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动态”资源呈现“生成”课堂

时间:2022-10-13 02:13:00

善待“动态”资源呈现“生成”课堂

“生成”与“教学”相连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和一些带有“指令性”的话语,它强调了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所以,生成教学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

下面就几个课堂的教学片段来探讨一下,如何善待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一、善待“预设生成”,对其进行“激活处理”

静态预设是相对于“动态生成”而言的一个概念,静态预设必须有一个代表教师权衡教材,解读学生发展动向的核心内涵。预设中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体现了教师处理教材的基本功。只有找准了静态预设的着力点,才能真正使预设发挥成效。

教师静态预设的材料选择上应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思考性和探究性。教师在预设的问题上应做到少而“精”。精彩的预设总是把过程目标作为预设的终极目标,因而会在课中预设可充分体验并激发有价值的思考的素材。例如:一位老师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他就预设了A.小棒,B.各种形状的纸片。(见下图)

预设两个问题:(1)你喜欢哪一种材料?(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做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是一个极具创意的预设,教师提供的每一个素材都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代表性,且难易程度大不相同,激发了不同层面的学生潜能,可谓独具匠心。

静态预设是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发动机,教师行为调控是课堂升华的催化剂,只有明确预设的导向才能使数学课堂生成有效信息成为可能,所以合理的静态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奠基石,我们在这一关于全局的起步问题上需再三斟酌,妥善处理。

二、善待“错误生成”,对其进行“染色处理”

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记得有人说过:“教室——学生出错的地方。”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很多时候并不是事先设计的,我们在备课时也是很难预料到的。在碰到这些“错误”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关注这种“错误生成”,通过合情合理的“染色”处理,将数学课堂中的“错误”转变成展示学生思维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1.对“素材错误”的处理

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完成同步练习,没过几分钟,就有个学生很响亮地叫起来:“老师,这道题目错了,10减7再减6,不能减。”随即,传来了一大片的附和声:“是啊,是啊,错了,不能减……”听学生这么一说,我定下神来看了看,的确练习中有这样一题:10-7-6,很明显10减7得3,3再减6,以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解答。我本想立即告诉学生正确的题目,转念一想,这不是训练学生的好机会吗?我就对学生说:“你们看得非常仔细,老师很高兴大家有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但是,要是我们放弃这一题,我们就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有点可惜。那么,谁能把这一题改一改,使这道题变为一道我们能算的题目呢?”学生听了我的话,就一个个动起了脑筋来。不一会儿,就有个学生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有办法,只要把题中的第二个‘-’号改为‘+’号,题目就好算了。算式就变为‘10-7+6’,等于9。”我立刻说:“你真是好样的!”在我的鼓励下,接着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可以把第一个减号改成‘+’,算式变为‘10+7-6’,答案等于11。”还有同学说可以把两个“-”号都改成“+”号,变为“10+7+6”,等于23。甚至有的同学提出来:“不仅可以改符号,还可以改题中的数字”……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种不同的办法。一个学生出其不意地说:“不改符号,我也会算,10-7-6等于-3。”我惊喜地说:“你真棒!数学知识很丰富,这是初中才学到的知识。”就这样,平平常常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聪明才智、交流辩论的场所,学生们的思维异常地活跃,这节数学课也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2.对“课堂错误”的处理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 “米、厘米”时,引导学生联 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东西的长有多少米、多少厘米,学生举了很多身边的东西。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耳朵大约6米长。”很明显,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米、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这是一个必须马上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位教师是如何进行引导的呢?

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地拿起讲台桌上的米尺,说:“这位同学,请你上来比一比,这根米尺有多长?”学生答:“一米长。”教师又说:“你说你的耳朵大约有6米长,请你在黑板上比一比,有几根这样的一米长?”这时,这个学生比了一次,当他比第二次时,伸出了舌头,停了下来。不言自喻,这个学生在尝试中已经意识到用错了单位,猛然醒悟到“厘米”比“米”小,应该用“厘米”作单位合适,重新修正并建立了十分清晰的“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长度单位观念的建立,对于小学生来说的确是很难的,必须要靠学生亲身感受,在尝试“失误”的体验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观念。像上面案例中的错误,可以说是很常见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当学生出现了长度单位的观念错误,教师并没有急于点拨或替学生包办,而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6米的长度,从体验中知道耳朵不是6米长而是6厘米长,重新建立了长度单位的观念。从另一方面来讲,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正说明了他积极参与了学习活动,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所以说,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错误信息为我们老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关注这些生成性资源,不要让它们白白流失掉。

三、善待“言语生成”,对其进行“提炼处理”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提出让教师始料不及的“亮点”问题或想法,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话”加以巧用,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这是一节“分数的意义”的课。在大家明确什么叫分数,认识了单位“1”、分数单位以及分母、分子各自的意义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写一个分数,你会先写谁?”同学们举手都很积极,有的已经在那儿边说边比划写了。由于这个问题没有什么难度,我就叫了一个学习成绩在班里一般的学生,他站起来说:“我是先写分数线,然后写分母,再写分子。”我追问道:“为什么呢?”他停住了,想了一想说:“老师,这个叫分母字里面有个‘母’字就是妈妈的意思,分子就是儿子的意思,是妈妈生了儿子,妈妈大,所以先写分母。”这时他的同桌李豪小声地说:“妈妈生了儿子。”虽然很小声,但是全班同学好像都听到一样,有的女同学也笑出了声,我明白了孩子的意思,我也笑了。“妈妈生了儿子?”我重复了一遍他的话,接着说:“你这个比方打得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意思。”我把李豪叫了起来,开始他还战战兢兢的,看到我笑了,他的胆子也大了,说话也顺溜了很多:“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分子表示所取的份,先有平均分的份才能有所取的份,所以把先平均分的份叫分母,把取的份叫分子,不就像妈妈生儿子吗?”听他这么一解释,大家恍然大悟。我也边笑边用赞许的目光示意他坐下。然后,我说:“李豪同学说得很好,他的思维非常活跃,比喻打得也恰到好处,后边的解释也挺到位,语言还挺幽默。”大家情不自禁又学着说:“妈妈生了儿子!”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这一句“妈妈生了儿子”,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分母、分子的意义,记住了分数的写法;这一句“妈妈生了儿子”,使这个男孩有了自信和成功的愉悦;这一句“妈妈生了儿子”,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相互碰撞着,碰撞出点点火花……

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捕捉学生的亮点,还要留心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四、善待“互动(合作)生成”,对其进行“催化处理”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是以平等生命体的形式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

1.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构建动态的课堂

操作是儿童思维的体操,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与创新精神。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四个同学为一组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在分组汇报时一个男同学发现了一种新颖的数法,他用手捧着长方体相对的面(左右、上下、前后)说:“2、4、6六个面。”真聪明的孩子!这种数长方体面的方法不仅简洁,而且能让人清楚地明白“相对面”,这样富有个性的学习才是我们所提倡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使我们的数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师生互动,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在研究完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和学生分别先做一个角,让学生从第一个开始,一个个接下去,不断地循环往复比较自己的角和老师的角的大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为自己作判断,还为别人作判断,既紧张又活泼有趣,达到了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他们在活动中喜笑颜开,个性得到了发展。在群体活动作用下,某些学生变羞怯为开朗,变颓丧为乐观,变消极为积极,使独立型代替了依赖型,竞争型代替了回避型,这正是群体活动使他们超越自我。 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我认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导向性的静态预设,并在动态生成中纠正完善,使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自主探究方法的氛围中成长。

综上所述,对于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教师如果不主动关注、主动引导,就会使“有意义”的资源稍纵即逝。所以我认为,教师一方面要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进度与方法手段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另一方面要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教师善待生成,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善待生成,就是呵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善待生成,就是关注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上一篇: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 下一篇:鉴于有效视野下“小先生制”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