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静亦是一种美

时间:2022-10-28 09:29:49

语文课,静亦是一种美

一、主题与背景

在追求“以生为本,高效课堂”的今天,课改获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接踵而来:有的课堂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排演课本剧上;有的课堂花大部分时间去观看纪录片;有的课堂对正文只是匆匆地浏览一遍,却过多地引用资料……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语文活动,以及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等,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

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无可厚非,但语文课堂是否无课件就不成高效、非热闹就不显“生本”呢?我认为并非如此。

二、情境描述

前段时间,在我校开展的“全员赛课”活动中,我听了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中可看出,执教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且不说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单是精美的课件,就得花不少工夫吧!我粗略数了一下,课件演示的概率多到学习每句话都有画面展示。每当逼真、精美的画面出现时,总能引来学生们一阵惊呼:“哇!”于是,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昂,举手如林。只是,当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西沙群岛周围海底的珊瑚,看起来还像什么?”学生说来说去,除了课件展示的那几幅图外,再也没什么新鲜的了。

三、反思与分析

反思这堂热闹非凡的语文课,留在我脑海中的,除了繁多而花哨的课件,其他的似乎什么也没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观点。

对于多媒体,孙双金老师有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大都欣赏过孙老师的课,他的课不但上得一流,而且制作课件、建网站、开论坛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极高。可一次,他在“特级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却只用一支粉笔和一本书进行教学。对此,听课教师都感到很奇怪,在课后互动时提出了这个问题。孙老师说:“我对多媒体的看法是这样的: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像今天这篇课文,怎么用多媒体呢?难道要把《水浒传》中的片段放一段给孩子们看吗?阅读阅读,是要阅读文本,我们要跟文本对话,不是跟课件对话。”

是的,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流行什么理念,我们都不能忘记语文课是为学生学“语”习“文”服务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孩子说话和写话。”

因此,面对众多热闹喧哗的语文课堂,我想轻轻地说一声:“语文课,静亦是一种美!”

首先,人文情感的教育需要静。

潮涨潮落、惊涛拍岸的情感冲击,固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但是,人文教育更需要悉心沉浸、潜心涵养,更需要在心灵深处的一丝感动,和照亮心灵的一线天光。大多数情况下,情感教育不宜快餐化,不宜追求“雨过地皮湿”的效果,而应是文火煲汤和温水泡茶的浸透。在需要加强情感教育的地方,语文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默默地体会、静静地涵养,如何让那一份感动慢慢地从灵台流过,如何让那一份情愫悄悄在心底驻留。这样的情感教育才是语文教学的常态和本真,才可能更内在、更深刻,也更有恒久力。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这句话从一个侧面阐明了人文教育需要静。

其次,知识生成和能力养成也需要静。

事实上,智者需要静,需要在凝视中体悟、在倾听中彻悟、在冥想中顿悟;需要于曲径通幽处悠然心会,需要于细细品味中滋润心脾。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养成,大多由积淀而成,是日积月累的涵育。春风来过,风过无痕,但花儿会把风的问候藏在蕊间;春雨来过,润物无声,但嫩芽会把雨的滋润刻在成长的印记里。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知识生成和能力养成的真功夫和高品位。尤其是阅读教学,在其“言近旨远”“情深意切”的地方更需要咀嚼、琢磨,更需要沉浸、沉醉,以心默对。

如果说动有温度,那么静则有深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动”,但“静”亦是一种美。无论是“动”的设计,亦或是“静”的安排,都应基于健康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考量,而决不能误解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片面追求热闹、花哨和噱头。

上一篇: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下一篇:有效的表演造就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