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尔·马斯内:被忽视的歌剧天才

时间:2022-10-16 03:29:19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活跃的法国歌剧舞台由朱尔·马斯内(Jules Massenet)一统天下——他的作品多产而受欢迎,获得了许多值得赞扬的国际性成功,包括《玛侬》(Manon)、《维特》(Werther)和《黛依丝》(Thais)等。他的歌剧《纳瓦拉姑娘》(La Navarraise)甚至于1894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举行首演——这对一位非英国的作曲家来说可是一份罕见的荣誉,也是他确立自己在歌剧界地位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标志。然而,当马斯内在1912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出版自己的回忆录时,他将所有这些过往的成功都归结为一个篇章,标题为“死后的随想”(Thoughts after Death),其中包括有一次他在剧院中无意中听到的话,有人说:“要是他已经死了,他们会更少地演奏他的作品,不是吗?”

作曲家的担心被证明是正确的。随着现代主义的到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1913年在巴黎进行了首演,引起了音乐界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一场骚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新一代作曲家的成熟,马斯内的音乐突然间听起来像是过时的。虽然他还有少量的作品没有被完全遗忘,至少在法国是这样,但他大量的作品从国际乐坛的保留曲目中逐渐消失,只留下了像《玛农》《维特》这几部寥寥可数的作品,象征着他在世界音乐舞台曾经的繁荣。

马斯内并不是因为死亡而遭受没落和遗忘的唯一一位作曲家,幸运的是他的名声在衰落后,最终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马斯内音乐的复兴确切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的,仍然值得商榷,但是他的孙子——皮埃尔·贝桑-马斯内(Pierre Bessand-Massenet)在回忆录中,选择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那时《玛侬》《维特》和《堂吉诃德》(Don Quichotte)都在芝加哥上演了,随后旧金山也上演了《埃斯克拉蒙德》(Esclarmonde)、《黛依丝》和《维特》,所有这些歌剧后来都进入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保留曲目名单中。如今,马斯内有几部歌剧经常在剧院上演,或者被录制成唱片。在一份由网站的最常在歌剧院上演的作品的作曲家名单中,马斯内进入了前二十名,位列第十九名。他的五部最常演的歌剧分别是《维特》《玛侬》《黛依丝》《堂吉诃德》和《灰姑娘》(Cendrillon),但其他几部作品,比如《圣母院大教堂的少女》(Le Jongleur de Notre-Dame)、《小天使》(Chérubin)和《埃罗底阿德》(Hérodiade)等同样显示了复兴的迹象。毫无疑问,马斯内是他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他对各种歌剧题材和风格驾轻就熟。

马斯内于1842年出生在法国卢瓦尔(Loire)地区的一个有身份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很早就显现了音乐天赋,他的妈妈亲自教授他钢琴。十岁时,他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十七岁时赢得了钢琴比赛的一等奖,随后便在1863年获得了鼎鼎有名的“罗马大奖”——音乐学院的最高作曲奖。求学期间,他晚上还在剧院的交响乐团兼职担任一名定音鼓手,因为在乐队里他可以实地学习一部高效的歌剧是如何运作的。

马斯内的歌剧生涯始于1867年。那一年,他的独幕喜剧《姑婆》(La grand’Tante)在巴黎喜歌剧院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随后,他创作的戏剧配乐以及清唱剧《玛丽-玛德莱娜》(Marie-Magdeleine,1873年)也获得了成功。

到了1877年,马斯内色彩斑斓的杰作《拉合尔城的国王》(Le Roi de Lahore)在法国首都著名的抒情剧场——巴黎歌剧院一举成名。到了这时,马斯内已经接连创作了不少歌剧,所以当他有关《圣经》题材的歌剧《埃罗底阿德》被歌剧院拒绝演出时,他感到非常沮丧;还好这部歌剧很快就被布鲁塞尔抢到手了,它在1881年的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1884年,《玛侬》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该剧的成功是确立作曲家在歌剧界地位的关键。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马斯内的作品产量和国际声誉都达到了顶峰。《维特》于1892年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首演,后来成为了《玛侬》在巴黎喜歌剧院永远的竞争对手,虽然后者最初拒绝了它。完全个人化的《萨福》(Sapho,1897年),讲述了一个名模与一个年轻人陷入了一场不幸的婚外恋,而童话《灰姑娘》(1899年)则使得他有效地将巴黎的第二个抒情歌剧院变成自己个人的“领地”。在同胞作曲家拉乌尔·冈斯博格(Raoul Gunsbourg)富有想象力的管理下,马斯内的好几部主要歌剧接连在蒙特卡罗歌剧院首演,其中就包括《圣母院大教堂的少女》《小天使》以及《堂吉诃德》。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马斯内过着一种平静的、有地位的中产阶级生活。1866年,他与自己的学生——被人们唤作“妮侬”(Ninon)的德·格雷西(Louise-Constance de Gressy)结婚,虽然他们的结合看起来很幸福,但后来马斯内还和好几位女士一直保持长期亲密的关系。马斯内被漂亮的美国女高音西比尔·桑德森(Sybil Sanderson)迷住了,甚至修改了《玛侬》中的角色来适合她的嗓音,还在《埃斯克拉蒙德》(1889年)和《黛依丝》(1894年)别为她写了同名角色,在后者中,基督教修道士阿桑尼尔(Athanael)对宗教的热情受到了挑战,并且最终被他的摧毁了。女中音露西·阿贝尔(Lucy Arbell)是马斯内第二个系列作品的灵感,包括《阿利亚尼》(Ariane,1906年)、《特蕾莎》(Thérèse,1907年)、《堂吉诃德》和《罗马》(Roma,1912年)——在马斯内去世后,阿贝尔竭力争取自己出演他作品的权利,并参加了《埃及艳后》(Cléop?tre,1914年)和《阿玛迪斯》(Amadis,1922年)的首演。

虽然马斯内创作了不少其他类型的作品,包括四部芭蕾舞剧、四部清唱剧、一部钢琴协奏曲和无数组曲,以及大约两百首歌曲,但他的职业生涯还是以歌剧为中心。在舞台上,他可以准确无误地用散文般的音乐语言描绘英雄般的行为。他创作了光彩夺目的《锡德》(1885年),这是一个关于中世纪西班牙人和摩尔人发生冲突的故事;以古代波斯人为背景的《祭司》(Le Mage,1891年)和古希腊神话《阿利亚尼》等。在这些作品中,马斯内使用庞大的交响乐队,充分地描绘了人物角色伟大的行为,一直持续到令人难忘的结尾。

马斯内的另一面是对音乐和戏剧“融合性”的喜爱。他确定歌剧脚本的方式是:与脚本作者共同完成一个文本,并全身心地去了解文本,经常在散步时大声念出单独的台词,直到自己满意并发现适合这个文本最好的音乐为止。这种方式使他的作品在自然的节奏韵律以及法语语言的流畅性中保持着亲密的一致。

不过,马斯内单个的人物性格同样具有情感的深度,从情绪多变的、最终选择自杀的诗人维特对爱人夏洛特神经质的迷恋,到狂热的阿桑尼尔对他转变信仰、皈依基督教的黛依丝与日俱增的着迷,以及将玛侬和格里奥(Des Grieux)两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绝望的热情,等等。

1882年至1884年间,马斯内向巴黎喜歌剧院的总监莱昂·卡瓦洛(Léon Carvalho)呈上了一部精雕细磨的作品《玛侬》,后者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干涉主义者,经常在一部新作品上演前要求重写和修改。“我的朋友”,卡瓦洛向他保证道,“你的作品一定会像你已经死了那样上演。”《玛侬》最终在1884年1月19日首演。虽然首演当夜评论褒贬不一,因为阿贝·普雷沃(Abbé Prévost)的小说原著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学上的经典,对它进行改编是一项冒险的工作,但这部作品还是受到了公众的欢迎,好几次要求返场。它成为了巴黎喜歌剧院的保留曲目,直到1972年歌剧院在原有的名称下停止了运营。《玛侬》在首演当年就上演了七十八场,到1905年达到五百场,1913年达到八百场,而在巴黎喜歌剧院倒闭前,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一百三十三场!

同时,马斯内一部成熟的作品《维特》在1892年2月,也就是他五十岁生日的前三个月首演。由于它最初被卡瓦洛拒绝了,说它“太阴沉了”,马斯内将这部歌剧的手稿搁置了五年之久,想等待一个更为合适的时刻来公布它。他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总监威廉·杨(Wilhelm Jahn)邀请他创作一部新作品,《玛侬》曾在那儿创下超过一百场的演出记录,于是马斯内适时地奉上了《维特》。在维特对夏洛特几乎神经质的爱恋表现中,他深刻地描绘了作为爱情中第三者的困扰。

然而,随着马斯内作品持续不断的复兴,他的歌剧杰作远远不止《玛侬》和《维特》《黛依丝》,改编自阿纳托尔·法郎士(Anatole France)在那个时代引起争议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修道士在成功地说服一个皈依基督教后,反而失去了他自己的信仰。而在《堂吉诃德》中,他大肆使用西班牙色彩使其变得生动活泼,同样弥漫了一种独特的、秋天般的温暖,符合一位年近七十的作曲家的晚期作品。马斯内的每一部歌剧都有其鲜明的音符和色彩,并且鉴于如今他的作品不断地被重新挖掘,那部很少上演的《萨福》也许很快便会作为马斯内最黑暗、最强烈的一部作品,显示出自身特有的价值。

上一篇:周星驰电影的语言特点与地域文化 下一篇:浅谈动画中配角角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