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之好在真善美

时间:2022-10-27 06:52:51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采用近似纪录片的手法给观众讲述了两个山西人到三峡库区寻亲的故事:韩三明寻找十五年没有见面的女儿,沈红寻找两年没有音讯的丈夫。结果前者带着希望回乡,后者带着失意返程,尽管结局不同,但是通过他们表现出来的中国普通百姓身上共有的那种顽强的生活韧性和至真、至善、至美的品格打动了全球的观众,使观众切实的感受到好人之“好”,影片也荣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本文拟从真、善、美三个方面来对这个“好”进行阐释。

首先,三峡好人之好在真。真即真实存在、真心实意、真情实感。两位主人公都是普通的无法再普通的百姓,男主人公韩三明是山西汾阳的一个农民,因为家里穷,花3000元从人贩子手中买来一个媳妇以传宗接代。但是韩三明媳妇刚生下孩子就被警察解救护送回乡,十五年之后,他带着媳妇临走时留下的地址找到三峡库区――媳妇的家乡来寻亲。而此时的三峡库区,大部分已经被水淹没,从而衍生出主人公遭遇的一系列故事;沈红是山西太原的一名护士,丈夫出门打工,两年前失去消息,留下的只是一个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的电话号码。她为了寻找丈夫,只身来到三峡库区,这里正在发生着必然影响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库区移民外迁、外来投资涌入,社会秩序很不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单身女人所遇到的艰辛,往往是难以预料的。然而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呈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中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于普通百姓来讲,人们一边念叨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一边又不得不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为着并不明确的理想努力的打拼,此时的背井离乡、亲人离别已经从过去的人生悲剧变成为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常态。所以,主人公的种种遭遇给予观众的不是惊奇而是平常,所以影片开头看起来并不打动人。观众只是觉得故事平铺直叙,淡然寡味,起身欲走。观众之所以没有走,是因为随着情节发展渗透其中的人之真情牵引着观众的情愫,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不忍离开。韩三明表现的父女之爱、夫妻之情,沈红身上的坚毅柔情,都是观众不忍离去的原因。韩三明想女儿,在麻老大家遭冷遇、挨打,没有退缩,只是一句话:“我想看看女儿嘛”,好人之亲情;遇到一个知道女儿的大嫂,紧跟着人家去找有女儿的小学毕业照,好人之执著;一块大白兔奶糖,咬一口,分一半给已为人妻的媳妇,好人之体贴;沈红一锤子砸开锈蚀的铁锁,尽显巾帼本色;打听丈夫“斌斌”,自有女儿柔情。

其次,好人之好在善。善待别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原文化浸染的主人公,在自然自在的本真行为中体现着善的真谛。影片中,韩三明刚刚上船就被人强行拉去看表演,这是一种专门骗抢人钱财的表演,他利用智慧避免了财产损失。但是下船之后就被一个摩的骗去了5块钱。住进小旅馆,又受到“小马哥”的恐吓。这些情节让人自然的进入到对出门在外经历的回忆中去,让人产生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无奈。即使这样,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韩三明并没有因此对任何人产生恶意,而是一视同仁的善待之。当韩三明看到“小马哥”这个痴迷周润发的小混混被人装在包装袋里扔在乱石岗中时,并没有因为以前的被其恐吓而束手不管,更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主动援手施救,从而打动“小马哥”,两人成为忘年交。沈红在王斌的单位见到一个拆迁工人被打破头,也没有因为陌生而旁观,而是立刻表现出白衣天使的善良,主动上前为之包扎伤口,无意中却得到了丈夫已经背叛了自己的消息。善行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正价值,主人公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善待。这种付出回报的逻辑,似涓涓细流润泽着观众向善的人之本性。

最后,好人之好在美。审美是基本的人生体验之一,人对美的追求就像人体对钙的需要,身体缺钙就会生病,人生无美自然贫乏。影片主人公可能并不知道什么美的概念和理论,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真实的践行着对美的追求。美是和谐、是自由,正是主人公排除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执著,向观众展示什么叫自由。韩三明的寻找过程充满了阻碍,被抢、被骗、被打,都没有退却;为了等幺妹回来,当上了三峡库区的拆迁工;见到了成为人妻的幺妹没有抱怨,答应船老大的条件,回家挣钱要赎回幺妹。看到这里,观众被韩三明的执著深深打动着。在杂语喧哗的现代社会,真情真爱正被金钱和竞争冲击的支离破碎的现今生活中,还有没有“直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情呢,韩三明这个普通的农民给出了回答。用自己的青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自由。相对于大工业体制下异化的人们,韩三明显得如此纯朴、真实、令人敬佩。另一个主人公沈红,孤单女子千里寻夫,演绎现代秦香莲的故事:秦香莲最终冤情得诉却落得家破人亡,而今哪里去寻包青天呢?世上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能帮自己的只有自力更生。沈红在得知丈夫已经变心之后,采取了一种近乎凄美的离别方式,脱离负心男人开始新的追求,追求独立的幸福。影片传达给观众的不仅是现代女子的独立,更重要的要传达一种率真的精神,一种挣脱世俗、鹤立独行、人性自由的精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等的自由!在令人窒息的钢筋混凝土构成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身体被摧残、精神被磨难,深受其苦而无法言说的观众在影片中觅得知音,通过主人公的洒脱求得暂时精神的安慰。

影片中没有大人物的光辉形象,更没有轰轰烈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对普通人平常生活的真实记录。观众欣赏该片得不到好莱坞大片带给人的视觉冲击,也得不到韩剧生死相依爱情片的回肠荡气,却能在静观情节发展过程中体验一种生活的艰辛,领悟生活的智慧,而正是这种平凡人的生活智慧像微风吹拂着人们几近麻木的神经、像清泉凉爽着燥热郁闷的心情、像母亲的呼唤引领着我们开始新的征程。

影片分析到这里,就涉及一个常人欣赏文艺的问题。所谓“常人”,宗白华先生这样定义:“指那天真朴素,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与理论,却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义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所以常人就是大众百姓,而常人们欣赏对象的范围,则“爱好那文艺中表现他们切身体验的生活范围以内的事物,或是他生活所迫切感到的缺陷与希求追想的幻境”。(《三峡好人》正是符合了常人的切身体验和他们生活所迫切感到的缺陷与希求追想的幻境。影片主人公韩三明的遭遇,正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离开家门的平常百姓都可能遭遇的写照,尽管内容与形式或有不同,但是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如出一辙。所以看到韩三明的遭遇,观众想到曾经的遭遇仿佛就是自己经历的再现,剧情唤起他们的真实回忆。韩三明对幺妹及孩子的感情,质朴而深沉,夫妻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渴望在激烈竞争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几乎成为奢望,这份纯真与浓厚的真情,正是被贫富、地位、身份等外在事物隔离而封闭的心灵共同缺失的营养。曾经同样质朴的王斌在搭上富婆之后为富不仁,豢养一群无业游民充当打手,粗暴对待面临拆迁的移民;麻老大为了3万块钱,将自己的妹妹押给船老大当老婆。通过影片的欣赏,观众再一次发现这种尽管不愿承认的情感缺失,干涸的灵魂受到甘霖的滋润,不愿离开。同样的,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但是精神生活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相反的,在巨大的物质利益刺激下,表现出来的世态炎凉、人情世故,使得不得不在竞争中疲于拼命地常人感到身心疲惫。他们渴望真情、怀念曾经的夜不闭户、幻想没有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的人际关系。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在影片中找到了慰藉:韩三明坚毅的回家当矿工,为的是赎回幺妹;沈红优雅的离开,独立追寻幸福。这种纯情与磊落正是常人追求的目标。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个目标会有种种阻碍,主人公的行为让观众得到一种幻想的目标实现。对于常人来讲,艺术重在“真实”。他们不能把握艺术的形式,“至多是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他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丰富、的生命的表现”。影片正是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片段的记录,再现生活、超越生活,让观众在90分钟的欣赏中回味自身、体悟生命、重燃奋进前行的希望与斗志。这应该是本影片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吧。

上一篇:石头进发的幽默 下一篇:守望 妥协 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