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教育侧记

时间:2022-10-06 01:58:47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班主任教育侧记

摘 要:学生是未来的花朵,学生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关心,作为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尽量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做学生行为习惯的引路人。转变教育观念,把握住教育学生的时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学生;教育;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86-03

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乘务员指责一名乘客不讲卫生,随手把易拉罐扔到公交车的过道上,她弯下腰捡起易拉罐,然后打开车窗,把易拉罐扔到外面。从这则广告我们发现,这位乘务员有卫生意识,但她只顾公交车这个“小家”,却没有顾到像马路这样的公共场所的“大家”。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且巨大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身心能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 从自身做起,做以身作则的班主任

1.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崇尚“严师出高徒”,长期以来,“严师出高徒”被看成是教育的训言。不可否认,历代“严师”确实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如的国文老师袁老师在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对他的作文要求相当高。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仍有些教师为保持“严师”形象,对学生整天板着脸,让人无法亲近。这能和学生好好交流吗?其实,“严师”一词是指能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质朴方正,学识深厚,不怒自威,自然为人爱戴。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想法缩短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距离缩短了,交谈起来才会自然、随和,彼此之间才能熟悉和了解。如:平时,可与学生多交流,开开玩笑,就谋事展开讨论,交谈时可以拉着学生的手,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等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和家长差不多,对老师可以说真心话的。

(2)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人之道也。”真诚常常被当做是人际中的第一准则,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品质。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我时常想起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个班主任,我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成绩很差的学生,也不乏行为习惯很差的学生。“你怎么这样愚钝!”“你这种行为真叫我为你羞耻!”“你这么自私,真叫人讨厌!”诸如此类的话,有时真的要说出来,尽管当时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却不易直接表露,因为这样,你就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伤害的学生的自尊。如果换成“我觉得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不赞赏你的这种行为。”“你是否想过你也许过于从自我出发去做事,这样别人能接受吗?”这类婉转的带有启发性的表达,就更为准确、有理性,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的工作繁忙而且琐碎,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也有生活上的烦恼。但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同时也是十分敏感的,更是十分脆弱的,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对学生都可能影响重大,而一旦造成不好的影响,可能花上十倍二十倍的心血和时间都难以挽回,所以,教师要用人本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必然也会用尊重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贴近学生,多一丝微笑,少一丝威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莫让教师威严成为师生交往的绊脚石!

2.做学生行为习惯的榜样

(1)言传。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我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好的班级礼貌表现、组织纪律、集合、列队、升旗、课间活动和放学排路队等,直观形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比较快、比较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身教。常言说:“做人,三分教,七分带。”“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比如,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当国歌想起时,还有些迟到的学生在走路,这是不严肃的表现。于是,我找机会在班级队伍前走,听到国歌响起时,马上停下来,神情庄重严肃,面向国旗肃立,通过几次身教后,学生明白了,升国旗时不能走动,看到国旗升起时,要原地站立,等国旗升好后才能走动。

卫生习惯是学生最难养成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生产一次性输液管的厂长,因为他的一个不经意动作――随地吐痰,使几千万的合同与他失之交臂。原因是他有一个坏习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自己的一次行动比说十次效果还要好。记得一次语文课下课后,我走出教室,看到地上有一个纸团,想想学生马上就会出来了,应该会捡,再说自己手里又拿着一沓作业本,就直接去了办公室。可等我回来时,走廊上都是在玩的同学,这个纸团还在地上,不过位置移动了一下,当时正想发火,想想算了,于是走过去,弯下腰捡起那个纸团。这些学生以为我有事,当看到我捡起那个纸团都愣住了。我看了他们一眼,说道:“这个纸团的家应该在垃圾桶里,不应该在这里,你们不带它回家,就让我带它回家吧!”此时,我发现好多学生都低下了头,我明白这次身教非常成功。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去春游时,老师让学生不能在车上大声喧嚷、随意吃零食,那么,作为老师,首先就要自己先做到,否则,老师就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1)教师要改变观念。在传统的社会里,教师是作为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而存在,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 长期以来,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今社会,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知识可以共享,上网可以学到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也很难说他就可以“晓知天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其知识存量显然已不是传统社会下的“一桶水”的意义能涵盖得了的,必须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像一方池塘,如果没有活水不断流入,那它很快就会干。因此,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知识的动态观念。

(2)教师要把对知识的需求落实到行动中。首先,教师的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背景中进行的情景性学习,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人境互动的结果,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结果。在实践中,教师的自由式的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就是其具体形式。其次,教师的学习是基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学习。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大都来自实践,但我们知道,实践是需要理论来指导,需要理论来丰富,需要理论来深化的,理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再者,教师的学习是过程反思的学习,任何教师自身运用的学习形式,在把握学习内容的同时,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教学论的反思,这是教师学习区别于一般学习者学习最重要的特殊性。

二、关心后进生,做和善的班主任

首先是信任、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真正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责骂或空洞的说教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更需要的是对他的欣赏、肯定、尊重,学生会从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中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显然,无痕有着惊人的力量,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心与心的碰撞中醒悟,就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最终达到教育的效果。

原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老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教师只有真正地走近学生,才会使播撒的爱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只要对学生付出了真情和真爱,就会收获无限精彩。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那是我刚接的一个班级,班上有个学生很特别,感觉他明显与众不同。因为第一次教作业他就没有,过了几天,接二连三地告状也来了,旁边同学说老师不在时,他要用粉笔扔同学,组长说他作业不能及时交,多次作业没有,然后是任课教师也来向我反应情况……这让我感到惊讶,这学生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缺点呢?当时我就想,如果不把这个学生教育好,这个班肯定管不好。于是,课堂内外我都关注他,课堂上,他永远是一副木然的表情,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他连书也不拿。如果是大家齐读课文,他不知道读哪里,其他同学开始拿出作业本写作业了,他起码要过五分钟才会拿出本子。我温柔地提醒他,他木然地点点头,我严厉地批评他,他也木然地点点头,我说要请他的家长来,他依然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这真让我有点束手无策的感觉,这学生不会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吧?但凭着直觉,我认为他是个有着与众不同经历的学生。

我开始多方了解这个学生的一切。原来,他是个不幸的孩子,几年前,父母离异了,他跟自己的母亲,后来他的母亲改嫁了,他又受到继父的虐待,继父平时不大管他,只顾自己整天打麻将。他母亲干的是比较苦的活,在一个企业里当清洁工。知道了这一切,我的心缩成一团,在同龄人最无忧的日子里,他却经历了最惨痛的一切。

我重新审视这个学生,到以前的任课老师那里了解他的情况,平时对他格外关注,我慢慢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学生。凡是学校里的老师,不管是谁叫他做事,他没有不接受的。他也喜欢逛老师的办公室,每次进我的办公室,我问他有没有事情,他说没有。于是,我就让他帮我拿本子,帮我叫其他同学,这下他兴致来了,他像个小老师一样帮我做事,乐此不疲。渐渐地,他跟我的交流多起来了,为了增强他学习的信心,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让他少做一点,但必须完成。两个星期下来,他真的完成了作业,我不断地表扬他。有一次,我跟他说,你现在的作业完成得很好,那能不能跟其他同学一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呢?他说试一试,我笑了,因为我相信他能完成……

至今为止,这个学生家中的事情不是作为教师能改变的,但这个学生的变化是明显的,现在想想,还有什么比维护他的自尊、树立他的自信,更能拨动他心灵的琴弦呢?

三、关注细节,做成功的班主任

1.对学生思想教育要注意场合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这种精神劳动,大部分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工作做到实处,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出着手,关注细节。注重细节的班主任,不仅认真对待工作,也善于在细节中寻找机会。例如:小学生容易犯错误,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活动量,活动范围也在扩大,学生之间的碰撞也多了。班主任教育学生也是常有的事,办公室大概是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最常用的场所。可目前教师办公室大多是很多教师共用的,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个,如果班主任都集中在办公室教育学生,那场面太热闹了,简直成了公审大会。再看学生,有的在背书,有的在检讨,也有的痛哭流涕……因此,在学生心中,去老师办公室决不会有什么好事,“去老师办公室”也因此成了交代问题或受训斥的代名词。由此看来,在办公室教育学生的效果显然不大好,不能起到很好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老师办公室的学生大多会感到紧张,他们巴不得赶快承认错误马上走人,至于老师教育的话,很少能听得进去。这样次数多了,老师会认为这个学生是个问题生,最后会叫这个学生的家长来,本来想很好地教育这个学生,结果让这个学生变得越来越差。有人说,办公条件有限,我们也没有办法?可是,为什么不换个更合适的地方呢?比如,教室的走廊上,学校的操场上,学校的花坛边,放学回家的路上等等,可以与学生边聊天边教育,在这样的场合里谈话,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听得认真,老师态度和蔼,双方都非常放松,就像朋友一样畅所欲言。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人,因而细节的处理比对“物”要求更高,不能认为“我是为你好”,就可以“居高临下”,就可以“盛气凌人”,殊不知,高年级学生开始有逆反心理、有防御心理,处理好细节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之间在德育实效性上的差别,往往就在一些细节上。别以为细节是平凡、简单的小事,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2.把座位选择权还给学生

纪律问题一直是班主任操心甚至头痛的问题。在很多领导和老师看来纪律是组织和建设班集体的保证,是班主任德育水平的表征,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就谈不上班集体的形成。但是,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还是被迫的纪律?所谓自觉的纪律,就是指学生将外在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品格修养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在小学阶段,特别是高年级,老师不在教室,学生能自觉地写作业,自觉地读书,这就是自觉的纪律。要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其过程费事,费时,也费力,以致很多班主任常常用强迫要求替代自觉纪律,甚至连安排座位都是有意安排。结果,许多学生把班级纪律视为对自己自由、人格的限制和束缚。

今年,我教五年级,看看学生个头也不小了,说话也越来越有意思了。在开学第一天,我决定尝试一下尽量不由老师安排座位,走进教室,有学生问我:“老师,座位怎样排?”有个别胆子大的学生在小声说,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坐。我听了便说:“选自己喜欢的位置,随便坐。”开始,学生诧异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一下欢呼,教室里沸腾了,最后只有几个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我给他们安排了一下。下面轮到我说话了:“这学期座位这样安排,你们满意吗?”学生大声回答:“满意。”接着,我告诉学生:“班集体是我们自己的,座位也是我们自己的。我不想将座位作为惩罚或表扬学生的手段,只要你这样坐开心、高兴,这样坐学习起来有兴趣就好。我相信你们坐在自己喜欢的座位上,一定能管好自己,一定能好好学习。”就这样,新学期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

班主任只有将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把学习、工作中的主动权、选择权、参与权教还给学生,学生才会更自觉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夏连云.做孩子的良师益友[J].教育学刊,2009,(1).

[2]郑克俭,王作廷.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专题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傅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操作[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 魏 杰]

上一篇:河南省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 下一篇:校园外语广播电台:文化输入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