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质疑 善于质疑 自主释疑

时间:2022-10-29 04:19:32

乐于质疑 善于质疑 自主释疑

摘要:本文从教师示范引路,使学生“想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爱问”;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以及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自主释疑几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想问;敢问;爱问;会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98-01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不敢放手,学生不敢提问,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倡质疑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乐于质疑

1.1 教师示范引路,使学生想问。学生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题的言传身教。要学生想问,教师要做提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乔治·波利亚说过:"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由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通过示范,学生在学习时认识到提问题重要性。教师应该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学中,要不懂就问,不耻向学生请教;要做到"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迷信教材、教参,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教材上不合理的要大胆质疑,甚至批判,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及理由。也就是说,在提问方面,教师要作好表率,才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成为一个爱思考、想问问题的学生。比如在教学《木兰辞》时,我从于漪老师身上受到启发,在讲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时,我就问同学"古代女子皆裹脚,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去质疑,去释疑,后来再告诉学生“裹足,始于五代”,我想这个答案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样,教师示范引路,使学生有也想问的欲望和冲动。

1.2 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学生想问但不一定有那胆量和勇气敢问,这就要老师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不能太在意自已的教师地位,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应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构建起师生互爱、平等和谐、民主交流的良好教学氛围,教学时教师要多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少用命令的语言,以引导者或助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并处处让学生做主人。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学生才敢于和勇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1.3 创设成功情境,使学生爱问。: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去引导学去思考去质疑,让学生从提问题中获得满足感和愉,使学生提问题更感兴趣,逐步到养成"爱问"的习惯。可以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提问题的重要作用,无形中也促使他们"爱问"习惯的形成。此外,可以给学生讲讲科学家提出问题的故事,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并意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学习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2.教会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师让学生认识到提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够,还应从从技能上培养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质疑。质疑在阅读中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通过问题把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可以使信息加工更有效。而学习一篇课文,要掌握的内容无怪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妨借鉴李镇西老师的做法,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对所有的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①文章写了什么?②是怎样写的?③为什么要这样写?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预习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设问质疑,养成圈点批注的好习惯,边读边提问题并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在意见分歧点、在理解课文的关键点、在学生的兴趣点和文章的高潮点质疑,讨论交流。

其次,让学生进行怀疑性质疑。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必须首先放开学生的手脚,消除学生迷信盲从的心理定势,摆脱“唯书”“唯上”的桎梏。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长期语文教改实践中,提出了"三不迷信":第一不迷信古人,应当对古人的观点有所补充和发展;第二不迷信名家,可以提出与名家不一致的看法;第三不迷信老师,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意见,和老师争论。比如最近在教学《大道之行也》时,针对“矜”的意思——老而无妻的人,学生就提出那些一辈子都没结过婚的人也称鳏夫吗?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改为"老而丧妻的人"最合适。

3.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自主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春成:《语文课堂问题教学策略》,广西教育出版社。

[2] 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3] 顾向阳:《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一篇:如何纠正小学生错别字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