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叶虫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28 08:14:58

有机茶叶虫害及无公害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有机茶叶常见害虫的危害特征及生活习性,然后对症下药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有机茶叶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有机茶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3文献标识码: A

有机茶是指在没有任何污染源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办法生产出的鲜叶,在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的污染,并经有机食品论证机构审查、颁证的茶叶。有机茶的生产要求极高,2002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有机茶的行业标准,对我国有机茶叶的土壤、水质、空气以及茶叶的采摘、加工,茶叶中薇量元素的含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无害化要求。因此,有机茶叶的虫害生物防治必须达到无污染、无有害药物残留的防治要求,在有机茶叶中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使茶叶在经营、生产过程中确保无污染,无有害药物残留,是生产优质茶的关键技术之一。

1、有机茶叶常见虫害

1.1茶黑刺粉虱

属同翅目粉翅科。

1.1.1识别及危害特征

成虫灰白色,栖息在茶丛中,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卵产于成叶和新叶的背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为幼虫。孵化后的幼虫固定在叶背,刺吸茶树汁液,同时分泼排泄物,落到下方叶片正面,诱发煤病,阻碍光合作用,影响茶树的发芽和树势。

1.1.2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4代,以老熟幼虫在茶树叶背越冬,翌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成虫羽化。第l代幼虫于4月下旬开始发生,第l一4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该虫喜郁阴,在茶丛中下部叶片较多的青壮龄茶叶及若干年的茶叶中容易大发生,茶丛中以中部为多,上部较少。

1.2茶丽纹象甲

属鞘翅目象甲科。

1.2.1识别及危害特征

成虫体长7mm左右,灰黑色,体背上覆黄绿色鳞片,羽化后,先在土中潜伏2―3天再出土活动取食。成虫善爬行,飞翔能力弱。咬食叶片呈不规则缺口,晴天及白天很少取食,黄昏后取食最盛,阴天则全天均取食。卵椭圆形,黄白色,散产于土表。蛹为离蛹,长椭圆形。

1.2.2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l代,以幼虫在表土越冬,老熟后入土化蛹,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土,一般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因此1年中夏季受害最为严重。成虫具假死性。

1.3茶刺蛾。

属鳞翅目刺蛾科。

1.3.1识别及危害

特征成虫体长12~16mm,茶褐色。卵散产于茶丛中、下部老叶背面的锯齿附近。以幼虫取食叶片,幼虫共6龄,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渐转为枯焦状半透明斑块,3龄后自叶尖向内取食叶片呈平直缺刻,一般食去半叶左右即移至另一叶危害,虫口密度大时常将全叶食尽,每头幼虫可危害10张叶片。

1.3.2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各代幼虫盛发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及9月中下旬,一般每年的第2代幼虫发生较多。成虫趋光性强。

1.4茶毛虫

属鳞翅目毒蛾科。

1.4.1识别及危害特征

成虫体长6~13mm,雌蛾翅淡黄褐色,雄蛾翅黑褐色,卵近圆形,幼虫黄褐色,每节的背面与侧面各有1个绒球状毛瘤,上着生黄色毒毛,随着虫龄增大,背部的毛瘤渐转黑色。幼虫3龄前常数十头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表皮呈半透明黄绿色薄膜状,3龄后开始分群迁移危害,咬食叶片呈缺刻。

1.4.2生活史及习性

一般1年发生2―3代,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幼虫老熟后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中或浅土中结革化蛹,翌年4月幼虫开始孵化,危害期在4~9月之间。茶毛虫发生较为整齐,世代问无重叠现象。幼虫有群集性,成虫具有趋光性。

1.5假眼小绿叶蝉

属同翅目叶蝉科。

1.5.1识别及危害特征

成虫体长3―4mm,全身黄绿至绿色。卵长约0.8一,香蕉形。若虫除翅末形成外,体形、体色与成虫相似。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被害芽梢生长受阻,新芽不发,危害严重时幼嫩芽叶呈枯焦状,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

1.5.2生活史及习性

一生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1年发生9-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早春成虫开始取食孕卵,茶树发芽后开始产卵繁殖。成虫有陆续孕卵和分批产卵习性,尤其是越冬代成虫的产卵期可长达1个月之久,因此各虫态混杂和世代重叠现象十分严重。全年一般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即6月份和9~10月扮。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虫多栖息于茶丛叶层中,无趋光性,卵产于嫩梢组织中;若虫畏光。常栖息在嫩叶背面。

1.6茶尺蠖

属鳞翅目尺蝗蛾科。

1.6.1形态及危害特征

成虫体长约11mm,翅展约25mm。体翅灰白,翅面散生茶褐至黑褐色鳞粉,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及亚外缘线处共有4条黑褐色波状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线纹与前翅隐约相连,外缘有5个小黑点。卵椭圆形,鲜绿至灰褐色,常数十至百余粒堆成卵块,并覆有灰白色丝絮。成熟幼虫体长26―30ram,黄褐、灰褐至赫褐色,第2―4腹节背面有隐约的菱形花纹,第8腹节背面有一明显的倒“八”字形黑纹。蛹长约12mm,红褐色,第5腹节两侧有一眼形斑。

1.6.2生活史及习性

长江流域各省1年发生6-7代,以蛹在茶叶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第1代幼虫4月上中旬发生,可延续至5月上中旬,5月下旬后每月约发生1代,世代重叠。若秋季前期温暖,可促使发生第7代。成虫产卵成堆于茶树枝端、茎干裂缝和枯枝落叶间。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4龄后暴食,食量大,老熟时人土化蛹。

2无公害防治技术

无公害防治技术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食品的需求而产生,对虫害使用无公害防治技术,确保生产的食品无污染,无有害药物残留的关键技术之一。无公害技术用于有机茶叶的虫害防治上,主要是以农业、生物、物理措施为主要措施,结合有机农业允许使用的化学物质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其中化学物质仅在其它措施难以奏效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2.1农业防治

2.1.1选择优质环境和良种壮苗

农业防治是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通过农事操作,改善茶叶环境,发挥茶叶自然调控能力,有目的地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子,使之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达到保护茶树的目的,具有预防和长期控制病虫害的作用。茶叶是茶树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应保护茶叶环境的生态平衡及重视茶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助于茶叶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发挥茶叶自然调控能力,以达到茶叶系统中种群的平衡。有机茶叶首先应向生态环境较复杂的山区和半山区发展,以保持较丰富的自然植被,防止大面积单一种植,减少虫害大发生的机率。新植茶叶应选择无虫害的良种壮苗进行合理种植,创造良好的茶叶生态环境抑制虫害的发生

2.1.2冬季清园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茶树的休眠期,时间长达4~5个月,是茶叶病虫的越冬期。于冬季的12月至翌年1月,在茶叶进行全面清除并集中烧毁茶树病虫枝叶。在翻耕和施基肥时,控制茶尺蠖的蛹、剌蛾类的茧以及蛴螬等地下害虫。统一喷施1次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进行封园,消灭越冬病源。

2.1.3合理修剪

对部分管理粗放茶树进行疏枝、重修剪或台割,达到优化树冠、复壮树势目的。对病虫发生严重、树势比较衰老的茶树进行重修剪和台割改造,采取清蔸亮脚的办法,剪去茶丛下部的枯枝、纤弱枝、病虫枝,剪除钻蛀性害虫的被害枝干,清理树冠,喷波尔多液,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

2.1.4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做到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加大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力度。基肥以农家肥、沤肥、堆肥、枯饼等有机肥为主,冬季开沟深施,施饼肥或有机肥1 500 kg/hm2,或农家有机肥7 500 kg/hm2,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钾肥。追肥以化肥(复合肥)为主,控制使用量,避免造成氮素过量而有利吸汁性害虫的发生。在茶叶开采前15~20 d开沟施入,施用225~300 kg/hm2。

2.1.5适时采摘

根据蕉城区主产菜茶、福云6号、福安大白等茶叶品种的要求,兼顾对茶叶赤星病和茶小绿叶蝉、茶蚜、茶叶螨、丽纹象甲等病虫制控效果进行分批及时采摘。做到采留结合、量质兼顾,以减轻病虫基数。遇春暖早,提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少留叶采摘;秋季病虫多,适当推迟封园。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其产物控制害虫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天敌利用和昆虫不育、昆虫激素及信息素的利用等

2.2.1利用茶叶虫害自然天敌“以虫治虫”

在茶叶周围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幼龄茶叶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生态环境较简单的茶叶,设置人工鸟巢,招引鸟类进园捕食害虫。

2.2.2使用生物菌制剂制虫

利用茶叶生态环境较稳定、温湿度适宜、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繁殖和流行的条件,将苏云金杆菌、白僵菌、虫草菌、多角体病毒等各种有益微生物释放到茶叶中去,使其建立种群,造成再次侵染和流行,抑制虫害的发生。利用生物制剂防治茶树害虫,如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茶毛虫、茶捌等鳞翅目害虫,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和假曩小绿叶蝉,病毒用于防治茶尺蠖、茶刺蛾等鳞翅日幼虫,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等。

2.2.3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虫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互利素来诱杀和干扰昆虫的正常行为。

2.3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最简单的人工捕杀直接或间接捕灭害虫,或破坏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或使环境条件改变成使害虫不能生存或难以生存.该方法既可用于预防虫害,也可在发生虫害时作为应急措施。

2.3.1捕杀

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防病虫。茶丽纹象甲成虫具假死性,6月中旬在树冠下用簸箕或塑料薄膜盛接,然后震荡茶树,可将假死的成虫集中消灭。人工采除染病严重的病叶,摘除茶毛虫卵块、卷叶蛾虫苞、蓑蛾护囊,击碎枝杆上的茶叶刺蛾的茧。用竹刀刮除被害枝干上的蜡蚧类害虫、苔藓类病害。

2.3.2诱杀

目前根据多数害虫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开发使用的频振式杀虫灯如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的效果较佳。此外,还可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化性,如在诱蛾器皿内置糖、醋、酒液,可诱杀茶刺蛾等多种害虫;利用某些颜色对害虫的引诱力,如黄色对小绿叶蝉等有一定的引诱力,采用粘性黄皿、黄板等可诱捕害虫。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害虫,主要是采取直接诱杀和干扰两种方式。实际生产中可将未的活体雌虫如茶尺蠖等,固定在一小笼中,下置水盆,利用其释放的性外激素诱杀求偶雄虫。

2.4化学防治

2.4.1 合理选用农药品种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必须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故要科学合理的选用农药品种,并且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进行采茶。茶饼病、赤星病、茶白星病等的防治可选用多抗霉素、百菌清、代森锌、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螨类的防治可选择克螨特、蚧螨灵、扫螨净、浏阳霉素、阿维菌素或四螨嗪等;鳞翅目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的防治宜选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病毒制剂、苦参碱或鱼藤酮;黑刺粉虱、小绿叶蝉和茶蚜的防治宜选用吡虫啉、溴氰菊酯、功夫菊酯、联苯菊酯或氯氰菊酯等;茶丽纹象甲的防治宜选用高效氯氰菊酯、天王星或杀螟丹;石硫合剂可用于冬季封园。

2.4.2 适时适度用药

加强预测预报,抓住防治关键时期。根据不同茶叶病虫的发生时期,确定防治关键时期,根据不同茶叶的病虫种类和发生量,确定防治对象。病虫在发生过程中,有其对药剂的敏感期,如小绿叶蝉掌握在若虫数量上升时用药,黑刺粉虱在若虫盛期用药,鳞翅类目幼虫在孵化后期至3龄前用药,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要讲究施药技术和方法,正确掌握农药剂量,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避免盲目用药,要尽量减少用药量,做到春茶不喷药,其他季节各喷药1 次;要根据农药特性混配轮换用药,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叶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用侧位低容量喷雾,可使用小孔径喷片(0.7~1.0 mm),使药雾分布均匀,覆盖面大,附着力强,实现节约高效。

参考文献

[1] 林新富.浅谈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J].福建茶叶,2009,32(3).

[2]姚朝富.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03(2).

[3]钟小荣.茶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

上一篇:预拌干粉砂浆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下一篇: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