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实施教学活动

时间:2022-10-27 02:29:11

整体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实施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系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人教版教材将“分数的认识”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编排在三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意义”编排在五年级下册,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由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意义”编排在不同年段,因而它们的教学目标不同。那么,应如何把握和落实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不同年段教材的编写意图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因此,研读教材不能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必须深入钻研,真正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分数的认识”采取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段编排的方法,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编写意图。

1.理清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编写意图

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开始。这里要弄清“初步认识”的含义,它主要包括:一是单位“1”只有一个物体组成;二是出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且分母比较小(分母小于10);三是只对分数加以描述,不给分数下定义。由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也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意义,还是读写方法、计算方法,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人教版教材的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操作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活动,逐步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认识分数的含义,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2.理清“分数的意义”教材的编写意图

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这里要弄清“理解意义”的含义,它主要包括:一是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让学生充分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自己构建分数的意义二是要逐渐脱离操作等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地从数系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分数的一般意义,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人教版教材的编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考虑到分数概念比较重要又比较抽象,因而可通过多个侧面来展现分数的来源,揭示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帮助学生形成分数概念,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考虑到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继续强调化抽象为具体,重视结合直观,进行抽象概括。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揭示分数一个方面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三,考虑到更深刻、更概括地揭示分数的一般含义,进一步通过实例,由整数相除的计算,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揭示分数另一个方面的意义——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

二、依据教材与年龄特点,确定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长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因此,应根据不同年段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1.“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通过直观图形,使学生感性上初步认识分数,因此不能随意、盲目地拔高教学目标要求,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还要注意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分数较少,而生活经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影响,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借助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体会分数来自生产生活的需要,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②引导学生经历与其 他同学相互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乐于倾听、敢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和操作的意识。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乐学的情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可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确定为: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出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分析

由于“分数的意义”属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要逐渐脱离操作等直观方式的支持,及时抽象,在抽象的水平上,帮助学生建构分数概念,理解分数意义。五年级相对三年级而言,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他们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而且五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三年级学生相比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制定教学目标。“分数的意义”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探究中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②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③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可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单位“1”的含义。

三、采取不同策略,实施不同年段的教学活动

1.借助直观、操作活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几分之一”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的知识经验,通过创设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分数的含义。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等动手操作活动,以及实物的直观演示或课件演示,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感悟分数的含义。例如,教学时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①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②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③把一根棉线平均剪成8段,每段是多少?用一个怎样的数来表示?首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参与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其次,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每份是多少”是什么意思?怎样用语言表述?这个数该怎样写?再次,让学生汇报,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突出谁是谁的几分之一。如: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写作;把一根棉线平均剪成8段,每段是这根棉线的八分之一,写作。在写、、时,教师要强调说明:2、4、8分别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最后引导小结: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教学时还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把一个东西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可以借助课件利用变式出现不平均分的图形,如让学生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一个圆的、是不是一个长方形的等。

(2)教学“几分之几”

教学“几分之几”,要使学生知道每个分数都是由几个几分之一组成的。教学时,也要通过直观教具或图形,让学生弄清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例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先问1份是多少,接着出示2份,说明2个三分之一是三分之二,写作,反过来,里面有2个。可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等分数。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它的一份或几份,都可用分数表示;还要教给学生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初步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教给学生读写分数的方法:读分数,要先读分母,后读分子;写分数,要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必要组织一些练习,如给出一些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或给出几个分数,让学生用图表示出来等。

2.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分数的意义”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三个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实现理性认识。

(1)教学“分数的产生”

教学时可以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向学生说明在测量或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如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还剩下一段不够1米。再如,把1个梨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只分得1个苹果的一部分。这样就需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出它的一份或几份,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数——分数。

(2)教学“分数的意义”

首先,借助直观,让学生理解分数用来表示单位“1”的一部分。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一个物体(如一个圆、一张纸)、一些物体(如4个苹果、8块糖)分别看做一个整体,再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通过学生独立操作,在分一分、画一画、圈一圈的动手操作活动中自主构建单位“1”的。这样既利用了学生在三年级时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已有知识来表示一个物体的,又在不知不觉中借助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迁移、尝试解决了新知(一些物体的),搭起桥梁和纽带,教学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从而揭示分数一个方面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其次,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含义。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如一堆苹果、一个班级、全校学生、一段路程、一项工程等都可看做单位“1”。教学时可结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再把若干个圆片(如4个、8个、12个)平均分成4份,说明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整体的,但每份对应的圆片数量不同。

再次,要通过实例说明分数单位,使学生理解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让学生明确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如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

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数轴上认识分数。在教学中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使学生直观了解分数与整数一样,也是数,不同的是整数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而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由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所组成的数,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分数的产生,不仅是由于测量的需要,而且是由于整数除法的需要。当整数除法不能整除的时候,得不到整数的商。有了分数以后,它们的商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教学时,可以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来说明除得的结果。如把3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可先引导学生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3÷4,然后边演示(如下图)边用前面学过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分析,于是得到3÷4=。

其次,结合实例说明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有了分数,整数除法都可以计算了。教学时可结合实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但可以看成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还可以看成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的数。从而揭示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

最后,对照实例找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照上面的实例,找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用字母表示关系式:a÷b=(b≠0)。帮助学生弄清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总之,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活动,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才能使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勐腊的望天树 下一篇:我成了“犯罪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