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时间:2022-10-28 06:01:34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摘 要: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设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故事的情节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神秘感,给学生一种莫大兴趣,并能以物理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

关键词:自然和生活为背景;故事为背景;实验探究为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67-01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引起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一、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

大千世界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诧异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的煽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频率与力的平衡,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境,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想。讨论完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此例子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

二、创设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

这类情境往往是结结合侦探小说来完成,创设时应最大限度地使故事的情节能给学生带来一种神秘感,给学生一种莫大兴趣,并能以物理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比如我在上凸透镜这一节时,根据一道题目,编造了如下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村里的一间旧砖瓦屋里面的稻草发生火灾,并累及隔壁且烧伤了人,隔壁以为是人为,因此报了警。后来经过多方取证和调查排除了人为等许多因素,警方一时无法破案。时隔几天,有一位警员再次来到现场,突然发现屋顶上有一破洞且留有烧焦的薄膜,又联想到案发前两天刚下过雨,且这几天阳光灿烂,他大胆地猜测可能以这有关,后来经过多方详细调查,终于他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已完全被这一结果所迷惑,并急于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人就先让一些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本人上课时,没有学生能说出答案,且纷纷急于要我讲出结果,于是我抓住这有利的时机,稍作提示:火灾前屋顶的小洞是用一透明的薄膜盖住,下雨后薄膜上积水,这就相当一个凸透镜,现请同学们通过看课本来回答。这样课上来,学生身处案件的侦破过程中,精神高度集中,主动性强,把整个知识学习教给学生。同时又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增强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取得成功的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呢?在这类情境中,我们还可以用物理学家发现一些定律的精彩故事为情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如《电压》一课新课导入可作如下提问:导体中要有持续电流须几个条件?学生会回答:“a、电源;b、电路要接通”。接着追问:“电流怎样形成的?”。学生答:“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继续追问:“是什么使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学生答:“是电源”。老师接着演示小灯泡亮的电路验证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再接着用一废电池换掉原来新电池重做实验,发现灯不亮了。老师问:“为什么不亮呢?”,学生会说:“那是废电池。”老师问:“为什么新电池会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而旧电池却不会呢?电源究竟是靠什么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呢?”到这时学生回答不上,必定疑惑,从而产生对新知的探求欲。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初探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 下一篇:解析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