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报道中怎样实施“人文关怀”

时间:2022-10-07 04:49:21

浅议新闻报道中怎样实施“人文关怀”

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新闻报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受众知情权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将那些受众最需要的信息如实告知,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各媒体在市场争夺战中,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平民视角”,讲究底层体验,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情态,以此拉近媒体与读者的距离,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最终占有和扩张自己的受众群体。

以温州当地报纸为例,今年初,《温州日报》推出“党报热线”专版,并与电视新闻联动,关注普通市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倾听民声、民意,开辟了“热线记者在行动”、“百姓说事”、“天天侃天”等栏目,同时还实行律师坐班制,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温州都市报》也推出了“实用新闻”和“她新闻”专版,对与市民密切联系的新出台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开设“就业招考”、“交通出行”、“保健卫生”等栏目,有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满足受众的“人格保护欲”

人格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每个公民的人格平等。一些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人格保护欲,不惜牺牲许多可以产生轰动效应的素材,体现出对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如今年3月份,丽水籍一名妇女因丈夫虐待其与两个女儿,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为求生计,她曾乞讨、跪地求情。但这些细节有损她人格尊严,《温州日报》在报道中将其隐去,而突出了“3000多名乡民冒雨声援、集资捐款”等信息,充分展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以此张扬社会情感的阳光面,伸张正义,达到人文关怀之目的。事实也表明,《温州日报》的处置是十分得当的,该报道引起读者的极大关注,纷纷对这位妇女给予热情帮助。

青少年犯罪、妇女维权等方面的报道中,最容易出现有损被报道对象人格尊严的信息,有责任感的媒体理应注意,尽量淡化当事人的姓名、图像及有损人格尊严的具体事例,倡导社会的帮教意义,体现人文关怀。

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如今,许多新闻媒体都认识到了受众情感需求的重要性,纷纷亮出“绝活”,以满足受众的视听。《温州日报》在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中,为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它在事件报道中,尤其注重情感因素的挖掘和受众情感的调动,其创办的口述实录式栏目“你的声音在倾听”等,被许多读者视为心灵的寄托,颇受好评。

但是,新闻的人文关怀不能停留于“满足受众”,更应当追求“引导受众”。2003年8月,一家外地商业单位为产品促销开展“恋人接吻比赛”,并征集到了10多对恋人,对这种商业性的炒作行为,当地媒体保持清醒头脑,不介入、不参与、不报道,保证了媒体舆论阵地的健康向上。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必须将受众的欲望引导到符合社会规范的轨道上来,这才是新闻工作人文关怀的高目标。

重视弱势群体的报道

弱势群体报道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维权报道。现实生活中,忽视和侵犯弱势群体权益的现象和事件屡见不鲜。如有的地方将应发放给救助对象的抚恤金、捐助款挪作他用;有的打工者不仅拿不到应得报酬,而且人身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不仅是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侵犯,而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这类报道主要从社会监督角度出发,提请社会关注此类现象或类似事件的发生,既督促解决,又起着警醒作用。如《温州商报》2004年年初开展的“记者为你讨工资”系列报道,为300余名外来民工讨来拖欠工资40余万元,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另一类是救报道,即通过媒体呼吁社会资助急需救济的弱者。如《温州商报》去年开展的“为下岗职工送工作”系列报道,通过媒体的牵线搭桥,帮助近百名下岗职工重返工作岗位。《温州晚报》开展的“关注矾矿职工子女就学”报道,为贫困职工子女解决了就学问题。这类报道主要针对特定对象的实际困难,唤起社会公众的同情心,以帮助弱者摆脱困境。

总之,人文关怀的客体应是读者大众,新闻报道要贴近大众生活,贴近大众情感,引导大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这样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温州日报社)

上一篇:我选择向我们致敬 下一篇:现代报纸发展必须坚持的若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