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若干方面

时间:2022-10-28 12:29:49

浅谈中国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若干方面

摘要:本文运用CEIC数据库,选择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河南、广西、甘肃等东部中部西部六省(区、市)1998年以来历年高中毕业生及所在地当年高校录取人数,和2001年以来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学历分布及变动数据,分析说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差距在地区、城乡间的主要表现。在分析说明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时,引入该省份当年高校招生人数与高中毕业生比率,检验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差距;在分析城乡教育差距时,运用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大多为来自农村地区的高中以下学历人员的相关数据,从一个侧面检验了城乡教育差距。同时,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发展;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教育投资;信心提升

一、研究背景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近年来,有一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即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健康发展最为根本的途径。这种担忧和呼吁源自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1986年公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11年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中国用25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

对于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问题,相关文献较多,各种定量分析方法被研究者广泛采用,在肯定这一问题存在的同时,对其具体表现见解略有差别。袁振国(2005)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成为教育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王爱民(2008)等人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区域教育差距主要表现为纯城乡间差距,纯城乡间大于纯地区间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差距导致的教育投入差距是影响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其影响程度逐渐扩大,解垩(2004)的实证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城乡收入差距每增加1单位,人均受教育年限减少0.28年。

二、数据与分析

(一)区域间初等及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六地高中毕业生人数波动趋势基本相似,这与我国生育周期的波动趋势相关,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在人数分布上,山东省高中毕业生人数均为历年之最,远远超出其他五地。广西、甘肃人数次之。上海、北京、天津分列第四、五、六位,但2009年以来,三个直辖市高中毕业生人数基本相当。

表1六省(区、市)1998年以来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变动情况

显然,表1所示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布于所处地区人口规模有直接关系,人口基数越大,学生越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总体态势。然而,区域间教育差距问题的核心体现在升学上,尤其是最为重要的高考录取率,这也是每年高考及录取期间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各地历年高考录取率数据难以全部取得,本文以CEIC数据库中1998年以来六地当年高中毕业生人数和当年高考本专科招生人数之比替代高考录取率进行比较。

据统计结果分析,2013年以来高校招生人数与高中毕业生人数之比最高的为北京、天津、上海,比率均基本超过150%,其余三省该比率均在50%左右,在2001年之前高中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山东省该比率为最低,此后逐年略有上升,山东、广西、甘肃分列第四、五、六位的格局基本维持。而山东、广西、甘肃三省该比率排序与其高中毕业生数量排序一致,考虑到三省区高等教育资源均较为有限,这一比率也反映了实际情况。

然而,北京、上海、天津三市高校招生人数与其本市高中毕业生人数大幅背离反映了高等教育资源在该三直辖市的高度集中,尤其是集中于北京。考虑到实践中高校招生往往对其所在地大幅倾斜,京津沪三地高中生高考升学率必然要大幅高出其他高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由此可见,区域间教育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并且凸显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上,集中于接收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这一衡量教育公平的成果性指标上。

(二)城乡间教育发展及产出对比

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发展差距不仅表现在东、中、西部之间,以及高等教育大省与高等教育薄弱省份间的差距,而且反映在一个区域的内部,这主要体现在城乡教育差距上。由于农村地区校撤并、大学教育收费化、就业困难等影响,近年来,农村家庭对于教育投资收益缺乏良好预期,不少地区农村出现了“普九”成果巩固难的问题。现实中,农村适龄儿童当年未入学人数相当多且小学阶段就有辍学现象;初中阶段的辍学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别又明显大于义务教育阶段。同时,由于农村学校中学术化、城市化的课程,农村学生高考落榜回乡后便陷于俗话所说“种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的窘境。

对于这些现象,本文采用CEIC数据库中新世纪以来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学历分布变动情况简要分析。随着我们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而他们的较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一般以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求职人员数量变化与学历分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因为截至目前,一般而言,城镇学生升入大学的比率仍高于农村学生。

表2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学历分布及其变动

从表2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进入城市求职的人员中以初高中(含中职、技校)文化程度为主。虽然用工形势多有波动,但这些学历层次人员占据了求职人员大多数。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考录取率逐年提升,2010年达到69.5%。当然,专科及相当层次的高校录取后难以100%报到,一些高中生仍然选择直接就业。因此可以分析,这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的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中,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地区,而城市户籍求职人员则应主要集中于专科及以上层次人员,显然,农村地区仍然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谷地,这也是城乡发展差距在教育领域的一个体现,而随着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同一区域内农村与城市间的教育差距也将继续扩大。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但已呈现些许缩小的趋势,但城乡间教育差距加剧。新世纪以来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仍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客观而言,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是我国基本国情在一段较长历史阶段的表现,是多肇因、多层次、多类型复杂矛盾长期未能解决形成的,它将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缩小。有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等浩如烟海、见仁见智,本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一些粗略的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这涉及到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以及财权与事权划分等复杂因素。但是,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长期徘徊于较低水平是不争的事实。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这一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但这一目标直至2012年方才实现。

2.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镇化进程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更加公平地分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等公共教育资源,合理规划规划区域教育结构,促使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再过度集中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提升教育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均等度。同时,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相关制度不完善的实际,不少学者呼吁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考统一命题、考试和录取,自2001年之后省市自主命题逐步放开,这是一项有进步意义的政策改进,但高校依然面向全国分配招生计划,自主命题助长地方保护主义等不良风气。在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背景下,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也不失为缓解区域教育差距的一项权宜之策。

3.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投资信心。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在校点撤并中重视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不增加适龄儿童入学成本。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支持力度,消除变相收费空间,使农村学生真正感受到政策优惠。在高校招生中对于农村学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使资助政策可用、管用。建立家庭经济困难未就业大学生学费返还等相关扶持政策,提高农村地区入学积极性,及早清除阶层固化、职业世袭在教育方面的不良苗头。(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05,第7期.

[2]王爱民,徐翔.区域教育差距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3]解垩.中国地区教育差距的定量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第6期.

上一篇:关于探究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别 下一篇:关于江西省民办高校招生现状与其对策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