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全程合作教学中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策略

时间:2022-10-28 09:33:37

浅谈在全程合作教学中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策略

摘要:本文主要对全程合作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分类、分组的原则以及分组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议,以便于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全程合作教学;现状;类型;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4-042-1

所谓全程合作教学包含三层意思:1.“全程”指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不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复习巩固、作业评讲、课后辅导等某个环节上,还包括学科组教师合作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确定教法,以及课后的反馈交流、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教学改进等,这些课前、课后的合作理所应当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2.“合作”即主要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合作者主要指教师、学生,也包括家长、实践基地辅导员等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人。就课堂教学来说,课堂的交往互动以合作为基础,没有合作就没有交往。合作是资源共用、智慧共享,是共克难关、共同进步,也是人生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3.“教学”即指师生之间以目标为导向、以交往互动为载体、渗透着情感的双向学习活动。目标导向就是以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情感为目标;交往互动就是根据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学生的需要,整合师生之间单向互动、双向互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渗透情感就是教学内容、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对师生情感的感染、熏陶,以提升学生的情商指数,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它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以学定教”。小组合作学习是全程合作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合作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心选择小组成员

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性格、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情况,然后将全班学生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列并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把四个层次学生精心搭配,分成合作小组,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实践中同组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空谈。最后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组员推选,还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方面的锻炼与发展机会。分组的最大好处恐怕就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团队学习效果。

二、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根据班额大小,确定每组人数(一般为4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的问题由46人组成一组进行探讨,组长负责布置分工、安排学习、确定班级讨论发言人,小的问题可以由2人一组进行交流,也可以同桌进行。难的问题全组或全班解决,组内轮流推选发言人,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交流、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每个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这样便于一对一地交流;如果有单数的话,教师可以参与其中。

三、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果不很平衡,甚至出现较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表现、测试成绩、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和充实,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的能力与效果。

四、明确组员分工角色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首先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小组所有成员应分别担任或轮流担任小组长、学科长、记录人、发言人(汇报员)等角色。小组长负责调控合作学习的总体进程,组织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记录人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的成果或问题等,发言人负责向老师或全班汇报本组学习的成果或问题,学科长负责修正小组同学学习的错误,释疑解惑。

其次,可以通过资源分配来明确成员的个人任务。例如,笔者在教授Reading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时把课文的不同部分分给小组成员,每个成员只阅读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要想掌握全部内容,必须依赖其他成员,通过互教互学才能实现。小组中每个成员负责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个部分,然后教给同组其他同学,以便让每个成员全面掌握学习任务,顺利地通过所有学习内容的测验。这种分工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再次,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明确学生的个人责任,实现积极的相互依赖。

五、创新学生座位形式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改革面对背的观众式座位排列,采用“矩形式”或“马蹄式”等座位形式。这样,学生面对的除了老师,还有同学,方便师生、生生交流与合作。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常采用比较适合四人组合的“田字格”型的小组结构,空间距离小,利于成员之间1帮1或多帮1合作与交流,效果不错。

上一篇:谈“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