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语境视阈解读《功夫熊猫1》的中国元素

时间:2022-10-27 07:11:53

从文化语境视阈解读《功夫熊猫1》的中国元素

[摘要]在现代跨文化交际活动频繁的时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不再把翻译尤其是电影字幕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间的孤立片段,而是把翻译放到一个文化、历史和传统等更为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本文以影片《功夫熊猫1》为例,以洪堡提出的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行为理念为指导,以文化语境为视角,探讨《功夫熊猫1》的字幕翻译,尤其是其中富含中国元素内容的翻译。

[关键词]文化语境;中国元素;跨文化

当代西方翻译所处的文化语境、翻译的内涵以及翻译研究的内容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字幕翻译,作为翻译界的一个新兴领域,不仅要完成脚本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更要体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将源语文化以适当的方式、合适的译语传达给目的语受众,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功夫熊猫1》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本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致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这部糅合了各种中国元素的影片不仅在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在中国也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因此,国内各翻译媒介对该电影的字幕翻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该影片为例,以洪堡提出的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行为理念为指导,以文化语境为视角,探讨《功夫熊猫1》的字幕翻译,尤其是其中富含中国元素内容的翻译。

一、洪堡的语言与文化翻译观

在翻译实践的推动下,西方翻译思想有了大幅度的飞跃,主要表现在翻译思想比较成熟,翻译观点更加系统和多样。卡尔·威廉·冯·洪堡(又译洪堡特)(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翻译家,他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问题。他的翻译观点一部分来自他的语言观,另一部分来自他翻译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Agamemnon)的前言部分。他的主要观点包括:

第一,语言和人类思维、民族精神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语言对人的思维具有决定性作用,语言决定着人的思想、世界观和文化,语言与思维相互依赖而不可分割。他声称:“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

第二,虽然语言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一定困难,但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能的而且翻译对丰富译入语民族文学和语言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洪堡认为,翻译会对丰富译入语文化、文学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洪堡就是依据这种对语言本质特性的深刻理解,以一种辩证的观点对翻译问题进行阐述。他将语言视为两个方面的统一,认为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并提出著名的语言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的二元理论。

洪堡是第一个提出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行为之间存在极为重要关系的人。他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成为西方翻译史上语言学翻译研究传统的一个继承和发扬。洪堡以抽象的方式对人类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语言内部因素以及语言与人及文化的关系研究,成为语言学的奠基人和以跨语言为基础的经典语言类型学(language typology)的杰出先驱之一。

二、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类外国影视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涌现并深受国人的喜爱,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并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电影经过字幕翻译后不仅能利于观众理解电影内容享受视听盛宴,更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翻译界越来越意识到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元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文化翻译的传递才是电影字幕翻译的实质。字幕翻译不仅是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目标文化的植入。

口语化是电影语言的突出特点,如何将口语化俚语化的语言转换成译语是电影字幕翻译的一大难题。电影语言的瞬间性和通俗性决定了电影字幕翻译必须以目的语文化为核心,将源语文本置于跨文化语境下,以电影受众为目标,满足译语观众的需求。译语一般也要体现其通俗性和艺术性,尽量保证字幕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流畅,保持原文风格并体现译语文化。只有这样,译语受众才能在理解并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源语与译语之异同,感受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总之,电影字幕文化的重中之重是关注文化语境,处理好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

三、文化语境下中国功夫之解读

《功夫熊猫》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务求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故事背景所在的“和平谷”,就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水光山色大有“甲天下”的水平,相信中国观众看得格外有亲切感。外国人尚能如此深入他国文化,将他国文化之精髓用本国语(英语)通过电影艺术展现无遗,我们国人自然不能在解读电影中把中国元素落下,自然要用我们的母语全面灵活地将中国元素转译出来。

武术是中国的精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功夫熊猫》将中国的国粹——中国功夫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里的服装、兵器、武功招数、武功秘籍、侠客精神,无不透露出浓郁的江湖气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手段,电影透露了很正面的信息,表达出了“中国功夫”其博大精深的意义:勇气,自信,坚韧和善心。让那些以为功夫只是一项“格斗”技能或“斗殴”技巧的人,更深入了解了功夫的精神,乃至“中国功夫”的渊源文化。

(一)功夫的英译

电影的命名往往能对整部电影起到总结性的甚至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绝不可小觑电影名称。该电影名Kungfu Panda,寥寥两词而已,但已经将电影的精髓彻底体现,即以Panda为主体显现Kungfu,Kungfu,其发音类似中文“功夫”的拼音。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为首演绎的各式香港武侠电影远销东南亚及全球华人地区,在全世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中国功夫”因此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Gongfu”一词,在英语国家被翻译成“Kungfu”,这体现了英语母语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们尊重对方文化底蕴,对中文拼音原文进行翻译,同时加上了他们自身的语音色彩,体现了翻译的自由性和主体性。

(二)五大高手

“和平谷”中有五大高手,他们是Monkey,Mantis,Crane,Viper,Tigress。这五大高手的渊源和翻译就成了字幕翻译者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字幕翻译版本对这五大高手有不同的翻译。有的被翻译成金猴、螳螂、仙鹤、灵蛇、娇虎,有的被翻译成金丝猴、螳螂、丹顶鹤、竹叶青蛇、华南虎,还有简约版的就是直接翻译成猴、螳螂、鹤、蛇、虎。要将这五大高手翻译得适当,文化因素需要列入我们的考虑范围。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因此,我们发现,第三种翻译将各种动物翻译到位了,但缺乏美感有些简单。第二种翻译有的动物三个字有的两个字,不够对称,而且竹叶青蛇只是蛇的一种不能代表全部,华南虎也一样只是老虎中的个性化品种,也不太合适。第一种翻译每个高手都翻译成两个字,极其对称,而且“仙鹤”比丹顶鹤更具美感也能反映中国人推崇仙鹤的传统文化,“灵蛇”将蛇之灵性表现得活灵活现,“娇虎”的翻译体现了电影中老虎的性别,是成功的翻译。

再说说反派人物Tailung的翻译。Tailung的翻译有很多种,主要有复仇的恶豹、太郎、残豹和大龙。“复仇的恶豹”“残豹”只体现了豹的本质但中国观众看完之后依然没有获得名字的概念,“太郎”“大龙”都是根据拼音翻译而来,反映了译入语的文化。但我们细观电影片尾字幕给出的汉字,会发现“大龙”才是Tailung最正宗的翻译,是具有纯正中国风味的名字。

(三)招数

中国武术的精华之一就在于其武功招式。我们刚才提到,中国武侠电影在全球享有盛誉,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大师所描述的武功招式也为广大民众所熟悉。无数国人以及众多热爱中国武术的老外们想必都对“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名词谙熟于心。《功夫熊猫》中所提的招式也直接体现了中华武侠文化,翻译自然也就需要完成体现深厚译入语文化的任务。电影几次提及的“Wuxi Finger Hold”就有“五溪神指、无极拈花指、五形提指扣”等几种翻译。这几种翻译都体现了五指的功力,但“无极拈花指”不仅将手指之功力尽显无遗,更是富有诗意和禅意。

再说说其他招式。Crazy feet被大部分译者译成了“无影脚”,这翻译已经是很好了,但有学者(梁静璧)指出,《功夫熊猫》的粤语配音将这招翻译成“癫残脚”尤为完美。这招式来自香港经典电影《如来神掌》中的绝世神功“天残脚”。粤语配音将“天残脚”稍作修饰,让国人马上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武术的深厚底蕴。还有praying mantis,snickety-snake这样的招式,有字幕组将其翻译成“坐盘式螳螂拳”和“藏蛇穿山”,也是能体现各动物的习性与造型,但坐盘式螳螂拳估计会让很多国人困惑,倒不如翻译成具有中国文化风味的“打坐螳螂拳”。至于最平常不过的“a full split”我们直接把它译成“大劈叉”“一字马”或“劈叉”就好了。

(四)兵器秘籍

兵器也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器词汇,如the Sword of Heroes(英雄宝剑)、the Invisible Trident of Destiny(隐形天命三叉戟)、Urnof Whispering Warriors(武士的神奇灵坛)都体现了推崇利索兵器甚至绝世武器的中华功夫文化。

传说中的武功秘籍更是晋级武林的不二法门。片中The Dragon Scroll,即神龙秘籍或神龙之典,将中国人崇拜龙和中国功夫、神话武功秘籍的传统体现得非常到位。

(五)侠客精神

《功夫熊猫》往往被国人理解成讲述美国式平民英雄阿宝的成长故事,宣扬的是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倡导善必胜恶的价值理念,属于励志性电影。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量。该电影要体现的是中国深厚的功夫文化,它贯彻了中国武侠片中邪不压正的精神。阿宝的这种热爱武术(I love Kungfu)、不畏困难、勇敢直前、替天行道的精神,其实就是中国典型的侠客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折射。

《功夫熊猫》以西方的方式对东方的中国元素进行了彻底的糅合和全方位的展示,是对中国源文化的多层面的尊重和弘扬。我们在翻译整部电影的字幕或台词时不仅要完成脚本的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更应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实现英语源语文化和中国目的语文化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强瑛.《功夫熊猫》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电影文学,2010(15).

[2] 王东风.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杨建华.西方译学理论辑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游洪南(1976—),女,江西吉安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英语语言学。陈诺(1972—),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四川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教学。

上一篇: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书娟父亲形象解读 下一篇:在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中“控制饮食”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