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总会有好报

时间:2022-10-28 02:00:17

做个好人,为什么越来越难?

编者按:关于“好人”,很多名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王选说过:“人生经验告诉我: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他首先要做个好人。”国学大家季羡林先生则对好人做过如此定义: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而在鲁迅先生眼里,好人就是“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事实上,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好人正如夏夜的群星,丰富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明。但当今社会,在一些人中间,拜金主义盛行,为了利益抹杀了道义和良心。上期王非“做个好人,为什么越来越难?”的疑问,也正代表了许多有向善之心的好人们的共同疑问。

既然是疑问,我们就要想办法去破解,去找出答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人以存在的土壤;而好人的集体生长,也将最终美好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

所以,诚邀广大读者朋友,献出你们的思想和智慧,参与我们的讨论,既是为王非答疑解惑,也是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王非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做好事后有一种“好人没好报”的“伤心和无奈”、“郁闷和愤怒”。这种现象也曾在很多人身上发生过,甚至成为社会的一个顽疾,考验着人们的良心。难道好人真的没好报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社会转型中,由于价值观念多元、道德底线失守、物欲主义泛滥,出现了一些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英雄流血又流泪,好人伤身又伤心”的事件。2011年,浙江省苍南县宜山镇芙蓉村两名年轻的餐厅服务员李小峰和成小燕,看见路旁一个老太太倒地不起,赶忙上前救助。没想到,竟被老人的家属怀疑他们就是肇事者,坚持要打官司讨说法,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直到真正的肇事者向警方自首,才真相大白。试想,假如肇事者不向警方投案,这一事件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其实,人们做好事,行善事,本身没有希望回报,也不会刻意追求回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些举手之劳的善事,如献血、捐款、让座、指路、扶起跌倒的老人、维护公共卫生人人都会做而且能够做到。大多数人在做这些善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动机,也没想图什么回报,而是出于人的本能。正如湖南省无偿献血模范李洪华所说的那样:“别的什么也不图,只图献血一袋,能救人一命;只图帮助了别人,自己感到快乐就够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古训告诉我们,做好事终究会有好的回报,做坏事终究会有坏的报应,并规劝人们多做好事,多行善举,这也是心理学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回报定律”。今年1月的一天下午,长春市一劫匪为抢包刺伤一名女大学生,市民李先生见义勇为,追出数百米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将抢包劫匪制服。随后,李先生意外地发现被抢女孩竟是自己的女儿!人们做好事,无论你是不是追求回报,社会都将用善意回报善意,用真诚回报真诚,用付出回报付出。

人性呼唤好人,更呼唤好人得到好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整个社会形成“知恩图报”的良好氛围,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当你得到他人的恩德,给予回报,哪怕只是一句轻轻的“谢谢”,也会暖人心扉,给人鼓舞。有一项调查显示,77.9%的受访者痛感现在做好人的成本高,76.1%的人坦言现在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为什么有人做了好事,不仅得不到回报反而被嘲笑或怀疑动机?是因为有一种“感恩遇冷”、“回报封闭”的怪圈在蔓延。襄阳市五名大学生被“金秋助学”活动帮助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既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种冷漠让资助者感到寒心,那几名学生也被主办方取消了继续受助的资格。

有网友呼吁:好人得到好报需要整个社会建立一种长效保障机制。如果说做好事被嘲笑、被怀疑加大了好人的心理负担,那么,好人负伤、致残甚至牺牲则是难以弥补的现实代价。如何让人们的冷漠、巨额的医疗费不再成为好人的后顾之忧,就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一个中国男孩在德国旅行,捡到钱包马上还给失主,没留姓名就离开了,当地政府竟动用警力全力寻找,并请他回去接受奖励。当地的镇长说,这个奖励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和一种施援向善的制度体现。所以,我们有责任建立健全实实在在的救济、奖励好人好事的长效机制,确保从制度的层面让更多的人见死敢救、见善敢为、行善无忧,让好人得到好报。

上一篇:好人长寿 第21期 下一篇:蔡康永爱情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