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勐海县甘蔗产业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28 03:47:33

浅析勐海县甘蔗产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勐海县甘蔗产业发展现状以及甘蔗生产所发生的变化,针对勐海县甘蔗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甘蔗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13-02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多民族边疆县,地处北纬21°27′~22°36′,东经100°25′~100°31′之间,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1℃,具有种植甘蔗的优越条件。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广大甘蔗科技战线上的工作者们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和高产高糖良种,勐海县的甘蔗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边疆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农村的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甘蔗产业的前景令人担忧,因此,对甘蔗产业的发展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认识,要坚持农民增收,企业增利的原则,一切从县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才能快速、稳步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甘蔗生产现状

甘蔗产业是勐海县骨干产业之一,也是勐海县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发展之一。通过蔗区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不懈努力,勐海县甘蔗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蔗农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加快县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随着产业政策调整,县内的两个制糖企业(不包括农场)历经数次机改,生产能力分别达到了日榨3 250吨和2 250吨的规模。近几年来,原料种植分别在全县十一个乡(镇),海拔1 300米以下,运输半径30公里范围内种植,分为景真和勐阿两个榨区。多年来,勐海县甘蔗生产由扩大面积,增加总产逐步向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增加单产转变,种植面积由1989年的3 466 hm2发展到2009年的12 733hm2,二十年间种植面积翻了将近4倍,甘蔗种植面积步入全省第五位。全县蔗糖产量占西双版纳州产糖量的80%。2008―2009年榨季,种植农户达24 500户,全县甘蔗农业产量达64.9万吨,工业产量达60.4万吨,白砂糖产量达7.7万吨,实现甘蔗农业产值1.2亿元,工业产值2.2亿元,上缴税金2 457万元,蔗农户均收入5 357元。企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为勐海县增加财源建设,提高农村农民收入,摆脱贫困,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甘蔗生产发生的变化

1.甘蔗生产技术有很大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蔗农种植水平逐步提高,由最初的粗放管理达到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具体表现在:(1)逐步淘汰种性退化的老品种,引进外地高产高糖品种,逐步形成了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适宜不同海拔层次栽培的品种系列。(2)改进栽培技术,推广现代适用新技术,例如:甘蔗地膜覆盖,沟底潮湿板土种植,甘蔗深沟浅植,蔗园田间套作,田地轮作等多项栽培技术,在提高甘蔗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据调查,这些技术的增产幅度在30%以上。(3)改革耕作制度,大力发展冬植和秋植甘蔗,有效地避免由于冬春少雨干旱造成甘蔗萌芽出苗低,苗前期生长困难的矛盾,为甘蔗生长创下良好的空间。

2.周边效益明显。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带动了运输、饮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云南英茂有限责任公司为了运输甘蔗,每年对甘蔗种植区道路适当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和扩修,不断完善蔗区道路,给乡村农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方便,蔗农深有体会地说:“现在看田野甘蔗多,看寨子楼房多,看家里高档消费品多。看公路平坦大道多”,充分反映了甘蔗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三、蔗糖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勐海县的甘蔗产业紧紧围绕着生产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印证了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的方针。但是,由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结构的差异,勐海县蔗糖业的发展与云南省内的德宏、保山、临沧、红河等地州(市)相比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1.基础不牢,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从种植情况看,全县12 733hm2蔗园中,旱、坡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1%,由于灌溉条件差,水利建设跟不上,水土流失面积多,难保水,难保肥,难保土。宿根面积占82.1%,勐海县多年来一直都是冬春干旱,干旱时间一直延长到5月底,所以春植蔗土壤,墒情不好,因缺水造成出苗率低,基本苗量不足,产量低,总产上不去。所以,在冬春干旱地区应加大力度推广种植秋植蔗,利用秋末的降雨和光温及时种植,提高出苗,减少缺塘断垄。

2.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从田间管理角度分析,科技含量低,全县良种面积仅4 296hm2,占总面积的34%,地膜覆盖1 509hm2,占总面积的11.8%,新技术推广力度不足,有些偏远地区种植粗放,整地,打沟质量差,缺苗断垄多,出苗不整齐,田间套种面积小,没有充分挖掘前期苗小的土地利用率,全县套种面积仅1 274 hm2,占总面积的10%,科学施肥程度低,N、P、K比例不合理,偏施N肥,大部分不施农家肥,运用化除及时不到位,大部分田块杂草丛生,影响了甘蔗产量和糖分;病虫害防治跟不上生产要求,蚜虫、螟虫、金龟子、白蚁,地上部分,地下部分都有危害,有的蔗区还十分突出。叶斑病、梢腐病、锈病十分普遍,以上这些都是对我县甘蔗发展走向高产、优质、高效的障碍。

四、建议及对策

1.各级政府要下决心,采取硬措施,拿出硬办法,做到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在运用新技术和提高单产上下工夫,做文章,想办法,切实着力研究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

2.加速蔗区水利建设是改变单产低,总产难上去的一项有力措施,山区、半山区应多建小沟、小渠、小塘、小坝,做到能蓄即蓄,能引即引,尽量增加和改善旱地蔗的灌溉条件。

3.抓好科技培训,搞好甘蔗高新技术的储备和推广服务工作,抓好示范样板,抓好典型,走典型引路,强化服务的科技推广新路子,不断提高蔗农种蔗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4.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甘蔗良种生产推广的科技经费的投入,针对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组织科技攻关,拿出措施办法,服务于蔗区,要完善甘蔗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充实甘蔗生产科技任务,加强技术装备,提高技术水平,加速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扩大田间套种面积,如套种蔬菜、绿肥、洋芋、豆类;抓好用地养地,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6.要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对蔗园做到早清园、早灌水、早施肥,对病、虫、草、鼠害进行综合防治,综合治理,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7.以蔗糖业为龙头,深化各项改革,以糖为主,多业并举,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工夫,抓牢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力度,切实提高蔗糖生产总体水平和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实现规模效益。

上一篇:边疆民族地区跨境民族社会发展对策 下一篇:天津市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