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验 巧手创新

时间:2022-10-28 03:25:26

快乐体验 巧手创新

摘 要: “巧手创新”儿童手工作品比赛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勇于创新、实践的个性品质。幼儿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利用与制作,将制作与构思、设计融为一体。创造性的培养成为幼儿活动的主线,幼儿在不断地求新求异的创新中得到发展,体验快乐。

关键词: 幼儿;手工创作;创新;体验

中图分类号:G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4-0045-06

一次由我负责的“巧手创新”儿童手工作品比赛活动,让我对废旧材料的利用与制作、幼儿参与服装的创造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这次活动举办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勇于创新、实践的个性品质。幼儿手工活动与幼儿绘画活动一样,都是审美创造活动。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幼儿艺术活动的活力也在于不断地求新求异的创新。这次比赛活动的主题是在我所在的幼儿园用废旧材料做服装。服装是立体的,但从幼儿在立体手工这一三维空间表达方式方面的训练来看还很薄弱,幼儿在平时的学习中涉及较少。与绘画活动相比,立体手工活动需要幼儿更多的感觉通道的参与。这次活动我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指导,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启发。

一、兴趣先于参与——创意材料,激发动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奥坎德曾提出三个教育原则:直接经验要先于间接经验,兴趣要先于参与,流畅性要先于精确性。[1]50-51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成功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他们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学习意愿之上。

首先我发动所有教师、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废旧材料,如易拉罐、饮料瓶、吸管、彩色电线、彩色毛线、彩色丝袜、废旧桌布、彩色包装纸、麻袋、一次性纸盘纸杯、一次性筷子等废旧材料。在保证这些废旧材料安全、无毒、卫生的基础上,教师先对有一定潜在制作价值的废旧材料进行分类,然后让幼儿与这些材料充分接触。我注重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让幼儿亲自感知物体的软硬程度及材料的本质属性。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这次手工制作产生兴趣,主动地去探索操作。大班幼儿毕竟还小,能力范围有限,对他们来说手工活动就是游戏活动,他们在这种玩耍手工材料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我们要用这些废旧材料做服装,只是在幼儿最初无目的的游戏似的制作过程中启发他们,问“你在做什么?”“你想做个什么东西?”“你做得很像XXXX”。当然,在活动初期我也制作了一部分作品来抛砖引玉。我带幼儿进行手工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当幼儿都沉浸在羡慕、吃惊的状态时,我适时地问幼儿“想不想也来做一个?”以此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明确的手工制作意图。

我认为工具与材料是手工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材料将会提高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怎样能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材料的创意设计是关键。大班幼儿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因此,我在废旧材料选择上凸现“趣”与“巧”。趣——教师提供给幼儿的制作材料要有趣,色彩鲜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既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可回收利用的,又能让幼儿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新奇感,带给幼儿一定的启发性,以此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满足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学习的动机。巧——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易于幼儿制作,用具有可变性的废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融色彩、造型于一体的创意废旧材料能给幼儿带来新的审美体验,留给幼儿更大的创造空间。通过废旧材料变废为宝的手工活动,幼儿在获得无穷乐趣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二、构思在于巧妙——艺术构想,挖掘潜力

创造性活动是人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使,他们不停地进行各种探索。现代艺术以创造为前提,其基本特色是求新求异的创新。所以,幼儿艺术是发挥儿童创新潜能的最佳载体。《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2]35孩子的潜力不同,兴趣有别,不可能个个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每个人都会因自己所具有的创造性而一生受益无穷。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地表现童心、童趣。所以说技能技巧的培养需要寻找合适的时机,而创造性的培养则应当是幼儿期美术活动的主线。[1]205-207

用废旧材料来做服装这一表现形式,在手工活动中是一种“因材施艺”制作出立体形象的过程,它对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也不是凭空乱想。考虑到服装的特性,在我们收集的这些废旧材料中也不是什么都要的,我选择了具有表现力的材料。先让幼儿自己随意联想和想象,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才把这些收集的废旧材料的特性告诉幼儿,例如:纸宝宝身体柔软,可以变化出很多造型,便于我们加工,但易变形。在制作时我们可以以合理的结构显示其柔软、轻盈的视觉效果;易拉罐具有金属质感,有一定硬度,相互碰撞可以发出丁零当啷的声音,可以表现硬挺的视觉效果;麻袋可以利用其粗犷、浑厚的艺术特点等。幼儿了解废旧材料的特性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先构思一下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先听他们说出脑海中的形象。幼儿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在旁边再加以引导性启发,并不时地鼓舞、激励。例如:我问幼儿:“若要制作一条项链,小朋友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又如:“用一根电线和易拉罐底我们可以制作出什么形象呢?”也可因意选材,就是同一形象的手工作品小朋友可以尝试用不同材料来制作。例如项链,就可以用饮料瓶盖或易拉罐底来做,这样做出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饮料瓶盖做出的项链色彩鲜艳精 致,易拉罐底穿出的项链具有民族风味很大气。(如图1)也可根据“因材施艺”的原则,用同一种材料制作出不同形象的作品,例如用一次性纸盘纸杯、一次性筷子,我们可以用它们做成帽子,也可做成裙子。这样的启发引导可以使幼儿从中获得创作、思考的线索。作为指导老师的我,通过对幼儿的引导启发,让幼儿充分利用小脑袋构想出许多新奇的构思方案,不断创新。然后,我再来进行整理汇总,从这些小想法中获取最佳灵感,绘制出了这三个系列9件服装的效果图。(如图2)

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觉的半逻辑思维的特点,因而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构思与成人有显著的区别。[3]28一般来说,幼儿很少出现“胸有成竹”的状况,他们大多是在行动中“迁想状物”、“借迹造型”、“借形造像”。在活动中我也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发展幼儿的艺术构想,直接用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借助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加以表现。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动手动脑、串串、剪剪、折折、扭扭、插插、贴贴、画画,将不同废旧材料进行组合,从而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幼儿无需再因做得不好而对手工活动失去兴趣。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进一步提高;能力弱的幼儿也可从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建立自信心。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帮助幼儿积累使用多种材料的经验和能力。鼓励幼儿打破常规,多尝试用不同材料去表现,寻找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制作在于精心——设计制作,融为一体

学前儿童的制作与成人的制作最大区别在于他们的操作受其生理发育的影响,不如成人那样灵活与精确。[3]36但是他们在制作中有构思,有设计,制作与构思、设计融为一体,手部活动与脑部活动也是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

构思有了,制作就是最难实施的一个环节了,在幼儿创新的基础上让制作难度逐层递进。因为大班幼儿的手部肌肉发育不成熟,手的动作不灵活,手眼不协调,很多想法不能完全实现,因而我作为指导老师在制作工艺方面给予幼儿最大的支持帮助。当然,这种技术上的支持决不是手把手地包办代替,而是通过启发的方式来互动进行。

废旧材料的造型技法是综合性的,主要有加法、减法或加减并用。例如:在纸杯的造型上,将纸杯通过切割制作成物体形象,这就是在做减法。在废旧材料的制作技法中,连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重点向幼儿讲解的,也是幼儿要重点掌握的。连接可以用双面胶、胶水等进行粘贴,但在制作服装上用得最多的还是用针线等进行缝合,也可用订书机进行接合。为了保障幼儿的制作安全性,我首先对一些材料进行打孔,这样幼儿就不用针缝了,直接进行穿线、绳的训练。

在任何一项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我首先都让幼儿自己先探索,然后再示范,让幼儿弄清其原理及制作步骤。带领幼儿动手操作并讲解重点、难点,幼儿在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中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巧。同时老师也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以启迪,促进其进行再创新。例如:在首饰的制作中,项链制作的比较多。最主要的是教会幼儿打结的工艺,这样才能制作比较精致的作品。我先简单示范,然后让幼儿自己尝试,让他们在绳与珠之间发现巧妙的关系。当然,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会根据瓶盖、珠子的颜色和大小进行排序,非常有美感。(如图3)

又如:教幼儿用包装纸做裙子时,最主要让他们注意“对齐”、“抹平”的规则,并在折叠的基础上进行纸样的不规则变化处理。我把每一种制作技法要点教给幼儿,这样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时间与实践的积累,我把幼儿按服装系列分成组进行具体分组专练,这样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分工明确,也可以方便我的指导。(如图4)从分步练习到整体练习,对练习时间合理分配。在开始的分步练习时,练习时间可以短一些,练习的次数可以多一些。进行整体练习时,时间可以长一些,练习次数可以稍少一些。既要保证幼儿不会忘记动作要领,也不会使幼儿感到疲乏。所以,要经常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以增加幼儿对技能练习的兴趣。

在制作上,我主张幼儿作品的同中求异与异中求同。在设计制作上虽然都只是制作服装、项链、帽子等,但是一定要给幼儿留下很多想象的大空间。可以让他们自由联想,同一个主题内容,在每个幼儿心里和脑海中产生的图画是不一样的,我会积极鼓励幼儿发挥个性,同中求异。当然每个孩子最后的作品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最终都传达出一个主题信息,都是依托在主题之中的,不同的创造,表现出同一主题。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分享他们独创的快乐。这样就会看到不同能力的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不同水平的提高和锻炼。同时在幼儿手工制作活动中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展示在于精彩——体验美感,获取成功

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服装制作成后,就是孩子们自己精彩的演绎展示了。孩子自己参与制作的服装加上童真的服装秀表演,幼儿用自己对服装的理解做着稚嫩、可爱的表演动作,有模有样,在音乐的烘托下将服装作品完美呈现。每个幼儿都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这次变废为宝活动,对幼儿手工创作的最大心得就是不去限制幼儿怎么做,把基本技法教给他们,让他们在这一基础上自由地进行想象操作,运用“因意选材”或是“因材施艺”的原则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活动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必追求完美。赞赏幼儿的点滴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有更多沟通的机会,通过创造活动来表现自己,释放潜力,建立自信心。(如图5作品展示)

希望孩子们在丰富多元的互动式教学和快乐的创造体验中,最终获得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份敢于创造的勇气、一生表达畅想的能力。培养孩子积极的动手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幼儿热爱生活,提升环保意识,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附: 本次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共同完成的服装系列作品

运用彩色包装纸、麻袋、彩色电线、毛线、废旧塑料花等废旧材料制作的“春天的狂想”系列服装,表现了人类向往回归自然、淳朴、原始的情怀。

运用废旧塑料布、废旧牛仔布、饮料瓶盖、饮料吸管、彩色丝袜、一次性纸盘、铁丝等废旧材料制作的“和谐家园”系列服装,表现油田风光以及和谐家园的美好景象。

运用废旧桌布、易拉罐、彩珠、电线等废旧材料制作的“民族风”系列服装,表现了异域格调的民族风情。

参考文献:

[1]吴放.和孩子一起跳舞[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谢家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新型养老保障模式构建研... 下一篇:关于克拉玛依市发展信息产业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