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连续,极富张力

时间:2022-10-27 07:05:27

拒绝连续,极富张力

摘要:苏童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其小说的先锋风格, 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叙事美学。《妻妾成群》表达的不仅是一个“家”、“性”及“人性”的梦魇,更是一次对叙事艺术的突破与创新。本文试图解读《妻妾成群》的时间结构和情节结构,探讨苏童小说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苏童;妻妾成群;叙事结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18-01

苏童在谈到《妻妾成群》时说到:“我写《妻妾成群》,主要是想变变花样,向传统退一步,关注故事、人物,看看有什么效果,而过去则是有意对之进行消解。”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之一,苏童的先锋风格更主要的体现在故事叙述上。

关于叙述结构,戴维・洛奇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叙事结构就像是支撑一座现代高层建筑的主梁结构,你看不到它,但它却决定了你更构思的作品的轮廓和特点。”作品的结构形式体现着叙述话语的逻辑关系。

一、时间结构:跳跃断层,刺激想象

叙事时间的处理作为一种常用的手段和方法,使小说的“涵义空间”得到扩张,苏童打破常规时间的束缚,追求非连续状态,以形成跳跃结构,刺激想象。

作品中局部性的时间提示非常明确,几乎每一个“情节段落”开始时,都会有诸如“这天”、“第二天”、“后来”、“以后”等明确的自然时间标志。文章一开头:傍晚时颂莲被抬进来――第二天分配丫鬟――接着拜见各位太太,这里呈现一定的顺序,但是忽然又回到颂莲过去的遭遇以及与陈佐千的第一次见面,然后再次跳跃到了现在的后花园。再比如,重阳节的前一天飞浦回来了――第二天重阳节赏花,之后时间再一次跳跃到梅珊唱戏,接着回到现实讲秋天雨景,黄昏时飞浦吹箫。整个叙事类似蒙太奇手法,由一个个跳跃的画面组合而成,只在某些密切衔接的相邻语段时,时间提示才会出现并体现一定的顺序性。故事情节的展开,不是按照那些时间提示性的语词演进的,不是遵从自然时序而运行的,而是往往带有随机转换性和跳跃性。这种跳跃断层的叙事规则与传统的线性叙述有明显区别。

苏童说他“完全没有‘先后意识’,蔑视承上启下的关系,就像一个不懂音乐的顽童,将琴拆了,把顺序音阶打乱再组装起来”,从而使得作品的时间结构呈现出一种跳跃断层的模式,在《妻妾成群》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蔑视传统不断寻求突破的先锋作家的品质。

二、情节结构:双线并进,一目了然

从整个故事的情节结构上看,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出两条结构,一条是由欲望和恐惧构成的显性结构,另一条是由暗示构成的隐性结构,双线交织,最终指向文章的意旨。

首先是显性线索,小说一再突出“欲望和恐惧”。文章中欲望无处不在,争宠求生的欲望,的欲望一直支配着文中所有人的行为。颂莲是受过五四洗礼的女大学生,因为家庭变故,在做工和嫁人两条路上选择了后者,这是金钱欲望的驱使;嫁到陈家后,长他三十多岁的男人没法满足她的欲望,压抑之下从飞浦身上看到了希望,这是的驱使;在明争暗斗的争宠战争中,她以及其残暴的方式反抗,这是生存欲望的驱使。另一个具有反抗性的人物梅珊,她敢爱敢恨,可以对陈佐千破口大骂,可以为了义无反顾。这些所有的欲望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是情节发展的动源。

欲望是灵魂的本质,伴随着欲望的是随之而来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于文中的“井”。这篇小说气氛凝重压抑, 其中暗示的运用,即隐性结构起到很大的作用。

“井”被很多评论家视为《妻妾成群》的一个中心意象, 象征着恐惧、绝望和封闭,藏匿着黑暗和恐惧。文中“井”的意象贯穿始终,当第一次颂莲带着好奇心走近时,看到“井水是蓝黑色的,水面上也浮着陈年的落叶”,一股莫名的恐惧袭来,她时刻感觉那口井在向她呼唤着,“一个模糊的声音来自遥远的地方切入耳膜:颂莲,你下来。颂莲,你下来。”颂莲一次次地靠近井, 甚至感到井里有声音在呼唤她,实则是她自己对死亡的希冀。颂莲总不由自主地弯腰朝井里看, 她从那口弥漫着腐烂气息的废井里, 看到了她自己的命运。当梅珊被残忍地投到井中,颂莲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终让她崩溃至疯。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得整个作品极富张力。小说不断地暗示, 避免了由于提前知晓结果或是阅读期待的提前满足而使故事变得索然无味的不足,带来的是读者完全沉浸在因欲望和恐惧所带来的窒息感而久久不能释怀。

一切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都必须具有故事性。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小说的艺术美丽不单单体现在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还在于讲述这个故事的种种艺术技巧。苏童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向我们展开一个阴森瑰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耽美倦怠的男人任由家业江山倾圮,美丽阴柔的女子追逐无以名状的欲望。宿命的记忆像鬼魂般的四下流窜,死亡成为华丽的诱惑。”

参考文献:

[1]张文红.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90年代小说的文本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9.

上一篇:用关联理论交际观探究中国电视相亲节目走红现... 下一篇:平面设计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