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时代青年》

时间:2022-10-28 06:52:57

我与《时代青年》

我是1952年冬天读小学五年级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到初中读书后不久团的名称就改为了现在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轻时影响我成长最大的就是团组织和青年报刊。读高中时经常阅读的报纸就是《河南青年报》,那时《河南青年报》上不断介绍长葛三中(即现在的尉氏三中)勤工俭学的文章,团省委书记张学清和团省委学校部长王迪的文章对我成长影响很大思想好,学习好,劳动好,做一个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是我的第一志愿这就是那个时代青年的最高理想。

1964年秋,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团省委工作,正逢《河南青年》杂志再次复刊,O向玺同志兼任总编辑。《河南青年》1949年6月14日创刊,前3期刊在《河南日报》的专版上,从第4期开始省委青委决定办一张4开4版公开发行的《河南青年》周刊。1978年3月我以省委工作组成员的身份,再次调到团省委,1979年初团省委决定恢复《河南青年》杂志,让我和范文章(现《青年导报》社社长,总编辑――编者注)负责筹备工作。第1期即将进入排印时,团省委又调老报人陈鹤翔全面负责《河南青年》杂志社的工作。我作为鹤翔同志的副手一直干到1984年6月离开。从此我的后半生和新闻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

《河南青年》(即现在的《时代青年》)是“”结束后我省复刊最早的刊物之一,在这之前,我省公开发行的刊物只有《奔流》、《河南教育》,《向阳花》。作为团省委的机关刊物除了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和共青团的大政方针就是要宣传团的工作、活动和团的基本知识,还要给青年以正确思想、知识、文化的启迪,满足那一代青年对文化、科学知识,思想修养的饥渴,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在杂志上开辟了高考辅导知识专栏,每期分量都很重,都是请郑州开封,洛阳等地的高中有经验的老师写的辅导材料很受青年和高中教师的欢迎。再就是满足青年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不仅发表采访著名作家曹靖华、姚雪垠、魏巍、李辈、刘知侠、冰心、杨沫等成名的经历,还刊发了大量来自基层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处女作,为他们自学成才提供一方天地。其三是为了普及书法知识,不仅介绍名家名作,还把《河南青年》的刊名

由原来的书法名家题写,改为在社会上公开征集,让书法爱好者去题写,择优录用,一期一换,比中原第一届书法大赛还早一年多,这对推动我省书法创作为如今河南成为书法强省奠定了基础。如此采用刊名题写的办法在全国是没有先例的。不仅如此,每期都在封二上刊登青年自己创作的书法佳作社会反响很好。封三每期都要刊登精美的邮票和火柴盒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初期的民间收藏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青年刊物要敢为天下先,凡是看准了的就要敢于直言。在刘少奇没有公开的一年前,我从自由来稿中,发现一篇写思想修养的杂谈,文字写得虽不怎么好但这个题目出得好,我们在原作基础上重写,文中不仅正面提到刘少奇和他的《论共产党员修养》

还引用了《修养》中的一段话,继而对如何修养进行阐发发后收到不少读者赞扬肯定的信。敏感的问题,只要说到人民心坎上,也不是不能说的,关键是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

为办好刊物,办出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刊物,我们还做了两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一是经常由领导带队,深入到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当中征求对刊物的意见,二是把外省青年刊物,不定期地摆到办公室让编辑们评说,吸收众家之长,从而对刊物的内容,编排,设计,栏目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由于杂志社一班人的共同努力,《河南青年》杂志的发行量一直在25万~30万份之间,最高时有40多万份,上蔡、杞县、密县、太康、固始等县的订阅数都在8000-10000份之间。从1981年起,杂志社在发行上大胆解放思想,冲破了只有邮局发行不能搞自办发行的。在邮局为主的前提下,同邮局达成协议,还搞了部分自办发行,为以后其他报刊的自办发行开辟了先河。

回首《时代青年》走过的几十年风雨历程,我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我为曾经是她的一分子为她的发展付出过心血和汗水而骄傲、自豪也为她在新时期面临的冲击和危机而担忧、焦虑。作为一名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我衷心祝愿《时代青年》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大。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与村官大学生 下一篇:80后的婚姻真会死在房子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