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与“1+2”

时间:2022-10-28 11:26:09

他创造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倾慕的目光;

他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陈景润,福建省闽侯人,我国著名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一个邮政之家,从小性格内向,爱书成癖,书中仿佛有着一个永远也无法穷尽的迷人天地。10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书,为他分担和化解了难以排遣的忧伤。抗战胜利后,陈景润随父亲回到福州,进入英华中学读高中,期间,他从图书馆借阅了《微积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比较高深的科学专著,为他日后攀登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春夏之交,他高中尚未毕业,就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进了素有“南方之强”美称的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期间,他依然保持着中学时那种沉默并近似孤僻的性格,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在名师们的指导下,独自在数学的王国中遨游。1953年,国家急需人才,陈景润提前一年毕业,开始了其曲折而传奇的人生之路――

在北京,他当过教师,因“不善言辞,木讷有余”而被学校辞退;

在福州,他摆过地摊,因王亚南出面,他被安排到厦门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工作;

在大连,他洗过瓶子,因华罗庚向申请,他得以继续回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然而,曲折的人生和多变的命运未能阻挡住他向科学高峰奋力攀登的脚步,相反使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创造出无比灿烂的辉煌。

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

60年代以来,陈景润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煤油灯,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于1966年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一个素数加上顶多两个素数的乘积。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轰动了全世界。

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邀请,请他在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数学家王元评价说:“他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最优秀、品质最高的奶。”

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正当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1+1)发起强有力冲击的时候,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位数学奇才身上。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大街上被一辆横冲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初步确诊:后脑严重撞伤,得了严重的脑震荡。1985年在挤公共汽车时,陈景润又一次被拥挤的人们挤到车身底下,当场摔昏过去。不久,他被检查出患了世界上尚没有办法医治的帕金森氏综合症。长期的病房生活,成为他晚年重要的生活形式……

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院士与世长辞,终年63岁。

1999年,我国发行了纪念陈景润的邮票。

在今年纪念陈景润逝世10周年和“1+2”成果发表40周年之际,他的话再一次在我们耳边响起:“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陈景润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他所取得的成绩,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责编 一竹)

上一篇:白洋淀放河灯 下一篇:我所亲历的反封建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