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高盛三洋冀望作减法扭亏

时间:2022-10-27 03:46:58

牵手高盛三洋冀望作减法扭亏

日前,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发表声明,对于外界传说关于出售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业务子公司一事进行了否定。

而之前,日本《读卖新闻》(Yomiuri Shimbun)报道称,在高盛帮助下重组的三洋正在考虑逐步出售其大多数亏损的家电业务。

对此,有业界专家表示:“三洋之所以否认出售其洗衣机、空调等白电业务子公司,是因为投行出价过低,出售收入无法达到三洋重整上路的流动资金。”

冀望资本转身

不久前,青岛海尔与三洋电机签署协议,海尔将收购三洋全球最大的冰箱工厂――泰国工厂。收购完成后,三洋退出冰箱生产。一周之后,三洋又宣布解散负责在日本市场销售海尔产品的三洋海尔,并在2007年10月解散生产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LED)的三洋电机深圳分公司和负责公司内外人才教育事业的三洋教育。

“而这些都曾经为三洋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和较好的市场品牌美誉度。之所以变卖是因为三洋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一慢再慢,在这场国家化的马拉松长跑过程中,自己让自己掉队了。”对于海尔收购三洋泰国工厂以及和海尔合作的失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陆刃波告诉记者。

同时,“改革不彻底也是三洋加速下滑的主要原因。”著名家电观察人士罗清启认为。作为三洋的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野中知世,在当初接手三洋时曾表示:“今后公司将推进结构改革,争取恢复市场的信赖。”并撤下了三洋综合家电厂商的招牌,向以电池、元件和商用设备为主的制造商转变。同时三洋的业务被一分为二:一部分为核心业务,包括能源解决方案、HVAC产品与商业设备业务、个人移动设备业务;另一部分为亟须进行结构变革的业务,包括半导体、AV设备、家庭器具、金融服务等。

有资料显示,野中知世在执掌三洋期间,还要求其员工购买本公司的产品,以帮助公司减少营收亏损。购买这些产品平均每位员工需花费4428美元,如果三洋在日本下属的35000名各级雇员都能完成购买指标,那三洋公司的销售额将能增长160亿日元(约1.55亿美元),野中知世希望以此来弥补公司财务赤字。

除此之外,野中知世还推出了名为盖亚(Gaia)的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开发包括空气滤清器和充电电池在内的环保型产品,旨在将三洋从传统消费电子制造商改造为生产太阳能电池、节能冰箱等环保产品的绿色制造商。

在一阵狂风暴雨的改革之后,野中知世还为三洋请来了三位“财神”: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和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Daiwa Securities SMBC)。2006年1月,他们一起支付25亿美元,收购了三洋电机的部分股份和董事会上5个席位。高盛等公司的联合注资对三洋来说意义重大,25亿美元将直接给三洋带来24.5%的资产增长。

然而,这些改革和国际资本的介入并未能挽救三洋的颓势,资本追求高利润回报的习性让三洋不得不通过瘦身来进行自救,变卖多元化过程中的子公司成了三洋的不二选择。

多元化遗祸

“一直依靠家电产品起家的三洋,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度实施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最终不仅消耗掉了三洋在家电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资本积累,更让三洋的流动资金缺失明显。流动资金的断流直接导致了三洋生产的困难,产品研发成为一种美好的奢望。而此时依靠为三洋代工产品的韩国三星却在模仿代工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消化而逐渐赶超了三洋。”赛诺市场研究公司AV事业部总经理喻亮星表示。

而三洋在今年2月份所遭受的假帐风波,直接导致了三洋电机股票在当日东京股市遭遇抛售,股价大跌21%。

据悉,在三洋截至2004年3月底的2004财年中,其旗下7家子公司亏损达到1900亿日元(15.6亿美元),然而此笔亏损未作并账处理。三洋一面宣称亏损500亿日元(4.12亿美元),一面暗中将“其他未公开的亏损作延后冲销。”

卖掉其半导体业务只是三洋电机首席执行官村上佐野三洋业务振兴计划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三洋已经裁员1.4万人,超过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而三洋的冰箱、光盘、DVD播放机、卡式摄像机、手机和信用卡、信贷等业务也被一一卖掉。

面对三洋多年亏损的各个分公司和事业部,村上佐野表示,属于非卖品范畴的只有电池和太阳能业务。

“多元化给三洋带来的只是短暂的辉煌,如何静下心来好好理清未来的发展脉络才是当前三洋亟需解决的问题。”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认为。

未来不明朗

“不断关闭和售卖子公司的三洋,产品也已经在全球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在一些大的家电销售连锁店里,三洋的产品也被放在不显眼的地方。这些都是三洋盲目多元化所酿造的苦酒只能由自己来品尝。而国际资本市场对家电股不太看好的现实要求,也让三洋欲借债国货成为泡影。”国泰君安家电证券分析师王稹告诉记者。

据悉,有三洋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该人士透露,数家私人直接投资公司已提出低于1000亿日元(合约8.64亿美元)的价码,欲收购三洋电机半导体部门,价格远低于三洋的期望水准。

“三洋和索尼、松下等日资企业的最大不同,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实施的OEM战略――三洋利用当时日本的生产优势,来为其他公司代工。”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充分利用三洋在零配件方面的优势,二是能在短期内赚取高额利润。 赛诺市场研究公司AV事业部总监盛哲认为。

在业务细分不到位,产品主线不明朗的情况下,三洋能否走出当前的困境仍有待观望。

■记者观察

企业发展

不可急功近利

作为对中国家电企业影响最大的三洋电器,目前正在经历的多元化之痛,也是当前中国家电企业不可逾越的门槛。中国家电企业在核心技术缺失的情况下,过于相信自身在行业中的所谓领导地位,更是给了这些企业狂妄自大的资本。

通观中国家电市场,无论是在黑电领域还是白电市场,外资品牌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过低,成了中国家电企业大而不强的根本。

面对国内市场的产品竞争同质化严重的事实,价格竞争所造成的产品超低利润让企业进入了艰难的生存境地,走出去成了中国企业永远的奢求。

但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国外跨国巨头进入中国市场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市场发展过程中已经拥有了成功的经验,是从发达市场向不发达或者是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转移,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不成熟的市场,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成长初期向发达地区转移,还有很多的规章制度需要去熟悉、了解,只有熟悉、了解了游戏规则,才有资格参与到游戏当中。否则,TCL国际化失败必将在下一个企业身上重演。

上一篇:中小地产商“挤压式”死亡 下一篇:厉兵秣马金九车市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