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犯罪论文:旅游犯罪的因素透析

时间:2022-10-27 05:46:49

旅游犯罪论文:旅游犯罪的因素透析

作者:桑霞 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在住宿这一环节表现尤其突出,认为自己的安全应该由导游或宾馆提供全面的保障,因此,住宿时往往高枕无忧而忽视了加强自我保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安全设施良好的宾馆也发生针对旅游者的犯罪。这类犯罪一旦发生,往往由于破案不及时使旅游者难以维护权益,且又没能与宾馆将问题解决好时,又会引发冲突导致新的犯罪。如咸宁市某些宾馆连续发生多起盗窃旅游者财物的案件,旅游者向宾馆索赔不成而引发冲突事件。其四,责任约束意识松弛。当旅游者离开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平常的道德修养很可能对其失去约束,旅游者能否保持其优良道德和作风,只能依靠其自觉性,这样就使得其在旅游地的责任感约束松弛、占有意识外显特征明显地表现出来,于是人性中潜在的恶的东西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流露,抱着侥幸心理追求身体感官刺激和满足。如某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抱着侥幸心理进行性旅游、破坏旅游资源等犯罪活动。其五,旅游动机不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外出旅游机会进行走私、偷渡游、贩毒和聚众等违法犯罪活动。如2005年广州海关从一位南非旅游回来的旅游者的行李中查获,40件濒危动物制品,其中38件为国际公约保护的一级濒危动物象牙制品。如台州人许某打着“旅游团”的幌子来宁波找宾馆租房,其实是开设暗地招徕赌客聚众。从旅游业的保障机制来看①旅游法规不够健全。法律法规具有对行为的评价和约束的功能。当人们在实施某一行为,会用现有法律法规中的权利义务规范进行评价,甄别优劣,自我约束,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旅游基本法,从法律上规范主客双方的行为。旅游基本法是规定一个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根本宗旨、根本原则和旅游活动各主体客体根本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相关的旅游管理性法规不完善,对旅游开发、运营和管理缺乏具体的权利义务规定,因而缺乏评价标准,让一些团体或个体钻法律空子而坑害旅游者的利益。②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规范。制度不全,管理不善,导致旅游市场管理的混乱。在现实中,导游工资待遇低,企业间恶性竞争,经常出现“零团费或负团费”,坑蒙拐骗损害旅游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松懈,随意增减旅游项目,安全措施缺失,服务质量低,为获取非法“回扣”,甚至向旅游者高价兜售旅游制品甚至伪劣产品。旅游市场上“李鬼”伪装“李逵”的身份欺骗旅游者时有发生。当旅游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又得不到及时解决,也会导致矛盾甚至犯罪问题的发生。

旅游开发商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却因牺牲或忽视当地居民的利益,使旅游地居民产生不满情绪,又因缺少危机公关意识,导致当地居民将矛盾转化为与旅游者的冲突。如某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景区的高尔夫球场放羊,还有风景区居民阻拦旅游车的通行并强行收费,导致与旅游者发生冲突事件。从旅游犯罪客体来看旅游活动总是离不开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旅游犯罪客体总是在旅游领域中发生且主要发生在这六个环节中。侵犯财产权益的犯罪形式如盗窃、抢劫、诈骗等,在“吃、住”环节发生较多;侵犯人身权益的犯罪如伤害、杀人、等,在“住、游、娱”环节比较容易发生;破坏旅游市场秩序的犯罪如以旅游的名义进行偷渡、贩毒、走私等犯罪活动,在“行、游、购”环节发生较典型;侵犯旅游环境和资源设施的犯罪,如盗挖景区珍稀植物、破坏旅游交通工具或旅游景区设施和倒卖景区文物等,主要发生在“游、娱”的环节中。从旅游犯罪的自然环境来看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理环境、气候与季节和时间等因素。旅游犯罪的发生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联。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险、幽、野、曲折、阴森森”为犯罪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屏障,加上旅游服务机构安全意识和措施薄弱,使旅游者处于犯罪行为的侵害之中,诱发了犯罪分子在隐蔽的地理环境中实施犯罪行为。如2008年3月15日泰国顶级度假胜地之一普吉岛的一处隐蔽海滩上,一名瑞典女游客汉娜•贝克伦在反抗被的过程中被刺死。在幽静的地理环境往往是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最理想场所。春夏季旅游犯罪率高,冬季人们活动减少,旅游犯罪率低,旅游旺季旅游犯罪上升,淡季下降。伤害、杀人、等犯罪案件高发时间为晚上十八点到二十四点。夜晚,社会活动减少,社会控制大大削弱,旅游者身体疲惫而休息,处于防范薄弱、抵抗力减弱以及不容易发现犯罪活动的状态,这些都大大地激发了犯罪主体的作案动机,强化了犯罪心理。因地域特征的不同显示不同的犯罪类型犯罪团伙利用沿海或边境旅游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国外犯罪团伙相互勾结,组织不明白真相的旅游者进行偷渡游,然后在境外对其实行敲诈勒索或恐吓等犯罪行为。如2009年5月14日广西防城港市警方宣布摧毁一个特大跨国涉黑犯罪团伙。以黄永就、黄永华两兄弟为首,成员达40多人,分工明确的有组织犯罪团伙,专以“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一日游”为幌子,招揽不明真相的外地游客,组织中国游客偷渡至越南芒街市进行非法的“一日游”。仅2008年4月23日至2008年11月19日,该犯罪集团诈骗游客所得共计594万多元人民币,抢劫和敲诈勒索违法所得25万多元人民币,该案涉及全国26个省区市。在沿海或边境城市,犯罪团伙打着“旅游”的幌子进行、走私、贩卖或逼迫妇女等形式的犯罪活动较普遍。由于内陆城市不具备沿海或边境城市的优越条件,进行以上犯罪活动较容易发现。因此,内陆城市的旅游犯罪类型不具有以上特征。盗窃、敲诈勒索、、伤害或杀人等犯罪形式,旅行社擅自增加旅游景点强迫旅游者消费或在购物点购买假冒伪劣旅游产品等坑害旅游者利益的违法犯罪形式,不管是沿海或边境还是内陆旅游城市均有发生。

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建立旅游犯罪的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旅游基本法,从法律和制度上规范旅游相关利益者之间的权益,协调多方面关系;成立旅游执法机构处理旅游犯罪相关问题,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旅游犯罪。从客观诱因来看,既要提高景区景点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因偏僻的地理环境造成旅游犯罪的机会。②从旅游犯罪的时空来看: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重点放在旅游旺季前,做好预防工作,特别是重视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的防范与治理,从而降低旅游犯罪率。旅游犯罪活动一旦发生,旅游从业人员应马上启动旅游预警系统,积极配合管理人员处理相关事宜,将旅游犯罪事件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减少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③从旅游犯罪主体的预防来看:大多数是针对旅游者犯罪,少数是旅游者犯罪,动机是以侵财型犯罪为主。对旅游地居民加强法律意识、旅游意识和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于自己的经济水平和传统习俗,防止一味地集资与超前于经济水平的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引导当地居民向符合保持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方面发展。旅游服务机构犯罪应树立依法经营理念,整顿与规范旅游市场,保护旅游服务机构合法利益;加强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对旅游者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对旅游开发商进行合法经营意识的培养,树立“资源保护为主和开发为辅”的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并科学地高品位地开发和利用民俗资源,防止出现“庸俗化”的旅游产品。与此同时,培养旅游者的健康旅游和安全旅游意识,在旅游过程中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以身试法而导致旅游犯罪。

上一篇:市区旅游论文:市区旅游发展措施决择 下一篇:体育赛况论文:体育赛况旅游的理论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