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时间:2022-10-28 03:58:15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课上得失掉了“语文味”,闻不到语文特有的气息。在我个人看来,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下面就本人经验浅谈一下教师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教育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追求“整体效应”,重多元,重综合,重在“立人”。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1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为了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一生。语文应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讲,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学生在学校要生存,今后在社会上要生存,就要考高分,读好学校,找“好”工作,这一切都必须通过考试这一关,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上持续生存发展下去,并且“持续”得很好,就不应仅靠考高分,还应拥有较强的能力,在语文上表现为读写听说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应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一点生活的情趣,建构一个精神家园,培养一种高尚的人品,形成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些便构成了现代人发展的许多内涵。

二、通过常规训练激发思维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从形象开始的,所以形象思维能力大多要强于抽象思维能力。但若要把感知的形象通过比较、分析,再创造新的形象,需要通过想象思维训练才能达到。为此可以在课前安排五分钟时间进行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兴趣的培养。例如:许多学生从小就会背诵唐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出神入化地创造出了一个形似庐山瀑布而又胜于庐山瀑布的完美的艺术形象,从湍急奔涌的瀑布,想象到了神话传说中九天的银河。诗人的想象驰骋于自然、人与神话故事之间,将诸多事物形象,通过合理、大胆而又神奇的想象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个更形象、更生动完美的事物形象。教师通过对学生熟悉的诗歌、散文名篇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创作时想象思维的运用过程,来拓宽思路、开拓想象空间,同时也通过想象思维运用的范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

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对自身的某些生理现象不了解,有时常把身体发育时出现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理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正确处理好异性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同时,学校、家庭、社会要注意隔离和减少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行、书籍、影视等,注意引导中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过重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影响。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中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通常,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奖赏,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不少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和反抗情绪。父母要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老师应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千万不要歧视、打击和污辱他们。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多装着学生,做个有心人,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一定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 下一篇:化学实验对化学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