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10-27 10:26:00

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无论是自然生长还是有意倡导与培植,文化精神和文化产业在今天已是前所未有地与我们的城市融合起来。当然,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这是一个自然养育、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然而,充分利用一座城市在文化精神培育和文化产业建设上的各种优势和资源,则是一种因势利导,加快化育的思路,其中,高校艺术教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高校通常都落户于城市,它们不但在地貌建筑、行政管理和经济活动上构成了城市的一个独特层面,而且赋予城市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涵和生活方式,那些承担着艺术教育的高校,更会为这座城市带来艺术的活力与美妙。我们看到,在许多城市的艺术节庆活动中,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等地,所在地的高校艺术教育都当仁不让地成为重要力量。从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化气质建设的角度来看,与专业艺术团体相比,在满足城市大众对艺术教育、艺术培训和艺术活动组织的需要上,高校艺术教育因其师资(包括,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设备、场地和教学能力而有自己的优势与动力;从城市文化产业的创建和发展来看,高校艺术教育也因其科研、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可以积极参与、大有作为。如今,城市文化产业的影视、广电、动漫和出版相对活跃,而舞台演出、艺术教育和艺术培训等相对弱势。高校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在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多半以音乐院校师生个人辅导学生的零星散漫形式存在,未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公众资源和影响力量鲜明地发挥作用。

分析一下,城市音乐文化建设形成了一条由多个元素构成的动态链条。创作音乐文化产品的专业和业余艺术人员,以音乐欣赏为核心内容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参与音乐文化活动审美消费的大众人群,这三个元素是人们首先想到的,而且也起着基本的作用。然而,人们容易忽视的是,真正要把一座城市的音乐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地建设起来,还需要一种机制,需要对音乐文化活动的宏观组织、具体策划和落实运作,这里面就需要政府与高校的很好结合了。在一座城市的空间和时间节律上巧妙地组织音乐文化活动,具体的舞台演出策划(公益演出和商演);为城市各个层面的人群,包括企事业单位艺术骨干的培训(公益培训与收费的培训);培植与活跃城市精神生活与艺术氛围的音乐艺术讲座,在这些方面,行政力量与专业人员的结合是最能奏效的。

在大连这座城市中,有着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大连艺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音乐教育,充分发挥作用的话,无疑会使大连市的音乐文化活动得到生机勃勃、质量较高的发展。然而,在许多人的习惯性思维中,社会活动和演出市场是属于专业团体的,高校是办学单位,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如果没有政府在认识和措施上的有力“推手”,高校音乐教育很难走出校门,融入和助力于城市音乐文化的创建之中。

庆幸的是,大连市高校音乐教育在城市文化精神和文化产业建设上的潜力与优势,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和具体统筹。2009年,当坐落在大连中山广场的人民文化俱乐部音乐厅装修一新后,市委书记带领市委、市政府领导前来观看由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组织的首场音乐会,市委书记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城市文化产业的作用;2010年5月,大连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召集包括高校领导在内的相关人士讨论城市文化建设;同年10月,副市长又专门召集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大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具体研究和部署演出事宜,并责成市财政局、文化局等单位鼎力支持。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服务于城市文化建设,大连市采取了“政府搭台,高校唱戏”的思路,充分利用音乐厅、戏剧厅、剧院、文化广场、居民社区等公共演出场所,提供给高校音乐学院演出;把每年的一些黄金时段如贺岁期和春季,安排为“高校演出季”,演出场地的租金由政府支持,演出本身采取公益演出和商业演出相结合的方式,这就为高校的音乐活动铺平了道路,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11年2月,大连市文化局相关领导来到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影视艺术学院的师生座谈,具体商讨2011年高校音乐学院“演出月”的具体安排,拟定由音乐学院组织音乐会6场,由影视学院组织戏剧和话剧演出4场,两个学院共同组织艺术讲座10场。5月,同样以政府支付场地租金,演出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影视艺术学院的师生在人民文化俱乐部这座艺术殿堂的10场演出如期上演,包括声乐、钢琴、民族器乐、双排键、话剧和音乐剧,而相关的艺术讲座则使广大市民更加懂得如何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与欣赏。

除此之外,借助于政府推手,高校音乐艺术人才还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大连市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中去。

2010年5月,适逢大连富有城市特色的槐花节,举行了中日歌手大赛和文艺会演。在市政府与大连电视台的组织下,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等均有学生参与其中,走上了槐花铺成的地毯。他们在舞台上的上佳表现,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和好评。

2010年10月,大连电视台举办“温泉杯”歌手大赛,大连各高校音乐学院的学生尽展风采,现场和电视观众给予高度赞赏。最后进入决赛的大部分歌手来自高校音乐学院,让市民领略了高校音乐教育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实力。

2010年9月的大连国际服装节,是一个集经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性经济文化盛会。由于市政府的重视,从开幕式到闭幕式,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大连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全程参与演出,有合唱、大型集体舞蹈;另有大连工业大学的服装表演专业在中山路进行服装表演。这次文化活动可说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产业集群模式的展示,不但提高了服装节的艺术水准和狂欢效果,而且显著锻炼了大学生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实现了把高质量的艺术景观大手笔地展现给这座城市,展现给全体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的预期目的。

不但是设想,在实践展开中更可以看到: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舞台演出为引领,以融入城市的音乐(声乐舞台表演、钢琴演奏与教育、西洋及民族器乐演奏与教育)、舞蹈(舞台演出与社会舞蹈培训,少儿、青少年、中老年形体舞蹈培训班等)、合唱(合唱表演与各种类型的排练与辅导)、表演(播音、配音、朗诵)等培训班或辅导班为展开,以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演出和文化艺术活动为显效,高校音乐教育这棵扎根于城市土壤的大树,必然因根深而枝繁叶茂,花开四季,硕果累累,为城市文化生态的形成、市民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扎实的辅助作用。持续不断地参与一座城市的音乐演出、培训和辅导,高校音乐教育会像过滤机一样,将自发过程中难免有所混浊的艺术之水过滤得清澈,使城市的艺术氛围变得清新自然。

长期以来,城市文化发展上的整体布局和具体的支持与落实,无论思路还是措施都囿于习惯思维,于是,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自己“藏在深闺人未识”,发挥不了作用和优势,而且在今天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下,高校音乐教育不能去强化自身与社会需求的联系,所培养的艺术人才也得不到较多的社会实践,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障碍。如果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形成了有机互动,演出市场和艺术辅导培训市场的发展繁荣,不但拉动着城市经济,更会形成对兼具音乐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各类演出、培训、辅导人才的需求,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另一方面看,经由政府行政力量的协调与支持,高校音乐教育积极地、常态地介入和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之中,这也是对高校音乐教育的一种挑战和时代性的重新定位。音乐不再是古典时期的特征和面貌,它越来越走向社会化、大众情感化和产业化。在这种必然趋势中,如何使高校音乐教育整合、引领和服务于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让高校音乐教育自身的存在、活动和人才培养与城市文化建设密切融合、协同发展,这其间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尤其是观念和思维定式上的阻碍。然而,这也正是高校音乐教育在机制上进一步改革,与社会进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契机所在。

2010年以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连市的高校音乐教育在政府行政力量的整体协调和具体支持下活跃地进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形成了一种“城市文化建设集群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建立高校与城市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演出、培训、辅导集群。借助于政府推手,高校音乐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当中去,政府则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动建构长期规划和工作机制。这样的“集群发展模式”,今天在大连已经有了两个显性舞台:一是举办高校音乐演出季,政府提供舞台,媒体予以足够的宣传报道,形成市民关注度和整体氛围;二是在城市的各种节庆和重大活动中,在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和栏目创作中充分使用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然而,除这两个大舞台之外,“集群发展模式”在城市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组建合唱队、舞蹈队、乐队等艺术组织的培训上,在城市各层面艺术活动的辅导、排练活动上,在指导城市各种商业性艺校、琴行和其他机构的艺术水准上,都可以发挥切实的作用。

当然,大连市将高校音乐教育融入城市文化建设之中的这种态势会如何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行政力量的统筹、协调和支持会怎样持续下去,高校自身的适应(包括尊重教育规律与走出校门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城市本身和广大市民对高校音乐教育介入和融入城市文化的态度和反应(对待专业文艺团体,他们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是,会有什么样的综合实际效果,并逐渐、长远地显示出来,所有这些,都需要实践来验证和调整。

上一篇:阳光—自卑—阳光 下一篇:感受打击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