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患一体化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护理中的临床应用25例

时间:2022-10-27 09:03:48

医护患一体化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护理中的临床应用25例

【摘要】 目的 保持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稳定,积极配合介入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愈率。方法 从患者入院的治疗和护理、介入手术及术中护理,术后的治疗与护理均由神经外科血管组专职固定的医生和护士陪同,医护患之间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结果 患者的疾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患者情绪稳定,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 医护患一体化的应用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和护理中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使医护患之间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及家属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患者康复。

【关键词】 医护患;一体化;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护理;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52-0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我国当前护理事业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护理学科迅猛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护理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我科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和护理实行“医护患一体化”模式,即管床护士和管床医生和所负责的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实施密切的配合和沟通制度,护理人员参与医生查房、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等,共同讨论制定常见疾病的诊疗护理路径,并严格参照执行。在临床护理中实行包干到人的责任制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从患者入院的治疗和护理、介入手术及术中护理,术后治疗与护理均由神经外科血管组专职固定的医生和护士提供全程、连续的治疗和护理服务[1],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1日――2013年10月1日,经我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5名,其中男11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岁;女14例,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54岁。动脉瘤数量1-4个,1个13例,2个9例,3个2例,4个1例。

1.2 方法 从患者入院时开始,由神经科血管组固定的管床医生和护士介绍入院须知,检查和治疗过程,手术的准备与术前指导,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术前讨论和术后讨论,并由该管床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和术中护理,以及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和出院指导等等,是一个全程的,连续的、完整的优质治疗和护理过程。

2 具体实施

2.1 一般指导 医护人员告知病人及家属医院环境,床位分配,入院须知,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2.2 术前疾病专业指导 医护人员告知病人及家属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知识①避免诱因:控制血压于稳定状态,避免血压大幅波动造成动脉瘤破裂;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②注意安全:术前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不要下床及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③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止血剂、镇静剂、脱水剂,维持血压于正常,降低颅内压。使用药物低血压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晕、意识改变等脑缺血症状;若有,及时通知医师处理;④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⑤心理护理

2.3 术前指导与准备 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选择行介入手术的优越性,待患者和家属签署手术及麻醉同意书以后邀请他们和管床护士一起参与术前讨论,并进行术前指导,管床护士协助术前准备并再次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前准备包括:①做好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检查,详细了解病人全身情况;②做碘过敏试验;③双侧腹股沟区备皮;④全麻病人禁食6小时;⑤手术前一晚教授病人放松术,必要时用阿普唑仑等保证充足睡眠;⑥术前导尿,术前6小时持续尼莫地平泵入1-4ml/h,可预防脑血管痉挛和控制血压,根据情况调整剂量。⑦建立良好的经脉通道。

2.4 手术时的治疗和护理 手术当日管床护士陪同管床医生和患者入介入室协调介入室护士配合介入手术,手术完毕管床的医护人员陪同患者进入神经介入ICU病房进行治疗和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瞳孔、血压变化,每3-5分钟测一次血压,配合医生用药。术中严密观察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与栓塞、穿刺部位血肿等[2]。

2.5 术后的治疗和并发症护理邀请患者家属进行术后讨论,待患者术后情况稳定后管床的医护人员陪同患者回普通病房进行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并进行术后指导如下:

2.5.1 血压监测 血压变化易引起脑灌注的改变,术后每15-30分钟测一次血压,测量时使患者处于平卧安静状态,必要时进行控制性低血压治疗,控制收缩压在150mmhg以下,或平均动脉压在75-93mmhg。

2.5.2 药物使用 主要是尼莫地平的使用,它是新一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减轻继发脑损害的发生。应避光、准确泵入及观察有无心悸、面色潮红等副反应发生。

2.5.3 穿刺部位护理 术后病人平卧24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保持伸直,禁屈曲。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如血肿较小可延长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如出血量大,早期可进行局部冷敷,后期予以热敷理疗等。为减轻患者疼痛,经常更换,向股动脉穿刺侧翻身60°或向对侧翻身20-30°,保持穿刺侧髋关节和小腿伸直,对侧下肢自由屈曲。

2.5.4 术后观察 观察并指导患者查看全身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及消化道出血情况,观察和协同患者进行四肢肌力及活动情况和术前对比。

2.5.5 饮食指导 鼓励全麻病人在清醒6小时后进食,应少量多次,每次不超过200ML,可预防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反应及胃肠道突然扩张而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尤其是老年病人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时间以减少并发症[3]。

2.6 出院指导 ①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剧烈咳嗽及用力排便;②进食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③长期口服尼莫地平片,预防脑血管痉挛,有效检测和控制血压;④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时应及时诊治;⑤定期复查和回访。

3 结 论

医护患一体化治疗护理能相互及时提供患者的动态信息,使医、护、患三者之间沟通更准确。管床医生和护士每天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治疗上的问题以及患者的心理变化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使医护患配合更加默契,增强了护士主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的意识,增强了护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增加,工作积极性提高。

医护患一体化治疗护理落实医护患共同组织术前讨论和疑难病人讨论等制度。在讨论中患者可提出自己的问题,加上护士主动将观察到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反馈给医师;不少护理诊断的预期结果也需要与医生共同探讨,更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医生的术前讨论和疑难病例讨论分析,使患者和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等有更深入的了解,指导护士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同时护士也能获取更多的专科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提高护士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技能水平。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护理中医护患一体化治疗护理密切了医、护、患三者的关系,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技能水平。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构建了和谐的医护患关系[4]。患者及家属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贾秀华.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6月第24卷第11期:975-976.

[2] 朱红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后护理[J].安徽医学,2004,25(2):166.

[3] 吴雪琴,梁端莲,欧结红,等.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护理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放射介入学,2004,13(4):271.

[4] 王正英,刘晓芳.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8,23(11):7-9.

上一篇: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临床疗效和副作... 下一篇:镇痛泵在剖宫产术后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