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一分钟 编辑十年功

时间:2022-10-28 02:31:59

当报纸副刊编辑20年了,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副刊编辑不好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读者阅读口味的改变,对副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副刊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发表文学作品的副刊了,而是一种大副刊,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迫使今天的副刊编辑要不断加强学习,要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眼光。

我所服务的《巢湖日报》是地方党报。党报副刊编辑首先要具备政治敏感性和大局观念。副刊有它的独立性,但不能完全游离于其他新闻版之外,而应积极主动配合新闻版宣传党的中心工作,讴歌改革开放。党报副刊应集知识性、文化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又不能失其权威性、严肃性。把握好导向性和当今受众需求的关系,这很重要。

我曾担任过好几种副刊、专刊编辑,编的时间最长是文艺副刊“望湖亭”。这个版与《巢湖日报》同时诞生,是个老版面。如何让它永远焕发青春活力,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我曾深入到广大读者中,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了解到“望湖亭”的主要受众为知识阶层。因此,我将这个版定位在文化艺术方面,力求将它办得有较高文化品位,雅俗共赏。党报的文艺副刊与纯文学刊物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性,不唯文学而文学。在选发稿件时,注重稿件的社会功能与健康积极的审美作用。“望湖亭”除了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还开辟了“灯下漫笔”专栏,每期必发一篇杂文。“灯下漫笔”是“望湖亭”这个版的统帅和灵魂,抓好一篇高质量杂文,整个版就能立起来了,就能与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另外,还辟有“文化走廊”,以小报告文学形式,报道巢湖文化艺术界的人和事,展示巢湖文艺创作成果;“阅读欣赏”,发表对各类文艺作品赏析、评价文章。

挖掘本地文化,彰显地方特色。我认为这是地方党报副刊取胜的一大法宝。在报业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与那些大报相比,地方党报似乎不占优势。其实不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地方特色。“是地方的,就是民族的;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能让《巢湖日报》副刊浸润着浓郁的巢湖地方特色,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成功。我们巢湖是个好地方,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富,可做的文章很多,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但是如何发掘、利用好这些资源,办出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当今读者爱看的副刊,这就需要编辑去精心耕耘。2004年,报社领导采纳了我的建议,新开了一个“乡土”专版,旨在发掘巢湖文化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我在这个版开辟了“巢湖人物”、“探幽览胜”、“民俗展厅”、“巢湖一绝”、“谈古说今”等栏目,完全围绕巢湖做文章。这个散发浓郁乡土气息的专版一问世,就赢得了巢湖本地和外地读者的欢迎。

扬长避短,把自身的长处发挥到淋漓尽致,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拿游记来说吧,在副刊来稿中,游记占了很大分量。从表面上看,报纸上的游记好像竞争不过电视,电视画面优美直观,观众可坐在家里轻松愉快游天下,谁还愿意一个字一个字读报上的游记?但我却有自己的想法,游记是副刊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就看编辑这个厨师如何去烹制。在选发游记时,我看重的是,作者能以独特视角切入,跳出风景写风景,赋予风景名胜以思想内涵,具有独到见解,写出人人眼中有而心中无的东西。因为这些内在的东西恰恰是电视画面无法表现出来的。如在登泰山的游记中,我挑选的是写泰山王者之气的那篇;在写青岛的游记中,我挑的是写青岛中西文化结合交融的那篇。要让读者在读报纸游记时,能从字里行间领悟到一种思想、文化,从而获得审美满足。

要想办好副刊,不能没有一支骨干作者队伍。作者能给我们投稿,是对我们的支持,编辑对作者要怀有一颗感激之心,珍惜他们的劳动,常与他们交流,适时地把用稿信息传递给他们,并设法让他们领会编辑的意图。每年元旦、春节前,我总不忘买些贺卡,以朋友身份写上几句祝贺语、感激话,寄给我的作者,大家都很高兴。

培养和发现新人新作,是副刊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初学写作者的稿子中,只要发现一点闪光的东西,我就不会放过,给予修改润色,争取发表出来。这么多年来,从我们副刊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笔杆子,他们的作品被全国许多大型报刊转载、发表,有的还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有了这些骨干作者,副刊质量就有了保证。然而,在某些时候,我们编辑也不能过于讲情面。有些作者,尤其一些老作者,曾给副刊写了不少稿件,但久而久之,思维就跟不上时代了,观念落后、手法陈旧,这时编辑就不能顾面子、讲交情。编辑最可贵的是使命感和责任心;最可恶的是以报纸版面谋私利,作交易。经常有人当面或背后说我“认稿不认人”,是指责还是赞扬,我都没去多想,心里很平静。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只要广大读者爱读我编的副刊,我就心满意足。

读者一分钟,编辑十年功。只要还在编副刊,我仍将付出努力。

(作者单位:巢湖日报)

上一篇:电视证券节目的一个收视悖论 下一篇:也说记者的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