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促进团结发展

时间:2022-10-27 04:45:09

保护文化遗产 促进团结发展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季莲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无疑是繁忙的。她参加完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就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参加哈萨克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

申遗带来了品牌效应

2004年,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进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四个进入该领域的项目。李季莲和她的同事们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就投身到《玛纳斯》、《维吾尔麦西热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中。

从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到随后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申报,新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越来越令人瞩目。

李季莲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我国是由政府主导的,这在世界各国是没有先例的,“表明政府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这种效应在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也体现了出来。副团长达吾提・马木提介绍,自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遗后,他们的演出邀请函一下子多了起来,每年的演出是过去的两倍还多。

国家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中央政府的关怀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就得到了政府的极大关怀与保护。

我国在1951年和1954年两次抢录了《十二木卡姆》,并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密纹唱片,由专业人员记录五线谱出版发行。

新疆各地分别在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进行了维吾尔木卡姆普查、录音盒曲谱记录等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成立了“维吾尔木卡姆研究会”,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系列活动或研讨会,同时举办了成果展。新疆艺术学院自1996年起,开设了木卡姆传习班,已招收三届学员。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木卡姆研究中心也于2000年成立,第二年就开始招收以木卡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新疆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合理利用等工作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仅过去五年,国家和新疆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已累计超过2500万元。从去年起,国家和新疆两级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用于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喀什地区莎车县“十二木卡姆传承中心”、吐鲁番鄯善县“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哈密市“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巴音郭愣蒙古自治州博湖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均已建成使用。

来自乡村的艺术站在了世界顶尖舞台

在准噶尔盆地北部的福海县,年近八旬的哈孜木・阿勒曼如今已是当地“国宝级”的人物。被誉为“哈萨克族达斯坦活唱片”的他,自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每年享受8000元的政府津贴。哈孜木・阿勒曼如今只需每日专心教授儿子学唱达斯坦就行。乡里还准备在乡中学开设达斯坦班,让他给更多的年轻人传授。

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提供津贴制度,是政府对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一部分。如今全国已评出13位木卡姆传承人。而新疆还有一批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享受着每年数额不等的津贴。这些来自乡村的艺术家,不仅走出了新疆,许多人还站在了世界级的舞台上,向世界介绍宣传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上一篇:中原城市许昌 下一篇:要不要成为杜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