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激发数学课堂兴趣

时间:2022-10-28 04:09:50

如何有效激发数学课堂兴趣

新课程标准认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标准,课堂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把握激发学生兴趣的三个环节即导中设趣、教中激趣、练中生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以最佳的教学艺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疲劳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我现在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导中设趣、教中激趣、练中生趣三个环节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一、导中设趣

美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重视导语的教学设计,做到“课伊始,趣亦生”。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学生上课是一种有目的的求知活动,多数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就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这节课老师会教我们什么?”的想法。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每节新课前,教师应从本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入手,设计一些悬念式的、情境式的、激情式的导言,巧妙地把本节教学要求或教学内容先告诉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反证法”一节课时,一上课先找一个学生讲“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当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后,我立即问:“如果大人在场会怎样救人?”学生回答:“从水中捞出小孩。”我又问:“司马光是怎样想的?”学生一致认为:“司马光是想让水离开人后才救人。”我总结:“让人离开水和让水离开人是正反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关键在于能否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今天,我们学习一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方法,即逆向思维的――反证法,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都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都想尽快掌握反证法。这一导言点燃了学生的求知之火,起到了以趣促学的作用。

二、教中激趣

重视教学过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效果。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学的艺术水平不一样,学生的兴趣也不一样,课堂的效果更不一样。因此,教师要不断探讨讲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平时常采用的有“故留悬念法”、“创设情境法”、“以情感人法”与“夸奖评价法”等。“夸奖评价法”就是抓住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之中:“你真聪明!”“你是个小博士。”“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是这个问题的小专家!”“你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等等,越这样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越高,兴趣越大,一节课会高潮迭起。例如我在讲相交弦定理时,设计了这样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图中是否隐藏有直角?看哪位同学最先发现!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连结AC、BC后的图形),图中除垂径定理外,还有哪些定理?看哪位同学找得又快又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分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CP=AP・PB。)

3.同学们,能否可以把结论CP=AP・PB改写成AP・PB=CD・PD?其根据是什么?(生抢答:能,垂径定理。)

4.同学们,如果将图中垂直的条件去掉,这个结论是否还能成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讲得理由最充分!(分析证明。)

由上述四个小问题,通过对学生“最先”、“最快”、“最聪明”的激发和夸奖式的评价,在教师的导演下,学生个个参与,步步深入,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一个新定理――相交弦定理。

对概念课或复习课,教师还可采用竞赛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若干组问题,分成必答和抢答两部分,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派代表抽签,按签上要求回答问题。这样可以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有机整合,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形式多样、变化无穷,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练中生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追求,即总想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要求我们当堂验收、反馈,让学生尽快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本身就是培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如果用枯燥无味的练习去检验,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更不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练习时,要挖掘一些兴趣因素,让学生在练中激兴趣、趣中继续练,循环往复,巩固提高。例如练习时,可采用竞赛形式的抢答和必答,可采用游戏形式的抽签回答或演板,也可采用辩论形式进行对辩,等等,方法很多。通过练习,学生一方面可了解自己掌握了多少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另一方面可知道自己的差距,产生学习新欲望、新兴趣。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注意上对课标下联教材,在课标中有落脚点,在教材中有体现处,并且有层次、有梯度,做到分类辅导、分层推进、人人参与、共同提高,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练习欲望和练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疲劳厌烦感,力争当堂完成任务,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目的。

总而言之,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兴趣”是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是通向目标的必要桥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让生活和数学课堂同行 下一篇: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