性” 下一篇:中国机床难配高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