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性广播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时间:2022-10-27 02:29:50

参与性广播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

所谓参与性广播节目,是指受众在收听广播时通过及时或延时的交流手段使节目与受众形成互动的节目。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广播互动节目有以下几个特征:1.受众必须参与;2.节目内容随着受众的参与而改变。根据参与手段的划分,我们可以将广播受众参与性节目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广播受众参与性节目是指受众采用及时性的手段如电话、网络等与节目主持人交流。现在的“电话在线广播业务”用户可以通过固定电话、小灵通电话、移动电话在线收听,是一种突破传统广播节目的全新网络服务,这些节目具有及时性、参与性、互动性强和参与方便等特点。广义的受众参与性节目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参与节目,如电话、网络、信件等等。

受众为什么喜欢参与性节目

受众认可并接受广播参与类节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原因。

1.参与性节目强烈的针对性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心理要求。毫无疑问,一般的知识类节目是大而化之地介绍知识,听众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能否留住听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对受众的有用性或者受众的喜好,但是参与性节目却不是这样,它是为受众量身定做的,这些话题都是针对受众的,正是因为受众的参与,这些问题才在一般受众中很有代表性,听众思考以及发表自己观点的欲望也就更为强烈。在参与性节目当中,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自己的思路,跟主持人进行交流。

2.受众的表现欲使参与性节目更为流畅,这表现在带有评论性的广播节目中。特别是媒体的发展,“受众越来越不满足于‘受传者’的角色,而积极要求参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过程”。广播因传播及时、制作简便、参与方便而广受受众的欢迎,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广播必然需要与它的听众之间有交流。日本传播学者奥平康弘在《知的权利》一书中写道:“就同一信息的演变而言,曾经是受传者的公民以知的权利的主体姿态出现,要求成为‘传播者’的公民作为接近和使用信息交流媒介权利的主体而登场”,这种“登场”使受众有种主人的自豪感,在针对某种现象的评述的节目中,受众的参与性评论使受众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又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某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在受众之间交流会引起受众更大的参与热情!

3.受众的好奇心与崇拜心理导致主持人参与节目的迅速发展。大家都知道,我国的电话普及率在最近的几年才提高上来,广播在某种程度上对听众来说还是神秘的,主持人更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在这种心理的指导下,受众很喜欢和主持人交流,特别是主持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给受众一个榜样的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文化水平总体不是很高的国家,这样的崇拜心理更是很普遍,很多受众以与主持人谈话为荣。在某些受众的眼里,主持人还有“明星”的色彩,正是在这样的好奇心和崇拜心理的作用下,很多参与类主持人节目很受欢迎。一般来讲这样的节目以文化娱乐类为主,参与者以年轻人为主。

4.现代社会强大的压力使部分受众有强烈的诉求欲。这类节目以社会、人生问题为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学习、家庭、婚姻、道德、人际关系等等,特别是对社会不公正的事情和黑暗面有很多的讨论。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在节目中和主持人诉说,在心理上起到疏导的作用,有的人在主持人的劝说下甚至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这种状态与现在人们之间冷漠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反差,正是在冷漠的人际关系下,人们才会形成要与主持人交流的强烈心理要求。主持人的神秘光环也使听众深信其话语的“权威性”,从而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再者由于这样的对话是在匿名的情况下完成的,受众与主持人的对话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发生的,从而既交流了思想感情又避免了被熟人知道其隐私的尴尬!

如何吸引受众参与节目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一档参与性节目要做到知名度、美誉度和参与度多赢实际上是很难的事情,这就需要研究受众心理,对节目进行准确定位。

首先,要明确一档参与性节目是办给谁听的。现在,大众传播已经进入分众化时代,一档节目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人,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难调。所以,在成立一个新栏目之前,要首先考虑,节目是办给谁的,受众群体有多大规模,他们的收听习惯如何,能不能形成固定的收听群体。

其次,要了解这些受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内容。要了解这个群体整体的性格趋向、兴趣方向,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第三,明确节目的广告定位。要明确这个受众群的消费能力、主要适宜商品,以确定客户广告投放方向。所以,有一个说法是,现在的节目不仅仅办给受众,更应该办给广告主。

解决好定位的问题,就需要监制和主持人控制节目的内容和发展了。各地电台、电视台的传播实践表明,办好一个参与性节目,在采编播这几个环节至少应该明确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社会效果原则。各种参与性节目的内容和选题应当能够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正当的、迫切的认知需要、参与需要及娱乐需要,引发人们的共同兴趣,产生积极的收听收视效果。

第二,参与自主原则。人们的参与行为是自愿的而非奉命的,言论是自主的而非指定的。这样才真实可信,否则便违背了人们参与的初衷,丧失了参与性节目的活力。

第三,平等参与原则。要求传播者与参与者之间,参与者同参与者之间平等相待,公平分配表达表现的机会和时间。由于我们的视听格局越来越向着家庭化、个体化方向发展,听众和观众的视听感觉和体验日益敏锐细腻,那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好为人师的做法极易招致人们的逆反心理,同时也会冲淡人们的参与热情。同时,在平等参与的基础上,更要求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亲和力,没有亲和力的节目会拒听众于千里之外,听众喜欢主持人把他们当回事。

第四,广泛参与原则。电台电视台应吸引尽可能广泛的对象参与传播。广而纳之,听到和引进不同的声音,这样就可以把参与性节目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社会协商对话中的重大作用,调节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使上下之间、党群之间、群众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

参考文献: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②刘海贵 张俊德:《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市场压力下的“维新”运动 下一篇:如何使电视谈话节目即兴主持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