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工作寻访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时间:2022-10-27 01:12:43

劳动力市场工作寻访理论与大学生失业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工作寻访理论的基本假设、寻访模型等,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失业的原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作寻访 保留工资 大学生失业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34-02

一、 工作寻访理论的基本假定

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求职者需要持续不断地寻找工作,付出一定的寻访成本,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工作寻访模型建立在以下几个假设基础上:

1、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每个企业所提供的工资报价也是不同的,求职者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什么单位劳动报酬最高,求职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不断地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为此,他首先要选取一个合适的样本,确定寻访数量,包括寻访密度和寻访广度。

2、寻访的企业越多,越了解企业的工资分布,找到工作的可能性越大,获得高工资的可能性也越高。

3、寻访是有成本的,不仅包括寻访本身所花费的费用,还有寻访时间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并且寻访活动越久,成本越高。

二、序列寻访模型及其拓展

序列寻访理论假定每个寻访者都预先设定一个心理可接受的最低工资,即保留工资,这一点是序列寻访理论的关键所在,确定保留工资之后,寻访者将逐个走访企业,将所走访企业的工资报价与自己估摸的保留工资进行比较,低于保守工资的企业将会被拒绝,一旦找到了高于保守工资的企业,寻访活动便宣告结束。

(一)序列寻访模型

我们知道了保留工资(不妨设为r)的含义,便可以建立寻访模型。假定一次寻访的收益为R(r),以P(W≥ r)表示求职者每一次寻访时所碰到的工资W不低于r的概率。由于寻访者的一次寻访活动只能有两个结果,一是所寻访到的企业的工资报价大于或等于r,此时接受该工作;一是寻访到得企业的工资报价低于r,则开始下一次寻访。寻访者进行一次寻访的收益可以表示为:R(r) = E(W|W r)―c/P(W≥ r),在上式中,c为寻访者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必须支付的寻访成本,对R(r)进行最大化处理,所求得的r*就是理想的保留工资。

由于寻访收益为:R(r)=E(W|W≥ r)―c/P(W≥ r),该等式右边包含两项,第一项是当W≥ r时寻访者接受第一个工资报价所能获得的全部期望收入;第二项是指寻访活动的全部预期成本。第二项又可以分解为寻访成本c与寻访次数1/P(W≥ r)的乘积,由此便可清晰地看出寻访者在确定保守工资时所面临的顾此失彼的困境。这是因为,一方面,如果保守工资r定得过高,那么寻访成功的概率P(W≥ r)就较小,从而找到满意工作之前的寻访次数1/P(W≥ r)就会较高,由于我们假定寻访者在此之前一直处于失业状态,1/P(W≥ r)就代表着寻访者的预期失业期限。

(二)具有工作配置功能的寻访模型

当直接寻访成本较低时,寻访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发现高工资报价,还在寻找空缺的工作岗位。这样,找到空缺的工作岗位,寻访过程便结束。寻访过程就具有工作配置的功能。

若寻访期内找到保守工资的概率P值较低,寻访行为将主要受空缺岗位多少的制约。概率P与保守工资之间具有正比关系:概率P越低,寻访者将接受较低的工资报价。此时,就业的概率等于寻访某一工资报价的概率与这一工资被接受的概率之乘积,即P[1-F(r)]。

(三)适应性寻访模型

假定寻访活动是收集信息的一种方式,那么,收集信息就成为寻访活动的目的之一。

当继续搜集信息得不偿失时,寻访者便会终止寻访活动,并在已寻访过的工资报价中作出选择。

(四)时间资源有限的寻访模型

若时间资源是有限的,则寻访期数就受到限制,在寻访期内任一时点上的寻访收益便取决于先前寻访过的工资报价是否可以接受。

若可进行回溯性选择,寻访者将在先前已寻访过的工资中选择,接受最高工资报价的工作;若不能进行回溯性选择,则既定寻访期内的寻访收益、保守工资都将随时间变化。随着时间临近结束,工资概率分布的收益将与时俱减,即寻访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同时保守工资也将与时俱减,寻访者终止寻访活动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即脱离失业队伍的可能性将与时俱增。

(五)在业寻访模型

在该情况下,决定选择某一工作并不一定意味着寻访活动的终止。因此,模型中的保守工资就变成两个:一个是可以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rL,一个是不必进一步寻访的最低工资ru 。

寻访决策:若w< rL ,则拒绝接受该工资w,继续寻访;若rL≤ w < ru ,则接受该工资w,但要继续寻访新工作;若w ≥ ru ,则接受该工资w,且终止寻访过程。最低保守工资rL应不得低于现有工资。

典型的工作选择不仅考虑工资因素,还要其他因素,如工作安全、工作保障、养老计划、作业环境等,此外,一些真实情况只有工作体验才能证实,因此,有条件的自由流动是正常现象,应被允许。

第二,在确定性条件下,工资与非工资特征之间既可能高度正相关,也可能负相关。在劳动力市场上,高工资也许是工作条件差的一种信号,即出现补偿性工资现象,因此,寻访模型中,“就高不就低”的保守工资规则并不总是有效。

三 、大学生失业原因探析

根据劳动力市场寻访理论可知,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否顺利就业首先取决于其对未来就业工资的期望值,或者说取决于其进行工作寻访时所确定的保留工资。一般来说,在寻访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保留工资越高,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寻访到理想工资报价的可能性就越小,寻访工作所花的时间也就越长,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保守工资越低,则出现相反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提供的岗位空缺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据有关资料统计, 2011年将有6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

现今的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的期望工资过高,超过企业所能提供的工资报价。并且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去大城市,大企业就业,对基层岗位不热衷。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以及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东部沿海城市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首要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常我们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往往是指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发达地区、高薪或福利待遇较高的部门难以找到理想

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指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空缺岗位的绝对数大大少于每年的新增大学生就业人口。其实,许多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四、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解决大学生失业的关键有以下几点:首先,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应该改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愿意从基层做起,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要只看目前的工资高低。秉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方针去寻找工作。应届大学生一般缺乏工作经验,对工作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期,所以企业一般比较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中人,对于大学毕业生,只能提供较低的工资。其次,政府和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劳动力市场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流通,政府和高校应该建立更加良好的信息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同时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补贴,或者为愿意去西部边远地区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再次,目前企业的招聘活动太过集中,如果在招聘高峰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的工作压力将更大。因此,企业的招收计划应该不要太过集中。总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政府、企业、高校包括社会都应该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主编.卢昌崇,王询译.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

[2]易君健.中国劳动力市场工作寻访及职业匹配状况分析,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翁杰.基于劳动力市场工资匹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009年第3期.

[4]关培兰,瞿伟.工作寻访理论与人才择业.中国人才,2002年7月.

上一篇:安徽省中小企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下一篇:浅谈新大学生医保的宣传及完善建议