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培养研究

时间:2022-10-28 01:25:55

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培养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脱节的问题。这种“重专业而轻人文”的教学模式,使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人文素养缺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应该引起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关注。文章指出理工科院校应切实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且注重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拓展。同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教育过程中,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为培养和造就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专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问题

[作者简介]戚毅(1979- ),女,河南洛阳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素质教育;刘颖(1979-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施志艳(1981- ),女,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0315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62-02

一、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人的成长成才除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并使人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对于理工科院校而言,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的需求下,许多大学的办学定位明显带有实用性和功利性色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编排,无不体现出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特点。这种“重专业而轻人文”的高等教育模式,看起来顺理成章,契合了市场经济本身对所谓技能人才的需求。但这种以牺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代价的教育方式,其弊端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日益显现。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近年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不仅仅是对发生在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极端事件的关注,更多的是对在大学校园里蔓延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包括道德水准下降、功利化价值取向严重、理想信念淡化、精神空虚进行反思。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在“知识成人”和“精神成人”之间出现了巨大反差。

二、理工科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脱节引起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知识结构单薄等问题。虽然各个高校都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但在现实情况中,这里的“育人”,主要是培育学生“做事”的能力,而忽视“做人”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而对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置之不理,结果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是人文素养不高但具有实用性的“工具”,具体表现如下:

1.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此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意识问题。如屈原在几千年前,就发出了著名的《天问》,所问之事都是上古传说中人们不甚可解的现象,诸如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等。这些问题,本质上是作者从人类自身繁荣的角度来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然而,传统文化所指向的宇宙、社会和人生等普遍性问题已经不在学生思考的范围,学生们思考的更多的是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具有现实性的问题。以传统的中华古籍为载体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传承出现问题,现实与传统之间被人为地割裂。当大学生缺乏对“人之为人”这样事关人类幸福的根本问题的思考时,意味着他们已经放弃了从人在整个世界中应有的主体地位这样一个高度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根本性问题,导致主体意识淡薄,缺乏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2.价值追求庸俗化,崇尚“重占有的生存方式”。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强调的是人应当以物为中心,尽可能地获取物质资料并以物质资料的多少来衡量与评价自己。“因为我的自我感觉和心理健康状态取决于对物的占有,而且是尽可能的占有。”这种对物的高度依赖,最终促使人们把追求成功和物质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并进而演化为“拜物主义”。这时,爱、奉献、对社会的责任就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的生存上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驱使着他们去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我们虽然不能否定物质因素在大学生的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对物的过分依赖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最终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责任意识不足。由于一些学生过分注重对物质的占有,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在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注重索取,回避奉献。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受到冷落,一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只想到集体、国家和社会应该为自己做什么,而很少想到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对立起来,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过分注重个人发展,忽视社会责任。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部分大学生强调“人人为我”,不愿“我为人人”。在人际交往中,一些大学生把珍贵的同学之情、师生之谊异化为裸的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在与一个人建立不建立关系、建立何种程度的关系,完全取决于该种关系能否为自己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关系。更多地注重人际关系的物质内容,忽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道德水准下降。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自身实际利益的追求,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水准滑坡的现象。表现为忽视社会公德,法规校纪观念淡薄,为一己之私利甚至不择手段地损害同学、学校的利益。

5.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适应社会和抗挫折能力差。一些理工科大学生仅仅注重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轻视精神追求,缺乏远大理想信念,人人以一幅“现实”的面孔游荡在校园内外。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没有追求,不愿承担责任;情绪冷漠、消极;精神萎顿、空虚,整天无精打采;贪图享乐,不能吃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出现挫折就不能正确面对,无法适应,心理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群体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建议措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

科学体现了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了人类的价值理性。人文素质教育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为其目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不矛盾。相反,高质量的人文素质教育会有力地推动专业知识的教育。

1.还人文素质教育以应有的位置。把人文素质因素纳入理工科院校教育质量考核的评估标准体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高校才会真正地去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制定的新工程教育培养专业人才11 条评估标准,其中有5项评估标准都反映了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内容。有了这样的具体参照标准,我们自然可以判断出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相应的人文素质。

2.设置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完善人文素质课的课程体系设置。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增加经费保障和投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使其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教育作用明显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应当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体现系统性,增强基础性,适当增加伦理学、美学、音乐等相关课程内容。同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优质公开课和精品课,如百家讲坛等优秀课程引入学校,导入课堂,与人文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利用课堂加以指导和点评,并通过考试的形式达到人文选修课学习的目的。

3.打造一个人文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思维,让专业课教师做好专业课程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可做好以下两方面:首先,提高专业课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坏,不是取决于受教育者自己,而是取决于教育者自己。爱因斯坦说过:“崇高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一般的心智能力是通过同教育者的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青一代的。”因此,教育者本身的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乃至于激情等内在的人文素养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自己必须首先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对教师的培训,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业务与技能的培训,还应当强化教师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的人文素质方面的培训。

其次,专业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生前常对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说:“你们一定要懂得,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学物理。”因此,知识里面不仅包含着技能,不仅包含着生产力,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价值观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出来并传授给学生。德国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德国师范院校,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去学习研究。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也要注重从这些角度讲解,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四、结语

中国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人做人,实质上就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 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前人的智慧我们需要谨记,愿我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如此,乃中华民族之大幸。

[参考文献]

[1]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J].前线,2007(5).

[2]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3]姚庆海,杨学功.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4).

[4]周川.人的教育和教育的人――爱因斯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蠡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5).

上一篇:专升本院校新生焦虑心理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经济法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