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在即,应对之策是否完备?

时间:2022-10-28 07:13:07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了新闻会,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作为全国两个试点之一的省份随后也出台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此改革试点方案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形式全新、力度颇大的高考改革对高中学校教育势必产生重大影响,那我们该如何应对?从哪里着手应对?对此,作为教育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部门的教研室,必将成为改革的重要力量。2014年10月,衢州市教研室进行了一次全市高一学生选课情况大调查,希望通过对学生拟选考科目相关数据的分析,理一些思路,提一些对策和建议。虽然这只是学生的拟选情况,还不是最终的选择,但从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重要信息。

一、学生拟选课情况分析

(一)学生拟选课基本情况分析

衢州市教研室对11944名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他们拟选考科目的基本情况如下:

物理:4983人;

化学:6245人;

生物:4822人;

政治:4370人;

历史:5168人;

地理:3567人;

技术:3314人。

从中可以看出,在“7选3”中,学生选考相对较多的是化学(52.3%)、历史(43.3%),相对较少的地理(29.8%)和技术(27.7%),按选考人数多少排序是:化学、历史、物理、生物、政治、地理、技术。

(二)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学生选课情况差异分析

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学生选报各科目的人数如表1所示。

数据显示,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学生的选课方向还是有所不同的。普高学生在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等五门学科上的选择率超过重高学生,尤其是技术和生物(技术超26.3%,生物超18.8%);重高学生选考率超过普高学生的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分别超14.4%和13.7%)。无论是重高学生还是普高学生,选考率都超过40%的学科有两门:化学、历史。

(三)本次拟选课情况与往年文理科分班情况比较分析

衢州市近三年高考文理科报名人数如表2所示。

表2

从表2来看,最近三年高考的学生,选择文科和选择理科的人数比例是稳定的,大致在3∶7。也就是说,大概有70%的学生选择读理科,意味着考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生各有70%。而从学生拟选科目的情况看,由于选择自由度的提高、组合的多样化,选读物理、化学、生物的学生与文科分科时相比呈下降态势,其中选考人数下降较多的是物理和生物(下降幅度达28%、29%左右),而选考政治、历史的学生增加较多,地理则基本持平。

(四)学生选课与教师教学水平的关联度分析

2014年9月,为了进一步了解新高考的推进情况,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高二年级全体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选考什么学科与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关联度较大。在众多的选课理由中,有一条就是“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对此,相关统计如表3所示。

二、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方案》更加注重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但高一新生在选择的时候还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指导,在课程选择、生涯规划、职业了解和职业体验等方面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从本次拟选课的过程来看,学生选课主要还是凭感觉,感性的成分更多一些。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一定要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成长导师,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让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选择”。

2.完善以课程为主线的学校内部管理机构

学生要进行选考,教师就得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好的教学和服务,这必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原来以块为主的学校内部管理机构明显很难适应这种需求。如何提升教师在开发开设选修课程方面的能力,如何提升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摆在学校面前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在《方案》的指引下,学校要以课程为主线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尤其是选课指导、选课分班的管理和运行。如有的学校在校长室成立课程规划部,在政教处建立学生发展顾问部,在师训科研处成立课程开发部,在教务处成立课程管理部、课程评价部,在总务处成立课程保障部,等等。学生选课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冲着教师的专业水平而去的,所以要大力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提升教师专业执教能力、提升教师个人魅力,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

3.加强对《方案》的宣传和解读

调研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课任教师和学生对《方案》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这明显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故要利用多种途径宣传新高考。

一是教师先行。教师要重新审视学科的专业价值和教学定位,加强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合理制订三年的学科规划,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水平,开发开设既适合学生特点又与新高考相配套的选修课程群。

二是家长助力。通过家长会、海报与电视媒体等组织或渠道,宣传新高考,帮助家长认识开设选修课的意义,引导家长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关注专业与大学,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选课。

三是学生内化。学生从小学开始,就习惯于被家长、教师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在拟选课阶段,学生选课的随意性和感性化的成分比较大,一旦要进行真正的学考自主选择,其正确性和科学性还值得商榷和提升,所以最需要学习和内化的莫过于学生了,只有当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自己的特长所在,他才能作出正确的、真正有益于他自身发展的选择。

(二)行政和教研层面

1.师资的合理调配

从全市学生的拟选课情况来看,统计数据一出来,各学科教师的反应不一,有的高兴,有的失落,有的忧虑,很多教师都为未来的生存感到担忧。从数据来看,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的不同,其选考科目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校际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普通高中,选物理和化学的学生相对较少,就会产生这几门学科教师富余的现象,选技术和生物的学生相对较多,就又可能产生这几门学科教师紧缺的现象。有人形象地将之概括为教师用量的“潮汐现象”。同时,同一学校不同年份的学生其选择性也会有差异,往年理科生选读率为70%,本次拟选课物理和生物基本在40%左右。这一切都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师资合理流动和配备的预案或制度,以保证不同年级、不同学校开好开足相应课程。笔者以为,也许可以考虑建立地区教师“蓄水池”用以调剂。随着《方案》的实施,以往的人事制度不再适应新的人事需求,人事制度需要重新考虑。此外,摆在眼前亟须解决的是两个学科的教师问题。一是生物学科,原来生物学科是高二才开始教学的,但现在学生从高一第二学期就开始选课,很多学校拟从高一年级就开始开设生物课,这多出来的一个年级的课时任务需要教师来承担,这种情况下师资该如何调配?二是历史学科,原来文理分科,衢州市大概有4000多文科生,但现在有5000多人选择历史学科,这多出来的1000多名学生需要有历史教师来带班,增聘学科教师势在必行。

2.教学硬件的转型升级

此次改革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个性化选择的理想是“一生一课表”,要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就必须选课、走班,而且要集中时段排课,面对理论上的35种选课组合,学校需要大量的教室。自主选课的不确定性,还会造成学科班级规模变小、班级数量变多,教室需要量增大,传统的行政班编排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这对于原本就没有闲置教室的学校,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实现必修教室和选修教室的自由转换?如何实现教室的转型升级?这些问题的解决仅凭学校一已之力,可能在一两年内都无法达成所愿,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援助。笔者以为,以下办法可以考虑:一是大多数高中学校的后勤保障部可以着手调整教师办公室、选修课教室、教研组会议室,以期增加部分学生走班教室;二是对分层走班教室进行改造,按学生人数增设储物柜,保证学生走班时物品的存放,尽可能地实现必修教室与选修教室的自由转换;三是建立学科教室,两位教师共用一间学科教室,以学科教室为单位进行选课走班,这是最理想的走班模式,但能达到这等硬件条件的,衢州市内目前还没有。

3.教研部门指导服务重点的转变

选课、走班,意味着不固定,意味着活动和变化。在这一新的变化下,教研部门对学校指导和服务的重点也需要改变。教研部门的工作要从学科教学转移到课程开发、选课走班、教师素质提升上来。

一是针对学生选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冲着教师教学水平而选这一点,教研部门要变以前发现苗子重点培训的教研方式为打造教研团队、加大对学校校本教研的指导。如指导学校变年级组办公为教研组办公,加强教研氛围的营造,以案例研修为抓手,提高教研团队的教学水平,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的导师。

二是加强对备课组运行的指导。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流动,备课组面临的教学问题会更多,不仅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因材施教,还要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这就要加强同一备课组教师之间的业务合作与研究,及时作出科学的应对策略,构建高效、合理的教学流程,确保走班的教学效果。

三是指导学校教研组建立高考方案研究团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科质量均衡化。学生走班选课必然会出现选课不均衡,有的学科可能出现选课人数很多,教师不足,而另一些学科可能出现选课人数较少,教师无课可上的局面。这其中教师的个人素质、个人魅力起着很大的作用。避免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出现大的不均衡现象的切实途径,就是打造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上一篇:为学习设计教学 下一篇:英国渗透式道德教育:从生活小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