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时间:2022-06-17 11:30:47

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给出了改革的具体措施:制定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等。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 改革 趋势

[作者简介]高虹(1976- ),女,湖北武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6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效果及创新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K0255)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23-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教育与经济发展史看,高职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不同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同时有着自身鲜明特征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和普通高等院校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研究型、决策型、设计型人才等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我国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分高职与普通院校之间的区别,教学与课程设置都是以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开设,体育课程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教育部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但体育课程因为课程目标不清、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混乱等原因,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到底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从哪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层次较低。由于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我国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独立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只能沿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导致课程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体育课程因其在高等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比其他学科滞后。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规模与数量快速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成果也有所增加,但起点低、起步晚,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赵苏,余卫平等所做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研究项目“构建新型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课题中得出结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中发表在核心以上期刊的过少,如果以期刊的标准来衡量研究的质量,目前的研究层次偏低。”笔者也对我国近几年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认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主要以微观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方面,对高职体育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极少,即使有个别研究,研究的深度也不足,成果很难有借鉴意义。

2.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混乱。任何课程的设置都不是盲目的,都有指导理论作为依据,高职体育课程也是如此。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因为缺少指导性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及高职本身课程建设与研究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落后,各个高职院校根据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同的认识,导致各校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或者沿用普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笔者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归纳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理论,该理论依据来源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强调“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提高为中心”。这一理论依据无疑从宏观上是正确的,但这一理论依据太过泛化,缺少针对性,缺少高职体育课程与普通院校体育课程的区别,即在培养目标与模式上的差异。

第二类是学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较为陈旧,是受前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广泛的批评。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现时期即使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也很少沿用这一理论。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观上要对其抛弃,但课程设置内容还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中心是掌握体育技术,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可以概括为“说的是改革,教的是技术,考的还是技术能力”。

第三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论,这一观点较为流行,它是为了迎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主张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要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体育授课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与将来就业意愿挂钩。这一理论首先没有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体育课程处于一个从属地位。其次,忽视了体育课程本质的作用与要求,即以“健康第一”作为前提。最后,是没有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与要求,把体育活动当作工作的一部分。

第四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上很难保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设体育课,即使有的高职院校模仿本科院校开展了“三自主”教学改革,但把重心只是放在了学生的兴趣选择上,忽视了高职院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学校体育教育功能重视不够。比如:学生往往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时尚的项目,象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但一些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项目,像中长跑等则无人问津。所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理论指导思想较为混乱。

3.可推广的实证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体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不是现有理论去指导实践,而是应该有一成功的范例,在对这个范例进行分析、总结、改进后,得出自己的经验并把它理论化,再进行推广。我国现阶段的高职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分析研究法,即通过自己的调查与文献资料阅读,分析某一种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这一研究方法无疑对一些课程理论的改进与完善有着积极意义,但这一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这种研究方法研究的成果是间接的,如果被研究对象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逻辑上或者方向上,接下来对其产生的研究成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实证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直接的、开放式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指导思想的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较少,多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研究,比如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

4.把体育教学研究等同于体育课程研究。体育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途径。体育教学研究就是研究与体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研究传授技能的方法,知识技能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意志等,是比较微观的、具体的。体育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体育教学与培养目标而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体育课程的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活动等。体育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研究等。所以,体育课程研究偏重于对体育课程的宏观研究,同时包含了体育教学研究。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不多,很多高职教师或者研究者把体育教学研究当作对体育课程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误区和思路,研究出的成果因为是微观的、具体的,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很难有借鉴意义。如果把体育教学研究当成体育课程研究,因为课程理念、目标等大的方向性的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就容易造成在错误的理念与课程目标下进行研究,结果自然就很难得到共鸣。比如:很多教师与学者在以学科为中心理念下进行体育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也不适应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

5.忽视学校体育课程本质要求。高职体育课程属于整个学校体育课程范畴,高职体育课程有其鲜明的特性,同时具备学校体育课程的共性,脱离共性,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就会误入歧途。很多研究者认为,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理念要与高职培养目标一致,即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体育课程理念与设置也要围绕这一目标,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和所学专业挂钩,开设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课。这一课程理念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把高职体育课程从学校体育课程中人为地剥离出来,只讲特殊性不讲同性。二是课程理念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对立思维模式,既然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就不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认为这两个理念是绝对对立的。

三、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1.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前面讨论过,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体育课程,即使理念存在不同与差异,也首先要认同高职体育课程理念改革要在学校体育理念改革之内进行,即在“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下开展讨论,脱离了这一理念,高职课程改革就失去了改革的根基和改革的意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守的信条,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2.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课程改革如果背离了提高人的素质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高职体育课程更是如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是制定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是改革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己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课程改革不但要满足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二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课程改革与科研能力上还明显处于劣势。各个体育学术机构要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搭建平台,举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论坛等。三是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被边缘化趋势明显,要改变这一趋势,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给予体育课程同等的待遇,在科研经费、课题申请、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四是体育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改革,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各个专业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内容。

五、结论

总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使得课程改革不偏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制定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寿根.“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11).

[2]李国锋.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析[J].教学探索,2008,16(7).

[3]翁惠根.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4]王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

[5]谢斌.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6]杨涛.关于高职体育发展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3).

上一篇:以粮食加工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本科层次高职人才... 下一篇:会计美学在高校会计教育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