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外语广播电台:文化输入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28 01:56:44

校园外语广播电台:文化输入的有效途径

摘 要:校园外语广播电台的开播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学习外语技能和技巧的有效补充。探索外语电台对学习者文化输入的影响。通过电台播音员的个案研究,发现外语电台实践是获得外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外语物质文化易于制度文化、艺术形式文化及文化意识的习得。最后,提出文化选材动态化和文化输入常规化的观点。

关键词:校园外语广播电台;文化意识;选材动态化;文化输入常规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95-03

为了把外语听力教学延伸到课外,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因其局限性而产生的不足,中国部分大专院校开设了校园外语广播电台。实践证明外语电台的开播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一个有效补充 [1~5]。纵观这些电台的设置,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听力水平,增强外语综合学习能力。外语学习技能和技巧的培训成了主要目的,而对于外语学习另一个重要方面――外语文化渗透和学习,缺乏深入探究。

江 [6] 引用了社会语言学家哈德生的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即: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就是说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因此,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献综述

(一) 文化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其原意含有“文明化”的意思,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鉴于“文化”复杂的本质,人们发现很难对文化做出全面而又准确的定义。正如Hinkel [7]说的那样:“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这涉及到不同的人类社会、群体、系统、行为和活动。” 在不同的理论、标准或阈域面前,“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大不一样。Tomalin和Stemplesk [8]将文化分为大文化和小文化。前者包括历史、哲学、制度、文学、文艺、音乐、科学、经济、政治以及其他人类创造的、引以自豪的一切;后者指的是行为、观念、信仰等。莫兰 [9]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认为文化应包括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人五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莫兰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群体不断演进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生活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与一系列共有的文化产品相关,以一套共有的世界观念为基础,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

(二)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Risager[10]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一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能准确理解他民族文化的特殊交流能力。

根据Scarcella和Oxford [11]的述说,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

1.认识缺失。在这一阶段,存留在人们脑子里的只有简单的事实、对新文化产生的成见和认识缺失。

2.浅层理解。人们虽然在此阶段注意到更多的文化现象和事实,但仍然表现出对新文化的一知半解。

3.深层理解。人们开始突破自己设置的成见与障碍,并愿意接受不同于自己文化的新文化了。

4.融合。有了认真的了解、仔细的思考和充分的接触,人们不仅仅完成了了解和接受新文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融入新文化。

(三)语境

语言学家Krashen [12]认为,获得外语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习得”,二是“学习”。“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过程,与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相似,也就是通过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而获得语言能力;“学习”则相反,是一种通过正式的教学有意识地掌握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的过程。许多学者如李新华 [5]认为中国学生获得外语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语言学家詹姆斯・卡明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弱语境”和“强语境”的概念。“弱语境”主要指课堂教学,“强语境”主要指人们面对面的交际。相比之下,“强语境”能使学习者获得语言技巧更直接、更有效一些(转引自李新华,2004) [5] 。因此,要让学生学好第二语言,我们既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弱语境”的课堂教学,更要重视“习得过程”,并要创造更多的“强语境”的第二课堂。校外语广播电台的开播就是一个很好的“强语境”的第二课堂的形式。

笔者所在学校外语广播电台成立于2007年3月。由具有一定经验、口语优秀的青年教师负责管理,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协同播音。该电台工作人员精心制作节目定期传送到校广播发射中心,于每周一至周日晚五点分两档时间滚动播出。主要设置了四大节目版块:国内外新闻、娱乐、语言学习和小故事连载。“国内外新闻”主要报道国内外大事,兼及校园动态、趣事、要事;“娱乐”版块以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和的流行英语歌曲为依托,谈论相关的影视明星和流行歌星,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语言学习”为校外语电台一个重要的版块,主要是通过对话、访谈等形式,讲解在外语国家文化、节日、地理、风土人情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小故事”栏目播出通俗、易懂、轻松有趣的故事,讲解者声情并茂,再配上多种背景声音,选材内容由浅入深,语速由慢到快。各版块播音员使用的基本素材来源广泛,包括经过整编或改写的外语原版新闻、各色英语读物,如“床头书”《Bedtime Reading》系列、《企鹅分级读物》、外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与当今社会生活资料等。尽最大努力给广大听众提供原滋原味的外语,使大家能够接受纯正外语的熏陶,以达到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校园外语广播电台文化输入对电台播音员的影响,例如,外语文化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特殊部分对提升外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会产生作用;通过电台外语节目,是否有助于建立或是提高学习外语文化意识等。

(二) 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法。调查的对象是三个有代表性的外语广播电台播音员。因为播音员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语及外语文化。

(三)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使用的是单项或多项选择回答加上访谈的形式,就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对电台内容的收听情况、受外语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

(四)实施调查

分两次(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向学生分发问卷,现场回答。问卷全部回收。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涉及了文化学习的及外语电台的影响,主要结合访谈的形式来进行,结果如下:

关于“外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两次结果显示,三位被访者都认为“很重要”。关于“外语电台在传播外语文化时所起的作用”,被访者1两次调查都认为“一般”;被访者2第一次调查时认为“一般”,第二层次调查时认为“较重要”;被访者3两次都认为“较重要”。关于“外语电台带来的益处有(多选)”,被访者1和被访者2两次都认为“听力、口语、阅读和文化”方面都有积极作用;被访者3第一次调查认可电台在“听力、口语和文化”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二次调查认为此外在“阅读”方面也产生积极影响。关于“外语电台对于提升整体外语文化认知能力/意识所起的作用”,被访者1和被访者2两次都认为“一般”;被访者3两次都认为“较大”。关于“外语电台是_____的实践或体验外语文化的途径”,被访者1和被访者3两次都认为“有效”;被访者2第一次调查时认为“作用一般”,第二次认为“有效”。关于“通过在外语电台工作,外语文化信息量与以前相比”,被访者1和被访者2两次都选择“增加”了外语文化信息量;被访者3第一次调查时说“有变化,但不大”,第二次调查时选择了“增加”。关于“通过在外语电台工作,对外语物质产品文化的认识与以前相比”,三位被访者两次调查一致认为“增强”了对外语物质产品文化的认识。关于“通过在外语电台工作,对外语制度文化的认识与以前相比”,除了被访者1在第二次调查时觉得“增强”了之外,其他的都选“有变化,但是不大”。关于“通过在外语电台工作,对外语艺术形态文化的认识与以前相比”,被访者1和被访者3两次调查均认为“有变化,但不大”;被访者2两次都认为“增强”。关于“通过在外语电台工作,对外语文化观念,如价值观、生活态度、情感表达等的认识与以前相比”,被访者1和被访者2两次都认为“有变化,但不大”;被访者3第一次也认为如此,第二次调查时,被访者3认为得到了“增强”。

概括来看,问卷前6个小题从宏观角度调查外语电台对外语文化认知和意识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三名被访者认为:文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外语电台的确能够促进外语文化传播和学习,其作用不容忽视;除了听力、口语和阅读外,外语文化知识也成了他/她们从制作和收听电台节目中得到的益处;外语电台是实践或体验外语文化的有效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被访者的文化信息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被访者的回答表明,外语电台实践是外语学习者获得外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后面4个小题调查了外语电台对被访者外语物质文化、外语制度文化、外语艺术形式文化及外语文化观念产生的影响。被访者外语物质文化认识呈持续增强的势头,而外语制度文化、外语艺术形式文化及外语文化观念的变化无论在第一次调查还是第二次调查中,都处于“有变化,但不大”的地位。相对于其他三种文化,外语物质文化是最容易为人所接触、感知和理解的,因此在调查中所有被访者在这一项上的变化也最明显。

同时,两次调查结果也显示,三名被访者整体的文化认知能力或意识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变化。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每个个体对外语文化的敏感度不一样,这需要长期的熏陶才能见效。二是两次调查的间隔时间不长,被访者整体的文化认知能力或意识尚未达到产生较大变化的程度。因此,播音时间尚需延长,给学生以更多接触英语听力的机会;教师的指导作用及学生主持人的自主性还有待于加强。

三、教学启示

(一)文化选材动态化

西方语言学家Kramsch [13]提出了最佳语言输入的条件:能被理解的、有趣而密切相关的、不以语法为纲的、大量的。课堂外语教学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材料并不类似于真实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外语电台需要从大量的原版材料中遴选出符合要求的、多层次的、妙趣横生的动态化内容。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外语的兴趣不同,对不同内容的参与率有高有低,外语广播电台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外语水平差异,力求节目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难易适中,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学生参与“听”与“学”的意识,才能培养或保持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收听兴趣。比如语言规范、比较容易、可用于校音与跟读的材料,如VOA慢速新闻听力;题材广泛、具有真实语境的材料,如《名人演讲》、《随身英语》;生动有趣、时尚新潮、能及时反映文艺、体育、科技及其他社会动态的材料,如BBC年度英语荟萃;也可以使用难度较大、语体正式的报道或传统经典的文学作品,如BBC或VOA常速新闻,Our Island Story等。凭借这些原版或经过稍许改编的材料,听众和播音员都能不间断地接触到真实的外语文化,把节目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逐步增强自身外语文化意识。

(二)文化输入常规化

杰斯帕森曾形象地指出,学外语就像学游泳,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这样,他最后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李新华,2004) [5] 。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教师用熟练的外语组织课堂教学,但毕竟学生接触外语的时间极其有限。因此,外语教学者有必要充分利用外语广播电台。鼓励学生在固定的时间里连续地、系统地通过广播了解西方文化、历史、人物、政治、地理、风土人情,使学生在常规化的“听”的过程中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提高他/她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本研究尚需改进之处:广度不够。此次调查的对象仅限于三名有代表性的播音员,并没有将考查范围扩大到所有听众。在后续的研究中,调查范围要尽可能覆盖绝大多数听众和全体播音员。此外,问卷设计深度不理想。纵观十个问题,虽然涉及到外语电台和外语文化意识关系,但并没有体现更细化的内容,如为什么会影响到播音员的外语文化意识,怎样提升外语文化意识,被访者外语文化意识的变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在今后的调研中,将就问卷设计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希望能够从细微之处做出合理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曾元胜.发挥校办英语电台作用 提高学生听力水平[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6): 77-79.

[2]欧玲,费敏.论新形势下电台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1,(7): 112-113.

[3]桂琼,房荣.对本校校园英语电台的问卷调查的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1,(6): 38-41.

[4]陈可猛.英语听力的第二课堂[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65-66.

[5]李新华.英语习得的有效媒体――校园英语广播[EB/OL].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版,2004,(1).web2.省略/xdjyjs/105/index.htm.

[6]Jiang,W.(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ELT Journal 54/4: 328-334.

[7]Hinkel,E.(ed.) (1999)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Tomalin,B.and Stempleski,S.(1993) 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莫兰.文化教学[M].北京: 外延社,2003.

[10]Risager,K.(2000) Cultural Awareness.In M.Byram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London: Routledge.

[11]Scarcella,R.C.and Oxford,R.L.(1992).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dividual in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

[1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M].New York: Longman,1987:10-30.

[13]Kramsch,C.(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us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Station: Effective Approach of Cultural Input

XIE Jia-li,CHEN Yue-lan

(Language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in campus has successfully broken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s and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foreign language competence and skills.The paper is trying to investigate what effect the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station has on learners’ cultural input.The employment of case study on announcers discovers and illustrates that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gain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Meanwhile,material culture is easier to acquire,learn and grasp than institutional culture,artistic culture and cultural awareness.As a result,dynamic selection and routine input of culture are suggested.

Key words: campus foreign language broadcasting; cultural awareness;dynamic selection;routine input

上一篇: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教育侧记 下一篇: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