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五大建议

时间:2022-10-28 11:00:32

建立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五大建议

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在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质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这是针对已经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提出的更高的工作目标。笔者认为,建立成熟的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应重点解决好如下五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是我们评价一个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一、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

指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且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与国外相比较短,特别是在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危机预防等多方面工作需要专家的研究和引领,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其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许多省市和地区创造性地统合行政和学术两股力量,建立了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如广东省成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上海市教委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学校心理咨询培训师进行职业化培训,依托上海市人事局下设的职业能力考试院,开展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的评选,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实践证明,教育行政主管和专家业务指导(主办)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适合中国国情,效果是好的,值得广泛推广。

二、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途径,与其他途径相比,体现出更加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更为有效和直接。因此,应在进一步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不同年龄分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教材标准。目前此项工作各地已有一定探索,但还未形成公认的成熟经验,应作为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教育,包括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游戏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这些内容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课时,同时注意到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应以活动为主,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场所和重要阵地,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主导途径,它既要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又要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识别和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例如,天津、成都等多地就已经出台了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标准和使用管理规范,许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心理活动室等比较完整、功能健全的学校心理辅导室,下一步工作应进一步对心理辅导室工作标准等加以规范。

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

教研制度

按照《纲要》要求,各地各校要逐步配齐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教师配比,可参照福建省的要求,每年学校按照1:1000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如广东省自2008年开始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个别辅导的专门人员,应切实通过有计划的轮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学校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推动者,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应切实在校长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教师,他们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切实在班主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培训内容。

其他科任教师通过各门学科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

广东省、天津市等通过培养督导型的专业心理教师(A级)、骨干型的专兼职心理教师(B级)和以班主任为主要对象的普及型的兼职心理辅导员(C级),整体加强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福建省实施了“十、百、千、万”心理健康教师师资培训工程,即培养10名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科培训带头人;100名以上既能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又能承担科研工作的研究型教师;1000名以上优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10000名以上的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兼职教师,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制度势在必行。如天津市河西区将全区中小学按地域划分为10个学片,确定10所示范校为学片中心校。学片中心校设定专人,负责定期召集学片内其他学校的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就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就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组织观摩交流,做到教研活动常规化,教研内容专题化,教研形式多样化。同时,要求各校打破校际界限,将本校的心理健康、设备、设施、自己聘请的专家报告等资源,定期向学片内其他学校的师生和家长开放,解决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可见,各地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

四、建立科研引领机制和专项督导检查

制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强的工作,其科学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典型经验的示范总结与督导等多方面,都需要专业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

广东、福建、成都等省市成立了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参与当地心理健康教育规划的制定,编写相关教材,开展教师培训;上海市教委委托专业协会开展示范校评选;多地依托专业科研机构,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重大问题开展教育实验,引领发展方向。《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对地方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确保此项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许多省市和地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检查多由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实施,根据《纲要》的要求,今后此项工作的督导应由专门督导机构负责实施,专门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专项督导,以确保督导不走过程,切实发挥督导、检查、评价和促进工作的目的。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

家庭、社会教育全过程

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支持性途径,要求学校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上海市教委通过广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集体建设之中。“温馨教室”建设包括班级人际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自身心理环境和教室物质环境四个方面。在人际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平等、公正、真诚、互助,力求达到“沟通协调讲诚信,人际交往见真情”。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方面,强调“勤勉、笃学、活跃、宽松”,力求达到“教风学风要严谨,求索创新入佳境”。在自身心理环境创设方面,强调“自信、自尊、平和、达观”,力求达到“自我意识能稳定,顺境逆境好心境”。在教室物质环境创设方面,强调“安全、舒心、美观、宜人”,力求达到“硬件设计讲人性,环境布置显温馨”。

吉林长春市、江苏无锡市、福建厦门市等积极组织编演校园心理剧,把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搬上校园舞台,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使表演者和观察者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得到启发,从而达到体验内心冲突,增强自我认识,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目的。

福建省厦门市还开展了“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福建省三明市创办“农村流动家长学校”,组织教师轮流到各村讲课,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和社会延伸。

通过发现和建设一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成功的示范区和示范校,带动其他地区和区域内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如天津市教委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将天津市河西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区加以重点建设,同时命名天津市实验中学、新华中学等一批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多年来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我国虚拟样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计量分析 下一篇:提高女职工自身素质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