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药学教育质量诌议

时间:2022-10-27 11:32:27

提升中药学教育质量诌议

作者:林海燕 于佳宁 林莺 吕红 单位:滨州医学院 烟台市牟平人民医院

学生对中药基原植物和饮片的认识仅限于课堂授课中教师的幻灯片以及中药彩色图谱,缺乏直观的认识,导致出现“医药分家”的情况,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环节。经过四年的不断尝试,现已形成了中药学“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的支持下,系统地对该模式进行了研究。该实践教学模式由本草园认识中药基原植物、标本室认识饮片和实验室做药理实验三部分组成。滨州医学院本草园现有药用植物300余种,以要求掌握和熟悉的药物为主。根据植物生长的特点,我们大胆进行改革,将本草园的见习时间分配到两个学期进行,即大一的下学期和大二的上学期,这样学生可以见到不同季节的植物,在大一时就对中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大二学习理论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中药标本室现有中药饮片500多种,除课本上常见的中药饮片外,还有马宝、猴枣等供学生见习,学生在认饮片的同时,可参照标牌记忆功效,一举两得。实验室为进行基本的中药药理实验创造了条件,现开设6个实验项目,可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经过该实践环节后,学生的认药水平大为提高,且经过实验验证中药的功效后增强了学习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践环节的成绩纳入学生总评成绩,占20%。

改革教学方法

各论部分的学习重点是每味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中药学中要讲授的中药有300多味,逐一讲授无疑令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中药学授课,逐渐摸索出以比较法为主的授课方式,得到学生的认可。要运用好比较法,必须同中求异,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药物共性,又要突出药物个性。对于功效相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以发散风寒药为例,性味均辛温,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这是它们的共同的功效与临床应用,一般在概述部分加以强调,可避免讲述具体药物时不必要的重复。在讲到具体药物时应重点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讲述,突出每味药物的个性。发散风寒药中,麻黄为发散风寒第一要药,发汗力量最强,用于风寒表实证的治疗,此外,又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力较麻黄弱,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皆可应用,尤善于治疗风寒表虚证,此外又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羌活、白芷、细辛、藁本均为辛温燥烈之品,既可发散风寒,又可胜湿止痛,既可治疗风寒表证,又可治疗风湿痹证,此外,白芷和细辛可通窍,白芷又可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又可温肺化饮。而且要跟学生强调,四味药归经不同,因此各善于治疗不同经脉的疾病。如羌活入太阳经,白芷入阳明经,细辛入少阴经,藁本入厥阴经,因此,治疗头痛时,项背疼痛选择羌活,眉棱骨疼痛选择白芷,牵扯牙齿疼痛选择细辛,巅顶头痛选择藁本。这样对比鉴别讲解,就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临床用药思维

中药学内容繁杂,课堂上所讲解的中药有限,学生在毕业后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会遇到有些中药不熟悉,因此必须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用药思维。如讲授中药应用时要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药物功效,根据功效推导其临床应用。以为例,从其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分析,引导出有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从疏散风热推导出可治疗风热表证,从平抑肝阳推导出治疗肝阳上亢证,从清肝明目推导出治疗目赤昏花证,从清热解毒推导出治疗疮痈肿毒等。这样不但使学生系统掌握了药性理论,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纲挈领地解决学习难点问题

对于中药学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中药的具体配伍应用非常难掌握,这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前后呼应,解决难点。即在讲中药的具体配伍时联系总论部分所讲的中药配伍方法,给学生归纳为增效和减毒两大原则。增效的配伍包括采取两种功效相同或类似的药物合用的相须配伍和为提高主药的功效采取不同类而功效相近的药物配伍,或采取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的相使配伍。如治疗阳明气分证的石膏配知母,脾虚水肿证的黄芪配茯苓等等。减毒的配伍包括相畏配伍和相杀配伍。如半夏配生姜,生姜可缓解半夏的毒副作用,金钱草配雷公藤,金钱草可杀雷公藤毒等。只要掌握了中药配伍的这两大原则,中药的具体应用配伍便容易理解与记忆,并可举一反三,为今后临床选药组方及方剂的灵活加减应用打下良好基础。7结合现代药理讲授中药药理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继承中医药学的传统理论,又肩负着中医药学理论现代化的使命。所以既要遵循中药传统理论和应用形式,又要结合现代药理讲授。针对中药传统理论和应用,讲授中药应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掌握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中药的功效,以中药的功效联系主治、用法、配伍规律。同时又要让他们了解中药现代药理知识。如讲授白术时,因其可补气健脾、燥湿,既可治疗脾虚湿盛之泄泻,又可以治疗气虚便秘。其作用机制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与白术对肠管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关,即白术对肠管的影响与肠管所处的机能状态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有兴奋作用,在兴奋状态下,呈抑制作用,在抑制状态时,又呈兴奋作用。实践证明,既遵循传统理论,又结合现代药理讲授,不但可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科研促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科研促教学,结合授课内容适当介绍新研究理论、新研究成果、新研究进展与新究动向。将科研成果渗透于授课内容中去。如: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制的参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这些新研究成果均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中药应用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还如讲授中药的传统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行讲解时,既要讲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一致者,如前述麻黄的传统功效均与现代药理研究的作用机理相一致,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要讲授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不完全一致者,如枳实破气消胀,对气虚症,特别是气脱证忌用的传统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实的抗休克作用不相一致,而枳实注射液治疗休克确实已应用于临床。这样可开拓学生对中药研究的知识面与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行形成性评价

将学生总成绩评定改为期末笔试成绩占70%,实践环节成绩占20%,平时阶段性测验占10%。实践环节成绩由本草园认植物、标本室认饮片、实验室考机能的成绩综合生成。平时阶段性测验共进行4次,大约每4周进行一次,旨在改变目前学生“考前突击,考完忘光”的现状,力求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信心。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教学通过上述各方面改革后,较之以前取得了以下成效: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中药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和科研服务;抓住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改变了以往主次不分的情况,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习负担,如在掌握共性的基础上再记忆个性,记忆量大幅下降。

上一篇:提升中药学实习的实践研讨 下一篇:医院中药学的实践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