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4 03:19:08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1

新《办法》和旧《细则》相比有哪些不同?

制定依据不同

新《办法》的制定依据是2004年7月1日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主席令第15号)、自200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32号)、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商务部、海关总署令【2004】26号)和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质检总局令【2001】10号 )。

旧《细则》制定依据是《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及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货物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办法》。

管辖范围不同

新《办法》明确说明“本办法适用于将列入进口自动许可的机电产品(含相应的旧机电产品,下同)进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行为”。明确了该办法既适用于列入进口自动许可的新机电产品,也包含相应的旧机电产品。而且,其中对进口单位进口旧机电产品以及进口旧机电产品用于翻新(含再制造)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时应提供什么样的材料都作了详细规定,对进口列入《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旧机电产品进口单位须凭什么样的单证办理通关手续也作了单独说明。

而旧《细则》仅说明“本细则适用于进口单位将属于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的机电产品进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的行为。”

更注重申请单位的合法资质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这一点在“进口单位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应当提供什么材料”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新《办法》规定,进口单位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除了提供“机电产品进口申请表、营业执照复印件和进口订货合同”以外,属于下列情况的,还应提供以下材料:1、属于国家强制性认证的,应提供《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或《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证明》;2、投资项目下进口的,应提供项目投资主管机构出具的项目核准或者备案文件(复印件);3、属于授权经营的,应提供授权经营的证明材料;4、实行生产许可管理的,企业申请进口相关的零件、部件用于生产的,应提供生产许可证明材料(复印件);5、属于旧机电产品的,应提供国家质检总局授权或许可的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进口产品的预检验报告;6、进口旧机电产品用于翻新(含再制造)的,应提供可从事翻新业务的相关证明材料;7、属于采用国家招标方式采购的,应提供国际招标主管机构签发的《国际招标评标结果通知》。

旧《细则》仅规定了第2和第7项。

对进口属于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的机电产品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方面做了些微调整

一方面,新《办法》删除了旧细则中关于进口“棉纺设备、彩色复印设备、密码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或者符合国家保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的规定,也取消了“申请进口单位应当近三年内没有逃汇、套汇、骗取出口退税、走私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规定。

另一方面,新《办法》规定进口列入《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机电产品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及“进口电子游戏机产品应符合《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还有“进口音频视频复制生产设备应符合《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明确了进口列入《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新旧机电产品的不同海关通关手续

新《办法》规定:进口列入《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机电产品(即非旧机电产品),进口单位凭《进口自动许可证》向海关办理通关手续。进口列入《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旧机电产品,进口单位凭《进口自动许可证》和《入境货物通关单》(在备注栏注有“旧机电产品进口备案”字样),按海关规定办理通关手续。

《进口自动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同

旧《细则》规定,“《自动进口许可证》有效期为一年,某些制造周期的设备可延长一年。”“在有效期内因特殊原因需要对《自动进口许可证》延期的,进口单位应当到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换证延期手续,《自动进口许可证》只能延期一次。”

而新《办法》则规定“《进口自动许可证》在公历年内有效,有效期为6个月。”“对交货期较长的产品,在有效期内需要延期的,进口单位应当持原《进口自动许可证》到原签发机构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对进口属于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产品需要和无需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的情形规定更清晰、更详细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用于国内销售或加工后国内销售的,需要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外商投资企业在外商投资数额之外以自有资金进口新机电产品以及进口旧机电产品的,需要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额内进口新机电产品,经过使用,未到海关监管年限,企业要求提前解除监管并在境内自用或转内销的,参照进口时的状态办理相关手续,需要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内作为投资和自用进口新机电产品的,无需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对于加工贸易项下进口的

进口的作价设备及加工贸易项下进口机电产品用于内销、内销产品或者留作自用的,需要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加工贸易项下进口的不作价设备在海关监管期内,原设备使用单位申请提前解除监管或监管期已满但设备不再由原单位使用的,需要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加工贸易项下进口的不作价设备监管期满后留在原企业使用的、加工贸易项下为复出口而进口的,无需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对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海关保税监管场所

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海关保税监管场所进入(境内)区外的,需要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从境外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海关保税监管场所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之间进出的,无需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从(境内)区外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供区内(场所内)企业使用和供区内(场所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转出区外(场所外)的,无需申请《进口自动许可证》。

其他需要申请的情形

一般贸易(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内销料件)、易货贸易、租赁贸易、补偿贸易等贸易方式进口属于进口自动许可的机电产品的;

无偿援助、捐赠或经济往来赠送等方式进口属于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产品的;

我国驻外机构或者境外企业在境外购置需调回自用进口属于进口自动许可机电产品目录的产品的;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

其他无需申请的情形

由海关监管,暂时进口后复出口或暂时出口后复进口的;

进口货样和广告品、实验品,每批次价值不超过5000元人民币的;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第三条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工作,由政府推动,并实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模式。

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质量监督工作,由农业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三定”方案赋予的职责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分工负责,共同做好工作。

第六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组织无公害农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第七条国家鼓励生产单位和个人申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范围由农业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确定、调整。

第八条国家适时推行强制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

第二章产地条件与生产管理

第九条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标准要求;

(二)区域范围明确;

(三)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第十条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要求;

(二)有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三)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第十一条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

第十二条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当树立标示牌,标明范围、产品品种、责任人。

第三章产地认定

第十三条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的规定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定工作。

第十四条申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

(二)产地的区域范围、生产规模;

(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

(四)产地环境说明;

(五)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六)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

(七)保证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

(八)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五条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审工作。

申请材料初审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条申请材料初审符合要求的,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级将推荐意见和有关材料上报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七条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推荐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有关材料的审核工作,符合要求的,组织有关人员对产地环境、区域范围、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措施、生产计划等进行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现场检查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委托具有资质资格的检测机构,对产地环境进行检测。

承担产地环境检测任务的机构,根据检测结果出具产地环境检测报告。

第十九条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审核、现场检查和产地环境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应当自收到现场检查报告和产地环境检测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并报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

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90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重新办理。

第四章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第二十一条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机构,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认可机构的资格认可后,方可从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活动。

第二十二条申请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认证机构提交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

(二)产品品种、产地的区域范围和生产规模;

(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

(四)产地环境说明;

(五)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

(六)有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资质证明材料;

(七)保证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

(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九)生产过程记录档案;

(十)认证机构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三条认证机构自收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之日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审核。

材料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四条符合要求的,认证机构可以根据需要派员对产地环境、区域范围、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措施、生产计划、标准和规范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五条材料审核符合要求的、或者材料审核和现场检查符合要求的(限于需要对现场进行检查时),认证机构应当通知申请人委托具有资质资格的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承担产品检测任务的机构,根据检测结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

第二*条认证机构对材料审核、现场检查(限于需要对现场进行检查时)和产品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应当在自收到现场检查报告和产品检测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七条认证机构应当自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后30个工作日内,将其颁发的认证证书副本同时报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由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第二十八条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90日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重新办理。

在有效期内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以外的产品品种的,应当向原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办理认证证书的变更手续。

第二十九条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格式由农业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

第五章标志管理

第三十条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

第三十一条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应当在认证的品种、数量等范围内使用。

第三十二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在证书规定的产品、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依法组织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等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一)查阅或者要求生产者、销售者提供有关材料;

(二)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进行监督;

(三)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进行监督;

(四)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机构的检测工作进行检查;

(五)对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产品进行检查、检验和鉴定;

(六)必要时对无公害农产品经营场所进行检查。

第三十四条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跟踪检查,受理有关的投诉、申诉工作。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转让、买卖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

第七章罚则

第三*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撤销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一)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被污染或者产地环境达不到标准要求的;

(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要求的;

(三)擅自扩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范围的。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地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责令其停止,并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罚款不得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加贴标志的产品,经检查、检测、鉴定,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各地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由认证机构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机动车;技术法规;检验监管;认证认可

中图分类号:F746.11文献标识码:A

进口农业机械是我国目前进口商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国家惠农利农政策背景下,确保农业机械消费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障至关重要。但目前进口农业机械监管涉及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各部门间的监管协调及法律法规完善等问题仍值得思考和探讨。

一、法律监管中的车辆定义

车辆、机动车、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不同的概念其定义范围也不同,既有包含又有交叉。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机动车”的定义: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2004版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所称“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是指手扶拖拉机等最高设计行驶速度不超过每小时20公里的轮式拖拉机和最高设计行驶速度不超过每小时40公里、牵引挂车方可从事道路运输的轮式拖拉机。

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技术规范中关于机动车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农业机械、林业机械方面,如四轮方向盘式拖拉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农机)较难区分,由于拖拉机生产时设计时速、是否上道路等信息与销售后使用信息无法限定,存在不确定因素,单以时速判定又容易陷入类似电动自行车与电摩区分的难题。而目前我国进口车辆中主要以汽车(整车监管)和机动车(零部件3C监管)为界定,导致进口如农业、林业整机或散件存在管与不管的难题:一是部分农林机械属于机动车,应当采取与进口汽车等其他车辆相同的监管方式;二是国内交通管理部门和农林主管部门对不同机动车的分头管理不能与进口机动车检验检疫的统一管理无缝对接,进口检验完毕仍需农机鉴定等试验,或进口仅一般项目检验没有进行“安全技术检验”,造成重复检验监管或漏检。

二、进口车辆相关要求

目前,出入境检验检疫对车辆的具体管理办法只有《进口汽车检验管理办法》,其中第十一条:经检验合格的进口汽车,由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签发“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并一车一单签发“进口机动车辆随车检验单”;对进口汽车实施品质检验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须加附“品质检验报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除汽车外,其他机动车按《进口汽车检验管理办法》第十七条参照执行:进口摩托车等其他进口机动车辆由收货人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参照本办法负责检验。而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令2009年第563号《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进口的农业机械应当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并依法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依法必须进行认证的农业机械,还应当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入境验证。

三、进口农机整车及散件的检验监管

进口农机中有整机、成套散件、散件等不同情况,具体监管要求不同,其对应的进口HS编码也不相同。以轮式拖拉机为例,首先,整车也分3C范围内和范围外产品,农机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规定的该产品范围为:以单缸柴油机或功率不大于18.40kW(25马力)的多缸柴油机为动力的轮式拖拉机。其次,整车也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属于机动车按《进口汽车检验管理办法》执行,非机动车按《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执行。再次,散件还分大散件和一般散件,大散件主要指实际为整车成套散件,进口HS编码为整车编码,一般按整车监管;一般散件即普通散件,列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机动车零部件产品目录的则需要3C认证。

需要注意的是,3C强制性认证和进口法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法规较为完善,一般按立法或指令对进口产品做技术要求,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时间短、市场经济特别是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在当时“入世”大背景下、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修改商检法时引入了种类表即法检目录的概念。国外发达国家一般淡化种类表而强调认证认可。

四、进口成套整车散件监管分析

某公司从国外进口方向盘式四轮农用拖拉机(成套整车散件/100马力,设计最高时速60千米),HS编码8701901190,该拖拉机为整车分拆成几大部件后以整车散件报检报关,拟进口后重新组装后用于国内销售,并拟争取国内农机补贴。按实际情况该批货物为整车大散件,该公司也以整车HS编码办理进口手续,应按整车检验监管,包括检验所采用的国家标准也应按整车划分。但据了解,国内东北、新疆等几大进口农机地区操作不尽相同,由于拖拉机是否属于机动车尚未界定,口岸局不能签发“进口机动车辆随车检验单”;整车(100马力)不属于3C范围,未进行3C入境验证;零部件也未按机动车零件进行3C入境验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GA 802-2008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等,部分拖拉机还属于机动车,而其相应的零配件如车身反光标识、制动软管、后视镜、喇叭、安全玻璃等均在3C认证目录内机动车零配件目录之中,属于机动车零配件目录部分的农机零件也须取得3C认证。即便不属于3C范围,上述整机或散件大部分也属于进口法检产品,仍需进口检验检疫。

而成套散件货物到达目的地后,目的地检验检疫待整车组装后按法检产品检验与农机鉴定检验造成重复检验;如按散件监管又可能使得进口机动车整车国外制造变通为国内生产。如上述进口四轮方向盘式拖拉机产地应是巴西,为整车拆散以整车编码进口,按实际整车监管即可防止不法生产商将国外制造变通为国内生产,又可防止国外生产的农用机械套取国内生产农机补贴份额。

由于操作尺度弹性大,就容易造成监管遗漏、监管重复等,不仅使得检验检疫、农机管理部门各自为政,不能相互协调,也使得进口法检和与3C强制性验证混为一谈,但对于农机产品来说,特别是未列入机动车范围的农业车辆,造成口岸局和目的地检验检疫局检验监管操作性不强。

五、对进口农业机械监管的建议

鉴于我国进口农机监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试从认证认可和检验监管客观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尽管我国相继建立并完善了认证认可组织机构体系,但仍有许多领域不符合国际化、市场化规律。使得在国际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如汽车安全认证等被美国、欧盟垄断,近年来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绿色壁垒不断增多;国内的认证认可行业分治或者说各部委分管主要受标准分治影响,其间又夹杂着行业利益。铁道有铁路的认证、卫生有医药行业的认可,民航用品认证、体育器材认证、汽车认证、消防产品认证等等,电动自行车/电摩事件的博弈、欧典地板、牙防组等事件背后,都反映了各种矛盾导致的各类认证、认可等领域里存在的混乱、不规范等局面。从一些发达国家认证认可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都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

因各国生产的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经济区域化的扩大和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的贸易障碍性影响,也影响到人身、健康和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欧盟首先制定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并就标准的实施又制定了若干个指令。根据这些欧盟指令,各国都陆续建立了统一的认证认可制度。目前,我国尚无“合格评定法”,仅有一部唯一的认证认可专门的法规,希望尽早有一部像《食品安全法》那样的认证认可的法律,从法律上规范政府各机构及产业界的行为。国家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应统一管理质检、农业等各行业认可实验室,只要是认可范围内合格评定机构,不同行业、部门应相互认可,且依据先后优先原则。特别是后WTO时代,中国作为统一大市场,进口商品应当有统一的准入机制。如上述拖拉机进口案例中,如该产品属于机动车,按机动车执行,不属于机动车的农业机械,按进口次序、按有关规定执行,涉及重复检验的,依据优先次序相互认可。

另外,交通安全法对拖拉机等最高设计行驶速度都是界定的不超过某个值,而对于超过者未予明确。无论质检、农林还是交通管理部门,在各自监管认证范围内,诸如设计时速等判定拖拉机是否机动车的重要信息,都应如车架号一样在车辆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内永久标识、不得更改,避免如电动自行车和电摩定义不清而导致管理混乱的尴尬局面。

(二)完善技术法规,尽快修改“进口汽车检验管理办法”。我国的技术法规称其为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技术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国家标准化战略中的关键所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技术法规和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日趋增强,一方面建立并完善我国技术法规体系是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建国以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发展来看,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也亟须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都已新修订出台,1999年底的进口汽车检验管理办法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进口汽车检验管理办法本身在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前;二是虽然办法提到除汽车外其他机动车按本办法参照执行,但仅此一句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布局操作性或者说操作弹性太大。应择机修订“进出口机动车检验管理办法”,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口商品应当符合我国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对于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口的农业机械检验监管尤为重要,进口的农业机械应当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无论机动车整车检验、还是机动车零部件3C验证,绝不能出现监管漏洞,我们要在各监管部门实际业务操作与完善法律法规、文件体系中持续改进。

(作者单位:1.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常州检验检疫局)

主要参考文献:

[1]进口汽车检验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2000年第1号.

[2]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9年第563号.

[3]机动车零部件3C目录清单.质检总局、认监委,2005年第137号公告.

[4]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2004年第405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主席令,2011年第47号.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4

第一条为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效益、推动环境保护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国内外环境技术贸易的发展,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产品认定(以下简称认定)是依据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经认定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布环境保护产品认定证书和标志,证明某一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环境保护产品是指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设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和相关的药剂、材料。

第四条环境保护产品认定实行第三方认证,采取自愿、公开、公正、透明、非岐视的原则。凡列入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种类名录的产品,境内外生产企业或商均可自愿申请环境保护产品认定。

第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需要,认定指南、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和认定种类名录,规定认定标志的图形式样,指导并监督环境保护产品认定工作。

第二章认定机构和检测机构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机构和检测机构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第七条从事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的机构应是被公认独立于供方和购买方的第三方机构,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具有从事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的专职技术人员;

(三)具备从事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活动所需的资金、设施、固定工作场所及其它必要的工作条件。

第八条检测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法人组织或法人组织的分支机构;

(二)符合检测机构的法定条件和具备出具公正数据的资格;

(三)具备从事环境保护产品检测的仪器、设备和人员条件,建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三章申请认定的条件

第九条申请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的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齐备的生产条件和必要的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四)生产过程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五)申请日前一年内,申请企业未受到当地环境保护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

第十条申请认定的产品应具备的条件:

(一)属于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种类名录中的产品;

(二)符合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

(三)能正常批量生产,各项技术指标稳定;

(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属于限制使用或即将淘汰的产品;

(五)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权属明确。

第四章认定程序

第十一条申请认定的企业,应按认定种类名录向认定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申请认定产品的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权属明确;

(三)申请认定产品执行的现行标准文本;

(四)申请认定产品的用户名录及用户意见;

(五)具备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一年内的产品检测报告;

(六)申请企业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日前一年内未受环境保护处罚的证明;

(七)其它申报资料。

境外企业或商提交的申请书及资料应有中英文对照。

第十二条认定机构应在30日内审查申报材料,决定受理认定申请后,向企业发出受理认定申请通知。

第十三条认定机构组织对申请认定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并对申请认定的产品随机抽样,送检测机构检测。

第十四条检测机构应依据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或标准对样品进行检测,并向认定机构提交检测报告。

第十五条认定机构对企业申请资料、现场检查报告、产品检测报告等进行审查,对通过认定的产品签发环境保护产品认定证书并报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对未受理或未通过认定的产品,认定机构应在30天向申请企业发出通知并说明原因。

第五章认定证书、标志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七条获得认定证书的企业不得涂改、滥用、转让认定证书和标志。在认定证书有效期内,可以在认定产品的包装、说明书及广告宣传中使用认定证书和标志。

第十八条使用认定标志时,应在标志图形的下方同时标印认定证书号,可根据需要等比例放大或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

第十九条认定证书有效期为三年,获证企业可在认定证书期满前90天,向认定机构提出延期申请。认定机构对复审合格的产品签发新的认定证书。

第二十条认定证书超过有效期或者其它原因获证企业需要重新申请认定时,其程序与初次申请认定程序相同。

第二十一条获证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认定机构应暂停使用认定证书和标志,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一)不能保证获证产品符合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的;

(二)转让认定证书的。

第二十二条获证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认定机构收回认定证书,责令停止使用认定标志:

(一)在暂停使用认定证书期限内,不能按要求改正的;

(二)涂改、滥用认定证书或弄虚作假,伪造文件、资料的;

(三)不再生产获得认定的环境保护产品或产品型号、规格发生变更的;

(四)使用新的注册商标或产品名称的。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获得认定的产品,各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重复认定或以其它名义收取费用。

第二十四条获认定产品的生产企业应搞好产品售后服务,对达不到认定技术要求和产品质量的,产品生产企业应负责产品改进、更换,或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否则,认定机构应暂停使用或撤销产品认定证书。

第二十五条用户对获得认定的产品在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可直接向产品生产企业反映,并提出改进要求,产品生产企业拒不承担责任的,也可向认定机构投诉,认定机构应在30天内调查、核实并处理。

第二十六条认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平、公开、科学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

第二十七条检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坚持科学、准确、真实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检测程序和检测范围进行检测。

第二十八条认定和检测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收费并不得向申请企业提出超出其工作范围以外的任何要求。

第二十九条从事认定及检测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若有、弄虚作假,不能保持公正,泄露认定产品的技术秘密,非法占有申请人的技术成果等违法失职行为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责令其限期整改或停止从事与认定相关的工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企业和用户可向认定机构提出申诉:

(一)符合认定条件要求,但认定机构不予受理申请;

(二)对检查、检测或暂停、撤销认定证书有异议;

(三)认定机构、检测机构或其工作人员有违规行为;

(四)认定工作违章收费;

(五)用户对获证产品有异议。

第三十一条认定机构应对申诉进行调查处理并给予答复。对处理结果有异议者可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收费,参照国家计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计价格1610号《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为保障本办法的贯彻实施,可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5

1、全面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制定质量建设年活动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着力开展质量振兴工作,着力抓好计量、标准、质量管理等质量基础建设,着力抓好质量诚信和质量法制建设,着力抓好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提高全市的质量总体水平和经济实力。

2、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继续深入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建立“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质量工作机制,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积极探索质量诚信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做好山东省质量管理奖的推荐工作,抓好质量教育培训、质量工程师有关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做好10类重点产品质量档案的建档工作,对10类重点产品中已取得工业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的产品全部建立质量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3、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努力培育中国名牌和更多的山东名牌。协助方圆集团争创中国名牌,力争塔式起重机产品上榜,使海阳市在中国名牌上实现零的突破。协助烟台磊磊乳品有限公司争创山东名牌。并组织好山东省服务名牌申报工作。

(二)强化监管,推动认证认可工作规范、有效

4、加强对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日常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3C认证的生产和销售行为,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有效发挥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

5、积极拓展新的工作领域。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专利纳入行业、国家标准,推动企业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工作,参与标准的制(修)订。结合山东省地方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我市具有优势项目的水产品养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更多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山东省地方标准。

6、加强企业执行强制性食品标准监管。进一步严格企业标准备案,特别是食品标准备案工作,继续组织实施标准备案质量、执行强制性食品标准、企业条码印刷质量等监督检查活动,加大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标准的监督检查力度。

7、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抓好地方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体系,积极争取第6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任务。继续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各类试点企业的培育,发挥好示范带头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提高监管工作效能,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8、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对无证生产行为的查处,确保食品企业100%取证。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的监管,督促食品小作坊100%备案并签订、悬挂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认真落实建立台帐和限制区域销售制度。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检查;加强食品定检工作;坚决执行复检和召回的有关规定,确保不合格后处理工作到位。严格市场准入,通过巡查、回访、年度报告审查等手段,促进许可与后续监管环节的有机结合,做到“有准入、有监管、有退出”。注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主体意识和监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9、加强食品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食品检验检测能力。督促食品企业坚持落实建立台账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加强食品质量问题可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开展预案演练工作,提高应对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五)巩固专项整治成果,深入开展打假治劣

10、开展对质量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组织开展家具、玩具、服装、油漆涂料和仿真饰品等烟台市五类重点产品产品质量专项整治。继续抓好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的质量监管,深入开展建材、农资等产品质量专项整治。配合烟台市局搞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公布检查结果,促进监督检查的公开公正。深入推进区域监管责任制。

(六)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努力维护生产和生活安全

11、全面强化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制,做到生产源头监管到位、设备使用登记到位、现场监督检查到位、检验覆盖到位、特种设备信息动态管理到位、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到位,全市特种设备总体定检率和登记率要达到99%以上。

12、广泛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活动。确保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特种设备运行安全。继续深化危化品企业、气瓶充装单位、小型锅炉、吊运融熔金属起重机等专项整治活动,认真解决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13、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总局《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察规定》。坚持区域监管、技术检验、安全监察、稽查执法配合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特种设备行政执法,严厉查处特种设备各类违法行为。加强对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检验行为,促进特检机构认真做好对被检单位的“三确认”工作。

(七)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监管效能

14、做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认真组织20****年生产许可证年审工作,做好水泥产品换发证和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加强证后监管,开展对复混肥、汽车制动液、涂料、蓄电池、农药等发证产品的整治工作。

15、做好国家免检工作。做好20****年国家免检产品目录申报,抓好免检产品的培育,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年内争取1个以上产品入围国家免检产品,建立我市免检产品监管信息档案,建档率达到100%。

(八)继续实施科技兴检战略,不断提升质监系统的技术支撑能力

16、加强省建机中心建设。把山东省建筑机械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建设作为大事来抓,举全局之力全面完成筹建任务,确保年内启用。

(九)提高计量监管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17、加强对民生计量的法制监管力度。进一步理顺燃气表、水表等涉及到民生的法制计量工作,明确检定关系,加大监管力度,延伸监管链条,加强对集贸市场在用衡器的监督检查,提高市场计量器具受检率。

18、强化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的服务。按照省、市局和市政府的节能目标,加大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并充分发挥节能服务队的作用,推进能源计量工作在企业的开展。

(十)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水平

19、继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机制,注重教育,狠抓监督,提升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在行风评议中力保前三名。

20、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体系,着力增强领导班子的活力,着力增强领导能力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按照上级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实施《公务员法》,积极稳妥地推进系统事业单位改革。

21、继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务群团工作。加强党组织建设;继续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贯和“两好一高”机关创建活动,加强质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行业凝聚力。

22、注重加强宣传信息工作。以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为主线,结合“3.15”、“质量月”、“世界标准日”等活动的开展,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合作,发挥金质网的网络优势,宣传质监工作的职能、成绩和形象。

四、业务工作

(一)具体事项

1、产品质量检验;

2、计量器具检定;

3、产品质量、计量仲裁检验、检定;

4、代码申办、年检;

5、标准备案、登记;

6、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无公害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

7、食品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强制认证产品管理;

8、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9、行政执法;

10、受理产(商)品质量、计量申诉、举报。

(二)办事依据

(三)办事程序

1、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人员持抽样单和工作证到企业抽样、办理抽样手续--出示收费许可证、告知收费标准--样品检验--出具检验报告--报告寄发给企业--企业如有异议,在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天内提出--与被检验单位协商复检--复检完毕十五天后、三十天内凭抽样单、单位介绍信领回余样--对检验不合格且企业未有异议的,在企业收到报告十五天后依法处理。

责任部门:质检所

2、计量器具检定:计量检定人员对企业送检器具或到企业现场进行检定--出具符合要求的检定证书--企业取回所检器具。

责任部门:计量所

3、质量计量仲裁、委托检验、检定

(1)仲裁检验、检定:申办单位(个人)提交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告知申办单位(个人)是否受理--受理后及时办理受理手续--组织仲裁检验、检定--出具仲裁检验报告、检定证书。

(2)委托检验、检定:委托单位(个人)办理委托手续--同意后接收样品或到企业抽样、告知收费标准和检验周期--对样品进行检验、检定--出具符合要求检验报告、检定证书--残余样品返还。

责任部门:质检所、计量所

4、组织机构代码、IC卡办理:申请单位填写申报表并提交有关资料--资料审核后录入微机--赋码、制证、发证、领取IC卡。

责任部门:标准科(在行政服务大厅办理)

5、标准化管理

(1)企业标准备案:企业提出备案申请并提交标准文本、备案单、企业标准编制说明、产品检验报告、标准审查纪要、代码证书复印件等有关资料--组织资料审核、标准修订、备案手续并登记--企业标准。

(2)企业标准登记:企业填写执行标准登记申请表--审查企业产品是否执行现行有效标准、标准是否备案、执行标准内容是否完整、正确--办理企业标准登记手续。

责任部门:标准科

6、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无公害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发动宣传企业—指导企业填写申请表—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初审—上报上级部门。

责任部门:质量科、标准科

7、食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及3C认证产品管理:组织企业办理食品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获证企业保持法定条件—组织获证企业进行年度审查—上报初审材料。

责任部门:质量科、食品科

8、特种设备管理

(1)特种设备施工审批:申请单位提交安装许可证、施工合同、施工总图、施工方案以及特种设备的出厂证明、图纸等有关资料--组织资料审核--办理批准手续。

(2)申办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申报单位提交特种设备出厂技术资料、安装质量报告等有关资料--组织资料审核--办理发证手续。

责任部门:安全监察科

9、行政执法:执法人员(至少两人)持行政执法证对企业产品质量、生产许可证、计量、标准、特种设备等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查处。

责任部门:稽查队

10、产(商)品质量、计量申诉和举报:申诉举报单位(个人)提供书面申诉材料及有效证明材料(也可电话申诉举报),办理登记手续,受理的申诉举报进入依法调查处理程序。

责任部门:稽查队

(四)办理时限

1、质量、计量委托检验、检定在双方协商期限内出具检验报告、检定证书。

2、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在5天内出具检定证书。

3、质量、计量仲裁检验、检定在3天内告知是否受理。

4、办理代码证书材料齐全,3日完成发证工作,IC卡在7天内由省质监局邮寄。

5、企业标准备案自受理之日起3天内完成。

6、企业标准登记当日办理。

7、商品条形码办理受理之日起15日内完成。

8、锅炉等特种设备施工审批3天内完成,办理锅炉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3天内完成。

9、行政执法属现场处罚范围的按《技术监督行政案件现场处罚规定》执行;属立案的按《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的规定》执行,在三个月内结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结案的,报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后,适当延长办理期限。

10、申诉举报在3天内给予答复或予以受理。

(五)各部门电话号码

(六)、办事纪律

1、严格执行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依法管理,按工作程序办理公务。

2、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廉洁自律,遵章守纪,不谋私利。

3、热情服务,礼貌待客,工作认真负责,办事不推不拖,注重时效,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公务。

4、各项工作按物价等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使用票据规范。

违反上述规定者,根据情节轻重、影响大小给予诫勉、行政处分、辞退,直至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七)、监督投诉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房产交易 产权证 逾期 责任

根据《合同法》和《房地产管理法》,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房地产商)不仅应当按期交付符合合同约定的商品房,而且应当自行或协助买受人(业主)办理产权证。现实之生活中,经常出现办证逾期问题,而买卖双方往往对逾期原因、责任主体或责任形式产生纠纷。

一、案情简介

2006年初某地产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房地产商)与买受人(下简称业主)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业主向房地产商购买位于某小区的商品房56.98平方米,房价款总额241794元,双方约定2006年底交房,若房地产商逾期交房按日万分之五支付违约金,若业主未按时交付房款,也应承担万分之五的违约金,合同签订后,业主在约定期间内一次性全额支付房款,但因各种原因,房地产商一直未能按期交房。2008年12月19日,已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房地产商与业主又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合同约定,房地产商应于2009年4月28日前交房。双方直到2009年3月方完成交房手续。

房地产商在与业主订立售房合同后,双方于2009年2月18日在汕头市某区土地房产交易管理所对该房产进行交易确认,房地产商为免除自身的一些后续责任,单方面拟定《合同补充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据业主反映,该补充协议业主均没有认真阅读,也未能明确理解其真实意思,特别是其中的第六条规定:“出卖人将于本项目办理完成综合验收手续和项目总确权后90天内办理权属登记,出卖人将办证资料报产权登记机关备案后即完成了出卖人办理权属登记的义务,因买受人未能按时交纳购房款等原因未能取得房屋产权证的,出卖人不承担责任。买受人不得以因出卖人原因导致买受人未能于本项目办理完成综合验收手续和项目确权后90天内取得房屋产权证为由要求退房,但出卖人应向买受人支付已付房款的日0.01%且不超过已付房款百分之一的违约金,并继续协助买受人取得房屋产权证”。更有甚者,其中有一业主与房地产商签订的补充协议,竟然约定若无法按期办理产权证,房地产商应承担已付房款的日0.01%且不超过已付房款万分之一的违约金,则对一套价值30万的房产来说,房地产商不管何种原因,无法正常办理产权证,最多承担30元的违约金,这样的补充条款让人匪夷所思。业主一致认为,该条款显然是霸王条款,侵害了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应予撤销,因此引起纠纷。

二、责任分析

此类案件中,业主均与房地产商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应视为有效的合同,该合同2009年2月18日经过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的交易确认,应视为确权完成。《合同法》第8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1.对房地产商逾期交房违约责任的追究。有部分业主在明确知道房地产商无法如期交房后,即向房地产商提出按照日万分之五支付违约金的要求,后经与房地产商协商,一次性得到违约赔偿,一部分业主至今未提出主张赔偿违约金,距今已超过2年时间,应该视为超过法定的2年诉讼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的:“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表明,我国一般民事诉讼的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也就是说,自房地产商违约之日起,业主应积极着手准备启动法律程序,不可超过2年,如果超过2年时间,则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胜诉机会。所以,这部分业主目前主张追究房地产商逾期交付房产的违约责任的诉讼请求,将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当然,如果业主有证据证明在合同约定的交房日期届满后两年内其曾经向房地产商主张过权利。

2.对房地产商逾期办理产权证的责任追究。逾期中的“期”实质是合同约定的办证期限,也是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始期。《解释》第18条规定:“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据此,办证期限首先由当事人自由约定,无约定期限则适用法定90日。该90日是买受人取得产权证书的最长期限,逾期则由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但此规定与现行办证制度严重脱节,加重了出卖人的责任。根据《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第16、26和27条:新建的房屋,申请人应当在房屋竣工后的3个月内向登记机关申请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登记机关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7日内应当决定是否予以登记;登记机关应当在受理登记后的30日内核准登记,并颁发房屋权属证书。显然,出卖人完成初始登记最长需要127日,买受人申请转移登记和登记机关核准登记以及颁发证书需要更长时间,此时已经远远超出解释确定的90日,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势在必然。为此,出卖人经常事先在买卖合同中拟定较长的办证期限,以降低承担违约责任的可能性。在上述纠纷案件中,房地产商在补充协议中约定,若无法按期办理房产证,则承担日0.01%的违约责任,但以所交付款百分之一为限。笔者认为,该约定显失公平。房地产商无法如期办理产权证,构成违约事实,双方约定日0.01%虽然看似略低,但毕竟还是双方同意签署的,应对此违约金标准予以承认有效,但是,违约金以所交付款百分之一为限是霸王条款,严重侵害业主的合法权益,如业主事后对此存在异议,应当予以撤销。因为,未约定事实是连续的,若按照“以所交付款百分之一为限”规定违约金,则房地产商就肆无忌惮,以一套房子人民币241794元为例,房地产商承担人民币2418元后,不管8年、10年或更长时间内不为业主办理产权证,都没有任何违约风险,这将加大对业主的伤害,不利于纠纷的解决,故该违约金封顶的做法应予撤销。

3. 由于登记机关原因造成办证逾期的,业主可以向登记机关请求赔偿。对业主损失应当坚持全面赔偿原则,其无辜遭受损失,房地产商不承担赔偿责任,办证机关也不承担责任,业主的权益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这将严重违背公平正义原则,故业主可根据《民法通则》121条,请求登记机关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上,可以适用《解释》17条第3款,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公布或者有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同地段同类房屋租金标准确定。

4.因测绘机构原因造成办证逾期,房地产商不承担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121条,因测绘机关迟延造成办证逾期的,房地产商应当向业主承担违约责任,出卖人与测绘机构的纠纷可以按照委托合同约定解决。但应当注意的是,在《房产测绘管理办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实施前,测绘机构多属于登记机关的附属,测绘亦属于行政行为,测绘机构迟延造成办证逾期很难归结为“出卖人原因。”

三、案件启示

上述案件所发生的纠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使广大业主在购买商品房过程获得一些启示。笔者认为,为减少购房中发生的纠纷,双方应着重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目前房地产商很多都是证件不全的,但是很多业主都不知道从何告起,而自己的维权之路也比较困难,甚至有的业主连商品房需要的五证都不清楚就糊涂的交了房款。开发商销售商品房要具备的五证就是: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上述证件缺一不可的。房地产商义务包括:完成初始登记、发出办证通知和进行必要协助,但对登记机关办事不力和业主申请迟延难以左右和干预,故“出卖人原因”应当限定在其未履行自身义务而造成买受人办证逾期的情形,包括:申请初始登记迟延;初始登记材料不完备;建设项目违法不能取得规划、用地等手续;擅自变更规划设计;未及时通知买受人等。登记机关原因包括审查失误、工作拖延等。

第二,没有拿到产权证,如何维护权利。《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商品房购买人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协助买房人办理产权人是他的法定义务。

第三,虽然目前法律对于商品房纠纷有了很多规定,但是我们绝不能有侥幸的心理,应当时时有法律意识,在购房时尽量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书面约定,特别是违约条款一定要写清楚,以防止责权不清带来的隐患。如何维护业益,最重要的是看当时签订合同的约定条件是什么,是怎么约定的。如果房地产商违反原来合同约定的条件的话,实际上我们认为他是一种对合同违法,他违反了合同约定,如果这两个都违反的话,我们认为作为业主可以通过向法院的方式,以诉讼方式要求房地产商承担相应责任。

第四,至于说是否能够向房地产商争取双倍索赔,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一个证据,作为业主来说必须有证据房地产有欺诈行为,要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就是说只有房地产商具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9条规定的行为的情况下,业主才能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房地产商进行双倍赔偿。

第五,由于登记机关原因造成办证逾期的,买受人能否请求赔偿?笔者认为:对买受人损失应当坚持全面赔偿原则,其无辜遭受损失,出卖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办证机关亦不承担责任,买受人保护将出现真空,严重违背公平正义原则,故买受人可根据《民法通则》121条,请求登记机关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数额上,可以适用《解释》17条第3款,按照有关主管部门公布或者有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评定的同地段同类房屋租金标准确定。

第六,业主还要注意自身应尽的义务,对于自己义务的实际履行应保留相应的证据。业主原因包括申请迟延、办证手续不完备、未缴纳相关税费等。从举证角度出发,业主提供办证逾期的初步证据后,转由房地产商对“非出卖人原因”举证,举证不能或证据不力则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七,如果业主采取法律的途径解决逾期办理房产证问题,还要注意诉讼时效,只有在规定的期间内提出的请求才受到法律的保护。

总之,不管是房地产商或者是业主,均应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理念,公平合理地处理房地产交易中的各种问题,一旦出现纠纷,应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合法、及时、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共同构建和谐的建议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林辉. 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若干问题探析(下)[J]. 仲裁研究, 2010,(02) .

[2]彭锦季,李咏梅. 商品房“权证登记”的法律风险规避[J]. 中国西部科技, 2004,(07) .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7

(一)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发展背景

1.国际背景:全球有机认证制度日益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有机农业市场兴起和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各地开始关注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纷纷建立符合自身实践的有机认证体系,特别是1980年全球性民间团体IFOAM①制定并首次了关于有机生产和加工的基本标准,对协调世界范围内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发挥了巨大作用,逐渐形成了世界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区域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多层次认验证体系,全球有机农业认证制度趋于成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产业背景:台湾地区有机农业保持快速增长。台湾地区有机农业始于1986年。经过多年探索,1995年各地区农业改良所开始开发推动民间有机栽培,积极促进有机农业从政府主导模式转入市场引导模式,从小规模有限试点阶段转入较大规模全面推广阶段。由于有机食品所具有的环保性、生态性和健康性,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都非常支持发展有机农业,客观上促进了有机农业快速增长,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逐渐成为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岛外丰富多样的有机食品源源不断流入,这引发了对有机农业质量管理的强烈需求。

3.市场背景:信息不对称导致柠檬市场形成。台湾地区耕地面积少,有机农业整体上属于小农制度,多数农民的经营方式仍维持传统作法,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管理,生产效益不尽人意。在缺乏认验证的情形下,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可能导致生产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造成市场上常有鱼目混珠情况发生,“柠檬市场”的形成整体上降低了市场的诚信和有机食品的质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对有机认证产生了客观现实需求。为了促进有机农业正常发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认验证,初期由各区农业改良所负责办理验证及标章核发等,随后把验证与发章工作转给民间团体,政府专门负责宏观监管和制度完善,政府与民间共同促进有机农业认验证体系发展。

(二)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演进阶段

相较德、美、日等先进国家,我国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制度起步较晚。1995年4月,“农委会”召开两次会议,分别讨论了制定有关有机农产品认证方式的行政法规和有机产品标志设计事宜,这才开启了台湾地区有机认证发展的大门。

1.初步探索阶段(1997~2005)。为配合有机农业民间推广,1997年台湾地区当局制定颁布了《有机农产品标章使用试办要点》,作为各农业改良场、茶叶改良场办理验证及标章核发等工作的依据,是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验证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在这个阶段,台湾“农委会”、农粮署、农林厅等当局管理部门作为主要推动方,在建立、完善有机农业认验证体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一是成立了一批验证机构。财团法人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有机农业产销经营协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等民间团体相继成立,成为农委会审核认可的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二是颁布了一些制度规范。继1997年“试办要点”出台后,1999年又公告“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准”、“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辅导要点”、“有机农产品验证辅导小组设置要点”等规定,以利于规范有机农产品栽培生产,有章可循,确保质量(翁伯奇等,2002);2003年公布实施“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资格审查作业程序”等规定,作为政府辅导及推动有机农产品验证制度的依据,初步形成了覆盖面较广、操作性较强的制度体系,为开展验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三是开展了认证体制探索。1997~1999年“农委会”委托各区农业改良所负责有机验证、辅导与推广工作,2000年后开始辅导民间机构办理验证,而政府部门专注于制度建立与监督,特别是对于认验证机构专业水平的审核。尽管台湾地区有机认证取得巨大成效,大量规范、制度等认证要素初步形成,“有机认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由于在法律层面仍属空白,对“有机”造假行为的打击缺乏明确依据,导致各种未经有机验证却自我标榜有机的农产品在市面上大量出现,一些打着有机旗号的“天然”、“自然”、“无毒”等标牌纷纷现身,这些乱象迫使台湾地区进一步增强完善有机认证体系的信心和力度。

2.规范完善阶段(2005~)。在各要素初步具备的条件下,台湾农政部门针对前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推动认证体系建设,使认证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一是整合有机标章。2004年召开的“CAS②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推行整合会议”确定CAS优良农产品证明标章认证及验证体系组织架构,2005年台湾地区农粮管理部门连续三次召开CAS标章作业筹备会议,并研制出CAS标章手册。2006年公告了CAS有机农产品品质规格标准、标示及标章使用规定,为有机农业认证建立了统一、公信力较高的标章。二是健全有机立法。2007年1月,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有机农业”及其产品即纳入政府的法律规范,从此以后“有机”二字受到法律的严格保障,在台湾地区不能随便使用“有机”二字,只有经过“农委会”资格审查的认证机构认证后的农产品或再制品才能贴上“有机”标章。这推动了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发展的进程。三是强化进口认证。为加强对进口有机农产品的管理,2007年7月台湾地区颁布实施“进口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管理办法”,2009年又公布“有机农产品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并重新修订“进口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管理办法”。同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瑞士、智利、墨西哥、阿根廷等订立相互承认协议,积极发展有机同等性国家或地区,提升台湾地区有机认证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口有机认证体系的建立,使台湾地区有机认验证管理进入新纪元,标志着台湾有机认证体系与国际的全面接轨。随着有机认证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台湾地区与认证有关的有机农业知名度大大提升,如“优良农产品(CAS)”、“农药检验合格证(GAP)”、“观光农园”、“优质米”和“安心蔬菜”等,都是广受生产者或消费者信任的产品,为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的现状与特征

(一)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的现状有机认证在台湾地区已被公认是一种依赖系统,是生产者的一种荣誉,是对农产品品质的一种肯定,是对农产品销售的信任和保证并使消费者辨别真伪的依据。目前,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体系由四部分构成:审核机构、认证机构、辅导体系、进口认证体系。

1.审核机构。“农委会”负责办理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认证审核,凡是申请有机农业验证业务的机构,或增项评鉴、重新评鉴的验证机构,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认证作业要点”提出申请。“农委会”主要对申请机构的验证稽核人员、技术专家、实验室检测能力等重点指标进行审核,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能力应由国际认证机构(限已签订实验室认证领域多边相互承认协议者)认可,或由“农委会”经评鉴程序认可。只有通过审核程序的机构,才具备资质开展有机验证业务。

2.验证机构。通过“农委会”认证及授权办理有机农产品的验证机构,依据“有机农产品管理作业要点”及“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等相关法规,受理有机农户的验证申请,开展有机农产品的验证工作,使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行销过程符合有机规范。目前,“农委会”已认证的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13家,其中12家是有机农粮产品,1家是有机畜产品。截至2011年底,这些机构验证有机合格农户2302户,验证面积5002公顷,包括水稻、蔬菜、果树、茶树及其他作物等有机农产品,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保障。

3.辅导体系。为辅导有机农产品验证工作,“农委会”依据“有机农产品管理作业要点”规定,设置“有机农产品(作物)验证辅导小组”,负责制订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作物)、审核有机农产品验证团体申请案及监督、考核验证团体验证工作的执行情况等;“农委会”所属的各试验改良场所则负责有机农场生产技术辅导等;验证机构负责生产者教育培训、环境和农地无污染标示、检附生产计划等,强化对有机农业过程监管。例如,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生产协会任务包括为会员提供信息、协助解决会员生产问题、研发推广新技术、执行产品验证等,为会员有机农户提供比较系统的辅导服务。

4.进口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进口农产品、农产加工品须经主管机关公告之全岛或国际有机认证机构(组织)认证的验证机构验证及台湾主管机关的审查,才能以有机名义在市场上流通,未依规定办理者将被依法查处。进口有机农产品验证有两种方式:第一,由“农委会”核查岛外验证机构验证产品,对订有双边相互承认协议的地区或具有国际公信力的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给予免检;第二,由“农委会”认证的岛内验证机构赴岛外进行验证产品后,粘贴岛内有机农产品证明标章或标示为有机农产品。

(二)台湾地区有机认证体系的特征

目前,有机食品生产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一致,总体上呈现“标准化、全球化、法制化”的态势,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和理解的差异,各国或地区有机认证体系构成仍然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就台湾地区而言,其有机认证体系表现出以下特征:

1.认证方式多样化。在世界有机运动联盟IFOAM体系认可之下,有机农业的认证方式包括两种:第三方认证和参与式认证。④鉴于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规模较小,远远低于美国农场平均规模250公顷以上的水平,在有机农业发展之初相关认证全部是参与式认证,由协会或基金会为农户会员提供认证。例如,2001年前,台湾地区只有四家管理当局委托的认证机构,全是基金会或协会等民间组织,农户以会员身份加入这些机构,享受其相关认证服务;此后,随着认证资质向民间开放,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全台有机认证体系的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底,全台湾地区13家认证机构中有7家是民间协会、基金会等团体组织,2家是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类第三方认证机构4家。

2.认证机构发展快。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有机认证机构发展较快,数量相对较多,比如德国1999年有机农业达到36万公顷,其境内认证单位50多家;美国从事有机生产的农场超过3万家,且各农场面积以250~300公顷居多,全美认证单位84家。相比之下,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耕种面积不过5000公顷,但仅岛内认证单位就达13家,平均每385公顷有机农业就有1家认证机构。除此之外,台湾地区还认可一些具有国际公信力的机构认证。单纯从数量上看,台湾地区有机认证机构几乎与大陆相当,可见近几年来台湾地区认证机构发展非常迅速。

3.管理当局与民间互动。认证检测经常与管理当局打交道,各种成本非常高,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与协会等机构对认证的参与程度非常深。从台湾地区来看,由于其特殊的政治体制,有机认证参与主体还不完善,如环保部门和地方参与有限,但农业部门和协会等民间团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如“农委会”负责制定相关法规,而民间团体则开展相关研究并营造一些宣传、推广声势,配合管理当局执行有关认证要求。

4.认证标识等级细。台湾地区农产品分级设有全有机级和准有机级(主要是多年生果树、茶树),而各验证机构在设计标章时又进一步细化,形成一系列清楚醒目的标章族,每种标章都有特定的内涵,这使消费者能清楚地了解产品的有机特性。以MOA为例,其认证标章分为三种:MOA自然农法标志、MOA自然农法标志转换期间标志、MOA自然农法标志移行栽培标志。这些标识不仅适用于台湾岛内产品,也适用于从岛外进口的产品。

5.认证监管单一。德国认证监管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而验证机构则包括全球性认证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全国有机农业协会联盟(AGOEL)和生态农业基金会(SOEL)等全国性认证组织和地区性认证组织,构成一种多层次、多系统的认证监管架构。相比之下,台湾地区认证体系比较简单,由台湾地区最高农政单位全权管理,地方管理当局并未实际参与认证管理工作,是一种完全扁平化、单一化的管理体系。这种状况与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现状是相适应的,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管理层级,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台湾地区有机农业认证的推动策略

(一)管理当局负责培育与推广

有机农业标榜不用化肥与农药,相比“传统农业”所耗人力与金钱成本都较高,在有机农业发展初期阶段政府承担认验证工作的培育,直到2001年有机农业步入正轨后,有关验证工作才逐渐向民间开放。而且,为鼓励农户申请有机验证,“农粮署”对通过有机认证的农户补助验证过程所需之水质及土壤检验费每件4400元、产品检验费每件6300元及验证费每户最高20000元,这使得农户申请有机验证实际负担费用仅数千元;为鼓励农户从事有机栽培,对验证通过者核发每公顷5000元奖励金。此外,针对市场上出现的假有机现象,管理当局不断砸钱作公益广告宣传,提醒民众提高对有机标章的辨别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

为了推动有机认证,台湾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规范、认证验证规范、相关作业程序等,甚至对标章使用等细微之处也制定专门规范,大大小小规范文件超过20多个,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严密而科学的有机认证法规体系。除了这些明显的规章制度外,台湾地区还注重认证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如为避免收费过高,影响农户申请验证意愿,“农粮署”专门制定规则,设定验证收费上限,其中个别验证费用上限为20500元,团体验证费用以10人为例上限为42500元。总体来看,台湾地区有机认证法律法规不仅详细,而且可实施性强,这是整个有机认证体系不断趋于规范、完善的重要前提。

(三)充分发挥民间的力量

在台湾地区有机认证发展过程中,各地有机农业协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机农业协会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各种培训等服务,协调农户、生产与市场间的关系,在克服各自为阵,整合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销售优势,形成一致对外的合力等方面作用重大。此外,协会与会员双方利益一致,由协会为会员提供验证服务,又不以盈利为目的,能极大地降低验证成本,鼓励农户主动申请有机认证,同时协会对农户拥有信息优势,消除了第三方验证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有效保证验证结果的准确性。

(四)制定详细的责任体系

台湾地区对有机认证各方的责任界定比较详细。对农政单位而言,其负责对象为整个有机农业,包括监督、辅导验证机构,协助检验及其他资源整合,奖励有机栽培,协助有机产销体系,倡导有机正确观念等;对认证机构而言,首先要建立比较完整的认证操作制度,落实农政部门出台的有关制度,并积极开展与农户的访谈、操作及资材检查、纪录、文件,还要负责开展农户教育,提升农户诚信理念以及关心、信赖有机农户,协助有机理念之倡导推广等。各方责任划分清楚,增强了各方对自身工作的目标性和责任感,也为社会对认证各方进行监督、质询提供了依据。

(五)实施科学的惩罚制度

一段时间内,台湾地区有机农业缺乏立法支撑,对于验证单位、生产者、加工方及销售方的违规均无处罚条款,直到2009年初《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重新修正,台湾地区有机认证正式获得了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保护,建立起一套从警告到公告比较完善的惩罚制度。一是预先警告。通过宣传法律法规,引起生产者、销售者对遵守有机规则的重视,建立预警机制。二是禁用标章。法律严格规定从事有机农业生产、销售必须取得认证机构的验证标章,未经认证的农产品不但不能冒用CAS有机标章,甚至不能在包装商品品名时使用“有机”字样。三是取消资格。对于已取得CAS有机标章的产品,在管理当局抽检中被发现不合格,则产品必须下架,而且还会抽回其有机标章及验证资格。四是罚款。对违法使用化学肥料或农药行为,通常罚款新台币30000~150000元,多次擅自使用有机产品标章最高可罚100万元。五是公告身份。依据违规情节严重程度对外公布农场身份,这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农场的信任度,对农场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启示

目前,上海有机农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但市场上已经大量充斥着各种标榜为“绿色”、“无污染”、“天然”等标识的食品。因此,学习、借鉴台湾地区认证体系的成功经验,有利于加快上海有机农业发展。

(一)更新发展理念

与台湾地区相似,上海是一个资源约束型城市,传统农业的过度发展正引起日益严重的环保、生态和食品安全问题,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必然趋势。但是,有机农业发展关乎重大,不应走传统产业“先乱后治、先量后质”的老路,应一开始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建立严格的认证体系,消除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度,切实为有机农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统筹监管体系

有机农业涉及农业、环保、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部门之间各有法规而又各不衔接,农产品质量管理一直落不到实处。而有机农业质量管理是专业性、法规性、关联性和连续性强的行政职能。可借鉴德国黑森州农林自然和消费者保护局或者台湾“农委会”模式,将有机农产品质量管理作为政府专门职能确立,赋予一个既有专业权威、又有行政法制权的独立职能部门。在目前没有专门部门行使这项职能前,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共同立法、联合协调。

(三)加强政府扶持

政府应重视有机农业发展,充分认识到有机认证对有机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机认证发展。首先,完善法律体系,包括有机农业基本准则、有机认证操作流程、标准等既有宏观指导性、也有具体操作性的法律、规范。其次,对认证费用给予财政支持,降低有机农户认证成本,提高农户认证积极性,促进认证事业发展。此外,加强有机认证宣传,提升消费者对有机认证的认可度和有机标识的辨别能力。

(四)健全行业协会

“农会”是台湾地区农业有特色的制度之一,是中小农户重要的辅导机构,是受管理当局委托开展有机认证的首批机构,是台湾地区有机认证体系的主体力量。鉴于此,有必要健全类似行业协会职能,提高协会的民间性,逐步弱化准管理当局职能,从而增强协会自治功能、服务功能;赋予协会相应的认证资质,通过政策激励和财政扶持不断增强其公信力,使其成为中小有机农户专业认证机构。

(五)强化独立认证

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篇8

海口市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了促进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是指产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加工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经批准可以使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产品,包括蔬菜、瓜果、畜禽及其产品、水产品等。

第三条 海口市农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市计划、财政、质量技术监督、卫生、环保及工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市农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市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管理工作。

第四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应当以推进农业标准化为导向,通过改善生产基地环境,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农用生产资料使用管理,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推行安全卫生质量监督。

第五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经营,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约束和行业自律机制,重点监控加工、流通环节,完善各类市场内部安全卫生质量管理责任制,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第六条 本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制定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发展规划和计划,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从事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的生产经营者应予以必要的经济、技术、政策扶持,促进无公害食用农产品事业的发展。

第七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有关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知识的宣传,提高市民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意识。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政府部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监管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对生产、经营无公害食用农产品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第八条 各区、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规划和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制定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

第九条 符合国家、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和规划要求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可向市农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由市农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后,报送有关部门授予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证书。

第十条 农林水利、环保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十一条 禁止向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和其他生产场所排放重金属、硝酸盐、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放射性废水和未经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或者倾倒、填埋有害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二条 在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生产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省和本市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使用肥料、农药。鼓励科学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地膜等生产技术。

在无公害畜禽、牛奶、水产品生产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省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使用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第十三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活动中,应当建立安全卫生质量记录规程,如实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以及防疫、检疫等情况,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其他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场所也应当参照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方式,记录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

第十四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应当对其生产的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实行安全卫生质量检验,并提供产品合格证明。

经初级加工、有包装的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应当在产品包装上标注产品的加工单位和原生产基地。

第十五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应当就其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状况向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做出承诺。

第十六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个人申请使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标志的,应向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后,报送有关部门授予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标志。

获得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标志后,生产企业、经销企业和个人可以按规定在其产品或者产品包装上标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标志。

第十七条 未经申报和专门机构认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用农产品证书和标志。

第十八条 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对畜禽实行计划免疫,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养殖业生产的畜禽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饲养和流通的畜禽及其产品的疫病监测。

本市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检疫。经检疫合格的畜禽及其产品,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检疫合格证明,畜禽产品同时加盖或者加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

第十九条 畜禽饲养场、屠宰场、肉类联合加工厂发现经检疫不合格或者病死、死因不明的、染病的畜禽及其产品,染病畜禽及其排泄物应当主动送交指定的化制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条 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活动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使用甲胺磷等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孔雀石绿等禁止使用的物质作为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三)使用假、劣兽药、将人用药品作为兽药使用或者违反规定使用兽药;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应在批准设立的下列经销场所销售:

(一)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无公害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

(三)无公害食用农产品超市配送中心、连锁店;

(四)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连锁店内的无公害食用农产品专营点(柜、台)。

第二十二条 市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应会同市农林水利主管部门、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发展规划,提出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的建设计划和管理办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在制定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建设计划和管理办法时,应当征询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相关行业协会的意见。

第二十三条 经营者设立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从事经营的,应当遵照国家关于设立企业的法律规定和农产品市场的设立条件,取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畜禽及其产品经营场所还需取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发放的动物防疫合格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 有关政府部门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的开办者告知其应当遵守的相关法律规定、行为规则和法律责任。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的开办者应当就其经营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问题,向有关政府部门做出承诺,保证达到安全卫生质量的要求,并就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予以先行赔偿。

第二十五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的开办者,对进入本场所的经营者的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状况负有管理的责任,并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立安全卫生质量制度,配备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二)建立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流通档案;

(三)开展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检验,按规定索取产品及原料检验合格证明;

(四)组织有关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各类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的开办者可以通过与经营者签订安全卫生质量协议方式,明确安全卫生质量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的开办者应当在场内的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设立。

第二十七条 鼓励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向社会推荐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并实行优质优价。鼓励和引导超市、连锁商业企业优先经销无公害食用农产品。

第二十八条 建立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监督检测机构,为执法监督活动提供专业检测数据。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应当配置安全卫生质量检测设施,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并建立相关的检测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其他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可以自行进行产品检测,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检测机构进行产品检测。

对于检测为不合格的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检测者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止其出售和转移,并及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九条 凡进入本市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销场所销售的产自外地的农产品,应当由产地出具检疫、检测报告等合法凭证,接受经授权的检疫、检测机构的抽检。

第三十条 对经营过程中不合格的食用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关于生产环节产品无害化处理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经营中安全卫生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予以公布,提示消费者采取相应的识别措施。

第三十二条 禁止销售使用过甲胺磷等剧毒、高残留农药的蔬菜、瓜果产品,含有瘦肉精等的有害畜禽产品,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禁止销售和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其他农产品。

第三十三条 举办重大公共活动、重要会议除采购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外,具体承办单位应当将所购农产品抽样送交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林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予以处罚。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和第二十条第(二)、(三)项规定的,责令停止使用,情节严重的,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项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六)未经申报和专门机构认定,使用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用农产品名称或标志的,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上述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农林水利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按规定相应取消行为人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志或无公害食用农产品标志。

第三十五条 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经济贸易、环保及工商等管理规定的,由各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分别给予处罚。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在对无公害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管理和监督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的,由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海口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xx年7月15日施行。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如何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主体应当具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条件,具有组织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承担责任追溯的能力。从20xx年5月1日起,不再受理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非生产性的农技推广、科学研究机构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必须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灌溉用水(畜禽饮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要求,产地周围3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企业,蔬菜、茶叶、果品等产地应远离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集中连片、产品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规模。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范围,严格限定在农业部公布的《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内。从20xx年5月1日起,凡不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范围内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一律不再受理。

上一篇: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公务员考察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