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时间:2022-10-28 02:53:26

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摘 要】 生物学虽然是一门自然学科,但被很多人认为是副科,大多数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学习上仅是被动地接受,局限于课堂40分钟及考前的死记硬背。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同学们正确认识生物及如何让生物的学习更轻松呢?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增强信心,激发兴趣;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兴趣;活变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兴趣 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中学生普遍对生物学有潜在的兴趣,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浓厚,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本文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1 增强信心,激发兴趣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兴趣不浓,但在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电脑游戏上表现却十分活跃。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生物课上注重听、说、唱、画、游戏、表演、辩论等各种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有取得成功的希望。每一次活动都精心设计的,都有一定的目的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学生在参与和表现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如生物教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再如,讲“伴性遗传”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患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接下来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教师真切的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兴趣

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有能让基础好的同学进一步获得更多知识,感受到自己攻克难关后的喜悦。例如在讲“酗酒的危害”时,把它设计一节辩论课,事先把学生分成男、女生两组,正方的观点是反对酗酒,反方的观点是赞成酗酒,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为自己的一方提供至少两条论据,由于男、女生双方各自想获胜,大家争先恐后地翻报纸、去图书馆和网上查资料,双方都提出了有力的证据,比如反方说:“酗酒能表现一个男子汉的英雄气概”,正方针对这一观点说:“但前提条件是损害了身体,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学生对课本中的论点更加清楚,很多学生说,长大后一定不喝酒。这种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又贴近生活,每个人都有参与进来的切入点,营造了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畅所欲言,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

这样设置教学情景,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又迎合了中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变单一的知识讲授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参与,从而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活变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生物教材中的内容有知识性、实验与探究、调查与思考、思维拓展,如果我们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索然。为了使每一节课都有新鲜感,一定要活变教学方法。如:讲生态系统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小生态瓶的制作,一方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知识。又如:讲生物与环境时,可以使用电教,播放一些有关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让学生撰写小论文,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在活动中表现主体性,形成主体性,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近大自然,在这个环境中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品德,陶冶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蚯蚓的运动方式时,如果教师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教学,教师内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但是如果我们在室外进行实验,效果会截然不同,学生会寻找蚯蚓,就会知道蚯蚓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在亲自观察的过程中,会引发学生许多方面的好奇心,为什么蚯蚓没有足,但是会运动?为什么蚯蚓的头部比较大?为什么蚯蚓有环带等。

参考书目

1 黄济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生物学教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 生物(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