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柯亨分析的生产力概念

时间:2022-06-11 07:53:50

试析柯亨分析的生产力概念

摘 要 柯亨在其成名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首次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概念――生产力进行了清晰界定。他首先阐明了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指出生产力是经济的基础但不属于经济基础,进而对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界定。他给出了生产力表,对人们容易误解的劳动力和科学两个概念作了详细的阐释。

关键词 柯亨 生产力 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1 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的关系

关于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生产关系的总和单独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力是社会的物质基础,但不包括在经济基础之中。柯亨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论证了为什么不能把生产力归属于经济结构(经济基础):

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力量或一种能力,能力不是关系。能力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而关系是两个或多个不同对象之间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不是对象本身的属性。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并不说明生产力包涵于生产关系之中。第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说过,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经济学的,而生产力的性质却不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①

因此,生产力不是生产关系或经济结构, 因而不是经济基础。只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结构。

可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却把生产力看作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他们会把生产力看作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呢?

为了证明生产力不是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柯亨对命题“如果生产力在解释上是基本的,那么它们便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基础”这一概念。

柯亨作出了如下具体的分析:

我们可以用r来表示条件命题“如果生产力在解释上是基本的,那么它们便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用表示它的前件,即生产力在解释上是基本的;用表示它的后件,即它们便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这样这个命题就可以用来表示。柯亨认为命题看似可信,而实际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因为命题的前件是真的,而后件是假的。(在中,当前件是真的,而后件是假时,命题为假。)

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却肯定这个命题,柯亨分析了他们犯错误的两种情况:一些人肯定生产力是基本的,于是推出其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所以就肯定命题;另外一些人否认生产力是基本的,但这又肯定了命题,因为中,如果前件为假,后件不管是真是假,则命题必为真。

柯亨认为这两种错误的观点发生的根源在于:“基础”一词在这里有含糊性。他用日常语言分析方法分析指出,“基础”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两个不同的概念。

柯亨叙述道:“如果是的基础,那么依赖。现在所依赖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的一部分。”②

他用房屋的地基来说明基础(1)

(1)是的基础1:x是的一部分,的其余部分建立在之上。

用塑像的底座来说明基础(2)

(2)是的基础2:是在y之外的,的全体建立在之上。

在基础(1)中,是的基础指是的一部分,如房屋的地基是房屋的一部分,与是结构性关系;而在基础(2)中,是的基础则表明不是的一部分,如塑像的底座不是塑像的一部分,与是功能性关系。

如果把命题中的基础当作基础(1),而非基础(2),则该命题为真,因而就断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柯亨认为命题中的基础只有指基础(2)而非基础(1)时,该命题才为假。那么,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基础(2)。即生产力并不包含于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之中,生产力在功能上是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是结构性关系。简而言之,生产力是经济的基础但是不属于经济基础。

2 生产力的内涵

在阐明了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之后,接着就生产力的内涵展开论述。

什么是生产力呢?我们先来看看经典文本的论述,“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主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③

柯亨首先对生产力进行了严格的辩析。他认为生产力的英文表述应productive powers而不应该为productive forces。英文中,force是一种外在的、外来的力量,power是一种由内部而对外部发生作用的能力。严格来说,生产资料或原料等都不是生产能力productive powers,而只有生产能力或者说存在生产能力,只具有用于生产的能力。也就是说,生产资料或原料本身没有能动性,只有被支配的性质。因此,柯亨说,只有劳动力才具有生产能力,才是确切的生产能力。于是得出结论,马克思的生产力指的是能力(powers)本身以及具有它们的人。

接下来,柯亨指出一个项目如果要成为生产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设施要有资格成为一种生产力,必须能够被生产者以这样的方式来使用,即生产的发生部分地是使用它的结果,并且,设施这样被用于生产是某人的目的。”④而且,“只有对生产性活动作出了物质贡献的,才可作为生产力。”⑤

第二个条件,“一个项目是不是生产力,不依赖于它的实体性(是否物理的),而是依赖于它是否按照生产的物质特性而有利于生产。”⑥

第三个条件,“是生产力,仅当的所有权(或者非所有权)有助于决定的所有者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的地位。”⑦

第一个条件是说,只有一个项目被人有目的的用于生产性活动并且作出了物质贡献,这个项目才有资格成为一种生产力。在这里,柯亨强调两点:其一是生产力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说明他认识到生产力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力。其二是只有对生产性活动作出了物质贡献的,才能构成生产力。

第二个条件是说,只有一个项目能按照生产的质料属性而有利于生产,那么就是生产力。如果一个项目是因为生产的社会属性并非因为生产的质料属性而才有利于生产,即使它是物质的,这个项目也必定不是生产力。例如,防止奴隶逃跑的围墙,它是用于维持社会秩序的,是社会所必须的,而不是生产所必须的,所以不能算作生产力。

然后,柯亨再次强调生产力是被“限定为用来生产物品的”,⑧以区别于刺激或促进生产的手段。柯亨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法律、道德和政府等等可以促进生产,但不是生产力本身,不参与生产力的构成。如果促进或刺激生产过程的手段也参与构成生产力的话,那么,奴隶社会的宗教可以促进奴隶的生产,宗教就变成了一种生产力。按照这种观点,罪犯、地震、海啸、战争等都会是一种生产力。这显然是荒谬的,与马克思的理论不相容。

正是基于社会的双重属性的区分,柯亨强调生产的物质特性(质料属性)和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区分。前者是生产的手段,后者是促进或刺激生产的手段;前者是生产所必须的,后者是社会所必须的,而不是生产所必须的;前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后者是生产的社会条件;总而言之,柯亨认为只有前者如劳动力、生产资料等才属于生产力范畴,后者如宗教、军队等则不然。

第三个条件是说,只有一个项目的所有者将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时,才能成为生产力。可以看到,柯亨不是抽象孤立地谈论生产力概念,而是将生产力置于社会经济结构之中,和生产关系一起谈论生产力概念。马克思在谈到生产力时,总是指以一定生产关系为其社会形式的生产力,没有离开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的生产力。显然柯亨的理解是符合马克思原意的。

最终柯亨并未对生产力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从他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一个生产力的定义:“只有当是被人有目的地用于生产性活动同时作出了物质贡献,又能按照生产的物质特性而有利于生产,并且的所有者将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时,才是生产力。”

3 生产力的外延

柯亨在辩析了生产力的内涵之后,又列举了生产力的外延。生产力的构成中到底包括哪些要素呢?他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

柯亨给出了生产力表:

他申明,表中每一项都是被生产者用来制造物品的,是生产的手段,而非促进或刺激生产的手段。其中,A指的是他们用什么来工作。B指他们作用于什么。C指什么使他们能用A作用于B。

柯亨不厌其烦地对每一要素作了详尽的分析。尤其对人们容易误解的劳动力和科学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透彻的阐释,力求做到详细清晰。

他认为构成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之一的是劳动力,既不是劳动活动,也不是劳动者。

柯亨首先证明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就是劳动力发展。为什么?他是这样证明的:他给出这样两个命题,即“生产力在历史中发展”⑨和“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的特点由它可用的生产力的性质决定。”⑩生产力时刻在发展,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的增长,知识是人所掌握的,那么由此推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就是劳动力发展。比如:如果将所有的机器设备等物质全部毁坏,只要技术知识都保存在人的头脑中,有合适的原料,很快就可以重建。但如果毁灭了技术与知识,机器设备等物质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柯亨引用马克思的原话:“……工人本身的技能和知识(科学力量)的积累是主要的积累,比和它一同进行并且只是反映它的那种积累,即这种积累活动的现存客观条件的积累,重要得多,而这些客观条件不断重新生产和重新消费,只是名义上进行积累”Z来证明技能和知识比客观条件即生产资料重要得多。可见,柯亨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劳动力发展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知识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

接下来,要证明的观点是:劳动活动即劳动本身或者说劳动过程不是生产力,劳动者即人或者说人本身也不是生产力,只有人之劳动力才是生产力。

柯亨这样辩析: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中有3要素:(1)有目的的活动或工作本身;(2)劳动对象;(3)劳动工具。(2)和(3)在一般的情况下称为生产资料。柯亨说,(1)劳动活动不是被用于生产的某种事物,它本身就是生产。(2)劳动活动要构成生产力,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劳动活动被加入到劳动力当中构成生产力;或者,劳动活动取代劳动力构成生产力,与劳动力成为对等的关系;柯亨举了个机器的例子,如果机器的活动加机器一起构成生产力的话,那么生产力的概念在逻辑上就不对。如同不能既包括机器的活动又包括机器一样,生产力不能既包括劳动活动又包括劳动力。因此,如果劳动活动是生产力的话,只可能取代劳动力,即劳动活动是生产力,可劳动力不再构成生产力。(3)马克思讲过,劳动即劳动活动或劳动过程创造价值,但是劳动活动本身不存在价值。马克思说,工人可以出卖劳动力,因为工人本身可以占有劳动力,然后才能出卖劳动力。然而,过程或活动是不可能被占有的,比如,工人可以占有生产工具,却不能占有生产过程。而生产力有一个特性,生产力必然是在所有制上被人所占有的。劳动活动显然不符合生产力的这一基本特性。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劳动活动不会是生产力。

基于对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本身是首要的生产力”这句话的误解,人们常常把人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为什么不能把人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呢?因为人本身是一个实体对象,而力是一种能力,实体本身不是一种能力。如果说,人本身是生产力,那么,就出现这样一个命题,我使用我自身。可是,实际的生产活动是人使用自身所具有的力量、知识与技能。柯亨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被作为物理对象来使用时,才是生产力。比如,纳粹曾用人作灯罩的材料,这时人被作为工具材料。柯亨写到:“在不是恐怖的情况下,正是人的劳动,而不是人本身,才是生产力。生产是人使用生产力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不使用他们自身,但使用他们的力量和技术。”[所以,劳动者即人或者说人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人的劳动力或劳动能力是生产力。

关于科学是否是生产力的问题,柯亨有一番精辟的论述。

柯亨指出:“劳动力的一个方面是可用来生产的知识。因此,可以用于生产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进一步说,知识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此在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发展是与可用于生产的科学的发展合而为一的。”\在这里,他的主张非常明确,只有那些与生产有关的科学知识才属于生产力。

某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反对把科学包括在生产力中的理由主要有两个:

(1)科学是意识形态的和上层建筑的,所以不属于生产力。(2)科学是精神的,而生产力是物质的,马克思常常说到“物质的生产力”,生产力正是这一表达的缩写。

柯亨逐一反驳了这两个理由。

他说,科学既非意识形态也非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科学一样是观念。意识形态是非科学的,所以科学不是意识形态。科学可能包含非科学的意识形态成分,但它是对生产有用的,因此是生产力。上层建筑是由法律的、政治的和其它非经济的制度组成的。科学是精神的,所以不是上层建筑。

那么,既然科学是精神的,它又怎么能是物质的生产力呢?柯亨是这样论证的:首先,确定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关系。(a)精神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的一个子集。(b)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力。其次,进行讨论。若(a)情况发生,这里与所谓“物质的”对立的并非“精神的”,而是“社会的”,这样,“精神性的东西”与“物质性的东西”并不矛盾,所以,科学就可以在物质性的生产力中存在。实际上,柯亨的意思是:科学是因为其生产的质料属性而并非生产的社会属性才有利于生产的,所以,它是生产力。总之,只要我们像马克思那样把物质的与社会的对立起来,我们就可以把精神生产力归类为物质的。如果(b)情况发生,那么就否定了反对理由(2)。假如我们把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为生产力由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两个不同的系列构成,那么,在物质生产力之外当然还有精神生产力。这样反对理由(2)就不成立了,因为它的前提是一切生产力都是物质性的。

柯亨对生产力概念的论述很充分,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两者关系的相关论述,是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的基本原理的。但柯亨在界定生产力概念时存在着以下缺陷:以“劳动力”代替“劳动者”,只见物不见人,完全忽视马克思的“人是主要的生产力”的观点。生产力也不是抽象的人的劳动力,它是受分工限制的不同个人的活动所形成的合力。此外,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生产力是因为它能够运用于生产工艺之中,能整合在物质生产过程之中,渗透到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他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区分十分机械,实际上生产关系、生产力都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生产力不能脱离经济结构与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

柯亨使用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清晰化和明确化的界定,对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力图通过分析方法的使之成为更科学的理论,这种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注释

①③Z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2,59,245.

②④⑤⑥⑦⑧⑨⑩[\[英]柯亨,岳长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2,34,37,50,43,35,43,44,46,48.

上一篇: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下一篇:基于Inventor的参数化钻机三维零件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