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的烦恼

时间:2022-10-28 06:46:47

早餐的烦恼

吃,还是不吃?这是个问题。

朋友们的劝诫仿佛还在耳边: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可是对于他来说,吃早饭仿佛就是一种折磨。早上起来的时候心情舒畅,可惜饿了一晚上的肚子却一点儿也不给面子。虽然摸起来扁扁的,却丝毫没有胃口。

赶到公司忙了一阵,好不容易有些胃口和时间了,急忙拿出早点准备稍微吃点儿。可是看看表,却已经上午10点半多了。这时候还吃不吃?再一个小时就该中饭了……

算了,不吃了。坚持一下吧,反正很快就中午了。中午公司订的盒饭虽不美味,却也能填饱肚子。

中午草草吃完,下午继续紧张地忙碌。晚上筋疲力尽地到家,不想自己做饭了,干脆到外面的馆子去点些东西吃。吃香的喝辣的,这样的生活才是享受。

吃完饭,在电视机的陪伴下,悄然入睡。

第二天早上起来,头天晚上的东西还没消化,肚子还是不饿。唉,看来今天又吃不下去早饭了……

这就是一个中国现代社会城市青年的生活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吃不吃早餐以及怎么样吃早餐,都是营养学家的问题。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群美国营养学家组织了一场“爱荷华早餐研究”。他们把一群被试分成两组,一组吃早饭一组不吃,然后分别测定他们的精神和身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不吃早饭的孩子在骑自行车时,力量明显不足,而且更容易疲劳。所以他们最后得出结论:人应该吃早饭,而且要吃饱。

这个结论统治了人们的生活将近半个世纪,直到1981年,伦敦皇家伊丽莎白学院的贝得教授重做了这个试验。这次她选取了近500名孩子作为被试。结果却出人意料:是否吃了早餐,对这500名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她说,那个流传了半个世纪的神话,其实是个谎话。

究竟是神话还是谎话?这个答案还是要靠心理学家给出来。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保利特研究了71名孩子的早餐状况。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常早餐与否,会影响孩子在临近中午时的精神状态。吃过早饭的孩子,精力和随机应变处理问题的能力均会比另外一组好一些。

这还不算完。最有趣的当属这位心理学家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营养学的理论联系在了一起。他说,其实吃不吃早饭,还是要同生活背景、年龄层次等诸多元素联系起来一起考虑的。

总的来说,如果不吃早饭,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会有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的问题出现。人在这个时候会没有精力,有点儿类似于长久熬夜之后的那种精神恍惚状态。

不过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是绝对的。对于营养不良或是家境窘困的人来说,他们特别需要早餐的养分补给。而对于那些中产阶级的儿童,因为他们平时可以常常很容易地得到食物,同时身体内也有相当的营养储备,所以他们不必在早餐上过于纠缠。

中国的早餐体系相对西方而言,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口味上都好很多。西式早餐内往往含有超量的脂肪和油脂。而长期摄入过量的脂肪除了会造成身体内部的疾病外,还会对人的思考及反应速度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说以前是“早要吃饱,午要吃好”,那么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则告诉大家,“早餐吃得像乞丐,午餐吃得像富翁”则更是养生之道。

上一篇:你的爱情“兼容”吗 下一篇:你相信“一见钟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