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科文化冲突融合与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29 05:58:09

大学学科文化冲突融合与创新研究

摘要:学科文化间的冲突融合可以促进学科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学科文化冲突来源于学科分化基础上的学科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在学科知识、文化层次和范围上都有所呈现;学科文化的冲突发生在交往过程中相异学科文化的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价值观、语言与思维方式和生活样态等方面;同处一大学的学科文化融合是指学科文化在合作中相互吸收有利因素,形成交叉学科或者优化原有学科。这种融合方式有交叉式、扩展式和深层次价值共核融合。大学学科文化在不同学科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物质性、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创新,以培育新的文化力,促进大学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学科文化;差异;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5-0072-05

学科文化,学科领域积淀的独特知识、信仰、技艺、思维、行为习惯和语言等的总和,和母体文化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整体[1]。学科文化立足学科,是生存在学科领地上相互联系着的学术部落景观[2]24。学科文化超越大学:比彻认为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环境下,还是有一个清晰的历史学家世界[2]47。

学科文化是大学文化生发的源泉。从外部看,大学文化是由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过程中,形成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3]由于知识分属于各学科,所以,大学文化也是关于学科簇的文化场域;从内部看,大学集合着众多学科,大学文化是并立各学科文化的呈现生态环境,其样态是大学内各学科领地上学术部落显现的学术风景,以及各学术部落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状况。这种联系包括学科之间的交往、学术边界跨越、竞争过程发生的冲突以及在冲突过程中各要素的吸收融合与扬弃。

学科文化之间的交往―冲突融合等,不但影响学科文化发展,也是实现大学学科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往,大学文化建设关注焦点是某新型学科开发和建设、人才培养和“品牌树立”[4];选取角度是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5]。却鲜有俯瞰大学王国内的鳞次栉比、各自封闭独立的学科文化,关注他们参差不齐、与其他知识交错延伸的边界,以及边界的连接处的渗透性和开放性,发现子学科与邻近学科更容易产生文化上共鸣的潜在性。康佩尔曾比喻大学内每一个学术专业应该像“鱼鳞”一样一片重着另一片[6]。重视大学生态系统内各学科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大学学科文化间相互交往摩擦中新的知识生长点和文化突破点,在冲突中相互借鉴和吸收优势因素,促进学科文化的竞争发展,利于产生新的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大学文化这一生态园内学科群生机勃发。

一、大学学科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科文化的差异是学科文化之间冲突融合的原因,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冲突,也不会产生不同因素之间的融合。学科文化差异源于学科的分化。

学科分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有的学科最初都包含在哲学内。十五世纪末,自然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等逐渐形成了学科建制;十九世纪,社会学科得到发展,历史学、经济学等社会学科逐渐获得独立。大学鼓励学科的分化,促进科学研究精深化,推进学术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大学不单只为科学家提供就业和经济保障,更加鼓励他们以自己的专业而不是整个科学家群体来互相认同”[7]20。学科的细分使大学最终确立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地位,逐渐完成了学科的制度化。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每个学者只能专注于研究领域的细小分支。科学的分化带来了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的进步。研究人员从业余的爱好者(贵族、神职人员等)形成特殊群体――大学教师和研究者,他们以学科作为生活领地,对自己的学科具有超越学者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倾向于与相同学科的学术同行交流,而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存在知识和感情上隔阂。

高山:大学学科文化冲突融合与创新研究学科文化的差异存在于多种角度。一是知识分类。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类到把学科归类于“硬―软、精纯―应用”[2]35-36中;二是文化层次。从知识、规训制度到全面研究学科文化的学术生活样态,涉及到学术生活方式、学术生涯、学术交流模式等;三是呈现范围。学科文化的认识从教师群体、扩展到学生,从教师的研究生活扩展到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二、学科文化的冲突

“冲突可以多角度理解。从参与主体看,“冲突指各派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止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8];从冲突目标,“是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9]2;从手段和后果,“是研究由于价值观、权力、地位、资源分配等因素引起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间的对抗行为模式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整合与社会变迁的学问”[10];从组织管理角度“是指个体或组织由于互不相容的目标、认知或情感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紧张状态”[11]。以上学者对冲突的看法可以总结出,只要有差异,交往双方的冲突就存在。

同处一大学的各学科文化之间的冲突也随处可见。学科文化是系统文化,它体现在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的物质层、规则层、行为层和精神层面。[12]各学科一直在学科文化的各个层面――资源、权力、目标、利益等方面存在争夺;在学科文化的要素间也存在冲突,集中体现在价值观、语言和思维方式、教学与研究习惯等学术生活方式等核心方面[13]。

(一)价值观冲突

在学科价值取向上,不同学科以及学科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认识。如:在研究目的上,有人推崇基础研究的无功利性,以求知、求真为最高的精神价值追求,以体现学术超现实性;而另外一些人则对应用、开发研究情有独钟,把知识的功用作为研究目的,以积极入世的精神主动介入现实社会。对教师职责的履行,是以教学质量还是以科研水平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教学过程是解释模式(即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还是传授模式(即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至今人们还在争执不休;此外,对于专业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形式、方法和途径等环节的认识,人们也很少能够达成完全一致。大学的行政管理和学术活动之间也存在问题,行政人员们“有充足的理由把教授和学生充其量看做缺乏理解的人,甚至是制造麻烦的人和敌人”[14]。致使“大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相互分离,每一方都试图保持自己一类人的接触”[15]100。分离导致群体间相互的冲突愈演愈烈,甚至达到轻视的地步。

(二)思维方式与语言方式的冲突

学科思维的冲突是指学科的思维方式缺乏共通之处,看待一个问题时都只用自己学科的思维方式,而没有考虑对方学科的思维方式,因而造成矛盾。譬如一位很杰出的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在读到阿尔弗莱德?洛德?坦尼森的《原罪的审视》后写道[16]67:

亲爱的先生:在你的光辉诗篇中有这样一行:“每一时刻都有一人死去,每一时刻都有一人降生。”很明显,如果这是真的话,世界的人口就会停止不变,而事实上出生率是略高于死亡率的。因此我建议在您诗词的下一版中,您会把它改为:“每一时刻死去一个人,每一时刻又有1又1/6个人出生。”严格地说,这仍不精确。实际的数字是一个很长的小数,我不能在一行里把它写出来,但我相信1又1/6对于诗词来说是足够精确的了。

查尔斯?巴比奇用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去欣赏诗歌,学科思维的冲突可见一斑。英国学者C?P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发表关于“两种文化”的演讲中指出: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日益分裂成为两个极端的集团,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之间出现了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的鸿沟,“他们都荒谬地歪曲对方的形象。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完全不同,甚至在感情方面也难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17] “两种文化”的观点只不过揭示了一种对立,事实上,实用学科与非实用学科、理论科学与应用学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相互间的隔阂是“不理解”的外在表像,其深刻的危机在于因知识成了碎片。

在语言方式上,人类在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过程中,囿于自身有限的认识能力,往往无意或有意地创建不同的符号系统,人为地创建不同的知识体系,构成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系统。不同符号系统间的理解和沟通障碍或者分歧就表现为文化上的差异甚至冲突。作为知识机构的大学,这一特征表现相对较为突出。在大学的现实中反映这种冲突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如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人们常常视人文学科为“非科学”而对之不屑一顾,而在人文学科领域也不乏一些人对硬科学反唇相讥,笑其“精神贫乏”,围绕着理性和感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实证与思辨、定量与定性、确定性与模糊性、解释与理解等理论形态或研究取向间的对峙与交锋,人们少不了互相贬抑。即使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也存在一些不理解甚至相互轻视的现象。

(三)学术生活方面

硬学科和软学科学术生活的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异,譬如历史学家的文章开头不会少于三页纸。其他人可能需要一张桌子,一个房间和一个堆满书籍的图书馆;但是创造性的数学家只需凝视墙上或者拨弄咖啡杯就开始工作,也可以在黑板上涂写[15]89。应用型的学科与企业或社会其他机构联系频繁,用他们的研究帮助这些组织解决实际问题,而纯学科的这种联系就比较少。

对于学科文化冲突要客观看待。在科塞等冲突论者看来,即使是一个健康的组织,其内部也充斥了大量的利益、权力和价值的冲突,这些冲突并非具有总具有破坏性或导致功能失调的消极、负面因素,而是中性的,甚至它有可能对系统产生积极或有益的影响[9]65-72。大学文化内部存在的上述种种冲突正是大学组织的活力所在,即使出现价值的冲突也并非都是倾覆性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无所谓谁优谁劣,而且彼此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甚至水火不容。一个允许、容忍并能正确对待异质存在的大学才表明它有对内部多元价值和行为方式认同、宽松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消除彼此之间的恶性抵抗,增加成员对大学的归属感。所以,学科文化的冲突,对学术人而言,应该和而不同;对管理者而言,应该兼容并蓄;对学生而言,应该博采众长,以大学的整体文化来化解和协调冲突。

三、学科文化的融合

学者对学科文化融合的探讨有:“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接触是前提,建立沟通的平台”[18]。“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和促进不同学科学者间相互学习和理解”[19] ;学科间的联系必然要经由研究者的学科思想、学养、方法、工具等学科文化层面的交流,后果是实现个人学科知识状况的改变[20];胥秋认为,学科文化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活动[16]77。融合“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21]。以上学者的观点结合融合本身的意义,可以认为学科文化的融合是基于某项交流合作,吸收其他学科文化的有利因素,或者学科文化的子学科与其他学科文化交叉产生新的学科。

学科文化的融合一般在冲突中实现。与合并高校学科文化的整合不同,在综合型大学内,不会存在合并型高校成立之初出现的同学科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吸附式、代替式或者附加式整合”[22]285。共处于一大学不同学科的学科文化具有融合的可能:共享相同的学术文化和信念,共同承担大学的职能,其学术群体作为学术人的生活体验是共同的;各学科的知识地图不是规整地居于某一领域,而是参差不齐、交错延伸;研究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多学科知识合作,“以学科为基础的科学已经死亡,那个时代已经过去。目前大多数的重大进展都涉及到多个学科,只有一位作者署名的论文越来越少”[23]。随着科研越来越综合化,各学科学术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完成研究课题时不自觉地较量研究手段方法的便捷、科研实力的优劣,以完成目标任务最优化为目的,在学科间挑选有利于目标完成的因素,以最佳配比融合在一起。学科文化的融合一般有三种方式:交叉式融合、扩展式融合和深层次价值共核等方式。

(一)交叉式融合

这种融合方式主要针对问题研究,只要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知识、理论、视角、技术手段、方法都可以引进来,任何学科边界的壁垒都要让位于问题的解决。如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交叉学科实验室的成立等,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下既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脑科学研究中心,汇聚了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神经生物科学、物理学、眼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

(二)扩展式融合

广收其他学科文化可用之要素,丰富自身。此与学科扩展子学科繁荣一致。如医疗科学由仅关注病理药理生理扩展到关注人和社会可持续改善和进步。由纯粹的自然学科转化为综合学科。又如“地理学和人文自然知识结合产生既有软文化的地理学(如地理学史、历史地理学、地名学、方志学等)和有硬文化的地理学(如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图学和地理数量方法等)分支。”[24]

(三)深层次价值共核融合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共享相同或相似的学科价值目标。塔巴在阐述教育如何传递和保存文化时指出,“教育是社会特定的引导年轻人接触文化传递文化的机构,它帮助年轻人增长知识、转变态度、培养价值观和技能”[25]。学科文化承担着共同的育人使命,具有通约性:人文学科探讨人精神层面的知识。文史哲都从人类传统文化中探究人类发展的现状,寻求未来的出路,只是他们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所以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人文学科把自己的领地也扩展到自然领域:常常探讨自然史、自然学科名人传记等;自然学科注重人的逻辑思维培养,强调实证,但是联想、顿悟、灵感等直觉思维来自人文学科,它对自然学科研究中的突破性和开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自然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的相互借鉴也开拓了研究空间。所以,实现学科文化深层次价值共核融合,需打破随着知识分裂而成立的细化学科组织,建立大学科门类如英国牛津和剑桥的学院组织、美国的大本科生院等。

四、在冲突与融合中实现学科文化的创新

肖楠等在分析学科文化的“生成―演化”机制时指出,大学学科文化的创新与升华是学科文化演化再生的体现[26]。学科文化间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的生成或扬弃,对学科文化和大学文化来说都是一种创新和再生,这是在尊重大学文化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基础上的自然生发,比起人为的生拉硬套和行政整合更有利于学科和大学的发展。

学科文化冲突和融合产生的创新可以发生在其四个层次的任一层次:在物质层,可以是学科资源优化,为学科文化体系整体的改善提供条件;在行为层,可表现为思维方式转变,行为习惯突破,进而使原来认为不可解决或实现的目标或功能得以实现;在制度层,可以使组织结构调整、政策优惠等达到对外界需求的及时响应;在精神层,可体现在观念转变、价值观改变等。创新还可能同时发生在多个层次,如在学科交叉过程中,原来的两个学科各自的学科文化体系内涵可能相差甚远,在他们的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学科文化体系必然是基于原来两个学科各个层次的全面创新。学科文化创新的后果是学科文化力的形成与壮大。

如图1所示,学科文化在外界的竞争激励下,通过吸取其他学科的优点,在自身结构的某一层次或所有层次进行改进,通常有资源优化配置、观念转化、制度改革、学科交叉等形式,最终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在冲突融合中创新的学科文化,具备着鲜明的品牌标识、较高的学术水平或优质的社会服务,这些品质综合而成学科文化力,也提升着大学文化的发展。

图1学科文化创新的演进参考文献

[1]Tylor, E.B. Primitive Culture [M].[sine loco]:[sine nomine],1871.Quoted from: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Concept and components of culture [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Vol.16.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Inc.1992:874.

[2]Becher ,T.& Trowler,P.R. Academic Tribles and Territories [M].2nd ed. Buckingham: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

[3]谢和平.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01-27 (6).

[4]周华丽.大学文化建设应关注成员潜在基本假设[J].江苏高教,2011(1):49-51.

[5]眭依凡.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1-17.

[6]Clark, B.R. The Academic Life: Small worlds,Different world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142.

[7]华勒斯坦,I.等.学科?知识?权力[M]. 刘健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8]特纳J.H.现代西方社会学科论[M].范韦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45.

[9]科塞,L.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谢建社.社会冲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

[11]胡君辰,等.冲突管理――学会在一起工作[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17.

[12]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高山.大学学科文化核心要素及其认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9-12.

[14]克尔,C.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8-29.

[15]Clark ,B .R.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M].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16]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 保罗?库尔兹.21世纪的人道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7]斯诺,C,P.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4.

[18]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84-285.

[19]童蕊.大学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学科文化冲突分析――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14):82-87.

[20]罗卫东.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的心路径[J].浙江社会科学,2007(2):38.

[21]金薇吟.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2-23.

[22]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969.

[23]约翰松,F.美第奇效应――创作灵感与交叉思维[M].刘尔铎,杨小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4-25.

[24]王续琨.交叉学科科学结构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6.

[25]Taba,H.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 [M]//Schultz, F. Sources Notable Selections in Education.Akron:The Duskin Publsshing Group,Inc.1955:77.

[26]肖楠,杨连生.大学学科文化及其“生成-演化”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20-23.

上一篇:台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政策研究 下一篇:科学创造的诗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