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8 11:20:12

浅谈山区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也是以组为单位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值得研究的一种有效且适合的学习方式。

一、如何提高山区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是学习的生力军,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自愿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一组为妥,由1人任小组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承担一项相对侧重的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小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团结协作的力量,让每一个学生既学会合作又增强自信心。

2.评价适当

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习兴趣,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合作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在教师的积极调控下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都能在合作中有充分的思维和发言的机会和时间,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成为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精神乐园。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既能点出问题,又能保持孩子的积极性,为小组合作学习在山区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3.任务清晰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给小组明确的任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引出主线,让孩子们去合作学习与探究。教师的指令与言行要清晰,只有定好大方向,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合作学习。

4.良性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山区学生的英语互助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达不到目标,其它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他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地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完成任务更为积极、主动,成就动机也更为强烈。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山区学生英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以其特有的优势促进了山区英语课堂的英语学习,使山区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山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有共同的大任务,也有每个成员需要完成的小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学习《问路》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指路的语言感到很难。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请同学自行分角色,探讨如何指路更清晰,在探讨过程中加入要学习的词组,不仅如此,学生还讨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表达方式,有些没在课文中出现,但是他们也很好地掌握了。

2.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水平不一的山区学生相互提高

几个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水平不一,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山区孩子的年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不同等问题很突出。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分组的时候已经有所侧重,较为优秀的组员可以带动稍微落后的组员,最终达到共赢。如在平时的背单词环节,教师采取的是小组成员互相检查背单词,并将自己背单词的小技巧相互传授。背得好的给小组加分,几个小组里背得最慢的一起比赛,小组内部的互助和小组间的竞争,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山区教学条件差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责任感

山区教学条件与城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小组合作教学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从孤军奋战变成了并肩作战,除了学会知识,肩上更多了一份为集体而努力的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对山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孩子们从个人的学习过渡到小组学习,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果也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对山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力求以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力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终极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郑金洲.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学习困难生”转化的调查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如何根据大学生思维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